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五、修心问题


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

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五、修心问题

吴汝钧

上面说到的如何说心的虚幻性和如何体会这心的虚幻性,是对心的修习方面的较具原则性也就是较抽象的做法。智顗另外又提到修心与调心的实践,那是较为具体的;特别是调心,更牵涉到一些特别的技能,更涉及实际的心与身的运作方法。现在我们集中讨论修心的问题。

关于修心,智顗道先把重点放在修这一概念上。什么是修呢?他提出修包含三个步聚或阶段,更确当地说是三面意义。

云何为修?若行者了知心及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不生不灭,寂然清净,而能善用六度方便,以自调伏虚妄之心,妄心既息,三昧自发。(32)

第一面意义是修行者要明白心及诸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无自性意义的生,亦无自性意义的灭,它的本性是寂然清净的。这很类似上面说的对心的虚幻性的体会。第二面意义是修的重点,智顗提出要配合六度或六波罗密多(Paramita)这些菩萨的德目作为方便,来调伏以至涵养我们的虚妄但不断跃动的心。第三面意义则是修心后所能获致的效果,可使我们发出三昧的禅定,进入寂静的境界

现在我们集中在讨论修的第二面意义方面。智顗说:

若行者知心及物如梦,所见皆无有实,是于一切所有,悉能舍离。常自觉识,不令悭着想起,亦当回此清净舍心,遍施众生,是时名修净施之心。因是心故,则能趣向檀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幻,外诸恶法,皆不可得。虽对众境,常自觉了,不令恶念心生。是时名修净戒之心。因此心故,则能趣向尸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焰,空无根本,外之八法,亦皆无实,是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常自觉了,不生爱恚,是名修坚固忍。因此心故,则能趣向羼提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化,常自觉了,观行相续,不令懈怠放逸心生,是时名修精进之心。因此心故,则能趣向毗梨耶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镜中像,一切所缘诸法皆无所有,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乱想不起,假令失念,寻即觉知。故妄波不起,心常寂然。是时名修清净定心。因是心故,则能趣向禅波罗蜜。若行者了知心如虚空,六识所缘,六内诸法,皆无所有,毕竟空寂,善用无所得心,破诸颠倒,不得一切法,一着一切法,了达一切法。是时名修正智慧心。因是心故,则能趣向般若波罗蜜。(33)

这很明显是以六波罗蜜多作为指导原则来说修心。所谓六波罗蜜多或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首要修习的功课。这即是:一、布施波罗蜜(dana-paramita),音译为檀波罗蜜;二、持戒波罗蜜(sila-paramita),音译为尸波罗密( Ksanti-paramita),音译为羼提波罗蜜;四、精进波罗蜜(virya-paramita),音译为毗梨耶波罗蜜;五、禅定波罗蜜(dhyana-paramita),音译为禅波罗蜜;六、智慧波罗蜜(prajna-paramita),音译为般若波罗蜜。(34)

要注意的是,智顗就这六波罗蜜来说修心,都预设一共同的基础,这即是我们在上面曾详细论述的要理解心的虚幻怀,没有实体,由心的虚幻性以说诸法的虚幻性,没有实体,因而要对心与诸法放得开,不予执取。例如檀波罗蜜强调“知心及物如梦,所见皆无有实,是于一切所有,悉能舍弃”;尸波罗蜜强调“知心如幻,外诸恶法,皆不可得”;羼提波罗蜜强调“知心如焰,空无根本,外之八法,亦皆无实”;毗梨耶波罗蜜强调“知心如化”;禅波罗蜜强调“知心如镜中像,一切所缘诸法皆无所有”;般若波罗蜜则强调“了知心如虚空,六识所缘,六内诸法,皆无所有,毕竟空寂”。这表示对心的虚幻性以至诸法的虚幻性的体会,在修心的整个实践中是无比重要的。必须在这方面做好了,才能沿着六波罗蜜的不同重点、不同方向修习下去。

首先是依檀波罗蜜的修心法。这种方法是培养一种清净施舍的心情,不要对种种世间事物有悭着的想法,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空无实体的。尸波罗蜜的修心法是对于世间种种对象,不起恶念贪念,使内心清净无染。羼提波罗蜜是对世间一切毁、誉、称赞、讥讽的事,都能忍可,不生爱恚的分别心。毗梨耶波罗蜜是要把使观行能持续下来,克服懈怠放逸的倾向。使一心能精进向上。禅波罗蜜是屏息心的一切恶念妄想,使它常保持一种清净寂然而安稳的状态。最后,般若波罗蜜是使心能了达一切法,不对它们起执,又能破除种种颠倒不正的见解,使自己的行为一归于正。

照智顗的说法,这六波罗的修心法,似无一逻辑的次序。即是,先进行哪一种修法,再进行哪一种修法,并没有一必然需依循的次序。但在修习任何一种修法之先,都必须要先能了达心的虚幻不实的本性,这则是一定的。此中的理由,据我们的理解,是我们的现实的一念凡心总是跳运不定的,一时想这,一时想那,总与世间的欲望、感官对象牵缠在一起,总带着染污的成分,是构成生死轮回世界的一个动因。所谓修心,是要在这心上做工夫,把它从与欲望、感官对象的牵缠中收勒过来,而使归于安稳清净。这便涉及对心的改造,对它施以教化和转化。这样,心必须是空的,如幻如化的,没有自性或实体的,才能被改造,被教化与转化。倘若心不是虚幻的,而是有实自性的,有实体的,便不能改变,不能被教化和转化了。这样,一切修心的行为都不能说。故一切修心的工夫,必须预认心的虚幻性,和对这虚幻性有彻底的体会。

就六波罗蜜为指导原则来说修心,是一种修法。另外,智顗又把修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事中修一心;一是从理中修一心。事中修一心是指在日常的生活仪节中的修心法;理中修一心是在义理方面反省心的深层性格。智顗说:

事中修一心者,如行者初入道场时,即作是念;我于三七日中,若礼佛时,当一心礼佛,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在行法中无分散意。如是经三七日,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二者理中修一心精进,行者初入道场时,应作是念;我从今时,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诸有所作,常自照了。所作之心,心性不二。所以者何?如礼佛时,心性不生不灭。当知一切所作种种之事,心性悉不生不灭。如是观时,见一切心悉是一心,以心性从本已来常一相故。行者能如是反观心源,心心相续,满三七日,不得心相,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法。(35)要注意的是,智顗在这里所说的,不是一般的修心,而是修“一心”,即使心从零落分散的状态中集中起来,成为专一的心。这便近于先前所说的依禅波罗蜜而修心的方法,可以说是这禅波罗蜜的修心法的展开。在事中修一心的关要,是在日常生活仪节如礼佛、忏悔、行道、诵经、坐禅等,都要能使心集中起来,不使分散,不攀缘外物,所谓“心不异缘”。这种修心法,比较接近常识,也很有实践的意味。至于理中修一心,则要在义理上、观念上洞悉的心的一体性,种种心的表现,都源于一体的心;而这心毕竟是虚幻的,它的生起不由自性,它的灭去亦不由自性。这里提到“心性”、“心源”、“常一相”,应视为对经验的识心的描述语,而不应视为指一超超的形而上的本心本性。因为只有前者和需要修,如是后者,是不需修的。文中说“心心相续”,已很明显展示这心是一生灭的识心了。这生灭是现象的生灭,与本质的不生不灭,并不矛盾。

这种修心一心的实践,其实也有观心的意味在内。智顗在阐述理中修一心时,便曾两度提到“观”字。日本学者新田雅章也认为,在事中修一心方面,在礼佛时,需要观心,礼佛本身亦需以观心来支持。而即使是忏悔、行道、诵经等其他事行,亦需同等地以观心作为其基本的态度。至于理中修一心,则要尽量观察之心源,观取它的不生不灭的空的性格,其坐禅亦是以观心为基调。(36)关于观心一点,我们在下面会有专节详细讨论。

修心可以说是一种以义理或观念为指导原则的实践,调心作为一种实践,则纯粹是技术义。它透过一些独持的体能动作、躯体运作,把心调伏下来,使它不致无限度地跃动,攀缘欲望、感官的对象。心若能不攀缘对象,便能集中起来,止息下来,一切妄念便无由生起。智顗在早期阶段,相当注意这种调心的实践,他在心方面的实践,毕竟是从禅发展出来的。禅的实践,很多时会涉及一些体能动作的技巧。他的《次第禅门》便有好些方专门讨论调心的问题。由于这主要涉及的实践技术,不大关乎哲学义理,故我们在这里路而不谈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者大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者大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者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