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


从净观到息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

蔡文熙

一、前言

原始佛教的具体修法门中,安那般那法(即所谓的息观)传至今,仍是一种中庸妥适的修持入手处,显密各教派分别以各种型态,加以吸纳,成为修持佛法的入手法门之一。

本文撰写的目的,系以回归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杂阿含经」为主,照「藏」、南传「相应部」、「瑜伽师地」等有关经为旨趣,重塑息观的原初面貌,并具体指出息观所欲对治的修危机,以作为吾人修上的增上缘。

诚如「瑜伽师地」卷二七所言,有五种修习息观的具体方式,分别为「算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胜修习」,其间,最为广泛运用的是「算修习」,也就是所谓的息法,目前广泛运用在接引初机的禅坐息法,或者净土宗的十声弥陀佛圣号之方道,基本上都脱胎自原始佛教的息观修法门,为尊重「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以及「藏」的专门用语,本文一以「安那般那息」,指称息观的修法门。

二、净观的修危机与安那般那息观的提出

「安那般那息」的修旨趣为何﹖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一五经的简要描述为:

「有比丘修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断觉想。」简言之,修「安那般那息」系为断除意浮动、杂重的修人而设的方法门,同样的,贪欲心特重者,适宜修持净观,容发、瞋恨心重者,适合修慈心观,我慢、骄傲心特重者,最好先修持无常观,俾去除我执

「安那般那息」法门,在原始佛教的发展过程,原本只是对机而设的方法门,但是,如果我们对比「藏」与「杂阿含经」的经文后,会发现佛陀之所以慎重阐明「安那般那息」法门的特殊性,是因为当初提出净观修法时,部份比丘修法失当,僧团内即发生一件幸的自人悲剧,佛陀即提出「安那般那息」的修法,以取代净观修法可能带的危机,并成为比丘戒中相当严肃的课题。

首先,佛陀当初提出净观,是为对治贪欲心重的修人而设的方法门,并大称赞净观的功德,诚如「杂阿含经」第七四一经所述:「当修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云何修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是比丘净观俱觉分,依远、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亲、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净观原系三十七道品中七觉分的基础工作,颇能获得大的福报,应广泛推展出去,成为基础佛教的核心修法门。

过,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九经的记载,佛陀赞叹净观修的功德益后,有部份的比丘,「极厌身,或以刀自,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找岩自,或余比丘」,僧团内部因为修习净观当机而引发自人的悲剧,其间,梵志子在魔天的赞叹人事件为一「未者,未脱者脱,未稣息者得稣息,未涅槃者得涅槃」的大功德为,梵志子遂在此种邪光的趋使下,诱引修息净观失机者,加以害,人多达十人之多。

佛陀系在布萨戒之日,发现比丘急速短少后,察觉净观修法的危机,即提出「安那般那息」的法门,取代净观。

此项僧团内部因为修习净观发生自人的悲剧事件,只「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有所记载,「藏」中以肃严的态,加以面对。是「五分」、「摩诃僧祇」、「四分」等经典,均一致在四波夷法的戒中,特别举出此项自人事件,作为比丘戒当中最为严重的戒之一,因此,修习「安那般那息」的法门为佛教内部主要的基础法门,取代可能引发修危机的净观,这也是吾人反观原始佛教修次第,应该加以注意的史事件,防止悲剧的再上演。

此后佛陀虽未全面禁止净观法门,然而「安那般那息」已取代净观,成为佛教内部修持的法门,同时,「安那般那息」也含摄原始佛教卅七道品(四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七等觉、八圣道),成为卅七道品的根本持修工作,诚如「杂阿含经」第八一0经所述:

「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多修习已,能四处满足,四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三、重建「安那般那息」的息法门

「安那般那息」的息法门,在原始佛教中既然扮演如此核心的地位,以下将重塑「安那般那息」的法门面貌,让吾人在修习有所依据。

首先是修习「安那般那息」的助缘,也就五法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初后夜着睡眠、诸愦闹空闲中。

所谓五法助缘,系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一经的记载,本经在巴文本文从缺,兹将此段经文引述如次:

「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提木又仪,威仪、处具定,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

次,比丘!饮食知,多少得中,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

次,比丘!初夜、后夜,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

次,比丘!空闲中,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

检视上述五种助缘修法中,特别点出怖畏细罪,减少欲望但反对断食,精进修但反对倒单,空闲中闭关修但反对澈底远人群,可是修习「安那般那息」的中道助缘条件。

其次,应如何修习「安那般那息」法门﹖

是「藏」或「杂阿含经」,均对修习「安那般那息」法门,出具体的步骤,本文谨以「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中一段最典型的描述,加以明:「我于此二月,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出息如实知;长,短;一身觉出息如实知;身休息入息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如实知。」检视有关的经文,我们可以指出,原始佛教有关「安那般那息」的修法中,主要的修法精神,在于「如实知」出入息的生灭,出入息的长短、次、善、先出后入还是先入后出,是主要关的间焦点。

事实上,当我们如实观照出入息的生灭,达到安那般那息修法的旨趣─断觉想,此间虽然还有粗思维住与微细思维住的次第存在,但基本的旨趣与修法精神,仍是「如实知」出入息。

其次,将探讨修习「安那般那息」与闭关的互动关系。

诚如前面提及修习「安那般那息」的五法助缘中,第八0一经提及「空闲中,诸愦闹」,很容人想修习此项法门是否一样要远人群,甚至采取严格的闭关手段﹖诚如「杂阿含经」第八0三经中,描述佛陀僧团比丘修习「安那般那息」的一般情形为:

「是比丘依聚、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中、闲房、树下,或空地,端身正坐,系面前,断世贪爱,欲清净....」

本段经文描述原始僧团作息起居,相当平实中庸,并未刻意强调远群众,反而指出「依聚、城邑止住」,也未刻意要求修的场所,必须如何布置,反而是无所住地「或入中、闲房、树下,或空地」,这可是原始僧团修习「安那般那息」法门时的中庸态。

至于释迦牟尼佛自身修习「安那般那息」法门,根据「杂阿含经」的记载,佛陀曾采取为期二个月之久的闭关,以精进修习此项法门,俾从粗思维住提升至微细思维住,证得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住的境界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的记载,佛陀为精进修习「安那般那息」法门,所采用的二个月闭关法则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往,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佛陀在精进修习过程中,只有在饮食与诵戒布萨二种情形下,才与比丘有所接触,为期二个月之久,可是对有意精进闭关的修人,提供较为中庸的闭关之道,避免个人独居长期闭关,忽戒的危机。

本文前面曾提及修持「安那般那息」法门时,须具备五种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初后夜着睡眠、诸愦闹空闲中,这是外部的助缘,根据「瑜伽师地」有关「杂阿含经」、「安那般那息」法门的后设分析,则提出「五种障碍法」,可是有意修习「安那般那息」人士,最值得警惕的内部修危机,经由外部五种助缘与内部五种障碍的对治,使得此项根本修习法门加圆熟。

诚如「瑜伽师地」所云:「修习如是入、出息,尔时应知五障碍法:一者,于其外缘,其心散;二者,入出息转,有所艰难;三者,掉举、作缠现在前;四者,惛沉、睡眠缠现在前;五者,与道俗共相杂住。如是五法,于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增长,当知一能为障碍。」

「瑜伽师地」所展现的这五种障碍法,可是修习「安那般那息」的具体经验之谈;而本文开头曾提及「瑜伽师地」主张的五种修习「安那般那息」法门,是将「安那般那息」予以全面性的开展与重构,成为唯学者以及相关的大乘人,修持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当我们重新检视「安那般那息」的原始面貌,再回顾禅宗的息法,净土宗的持十声佛号密宗的善业观想出入息,可是「安那般那息」修法,随着佛教的开展而逐渐衍生出的方之道,当我们直接面对「安那般那息」的原始风貌,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己的根器中,抉择出适合自己心性的方法门,必偏守一隅,坐井观天。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