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野弘元:根(Indriya)


根(Indriya)

[207]在佛教有二十二根之说。所谓二十二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三根,苦根、乐根、喜根、忧根、舍根等五受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善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三无漏根。在原始佛教时代,并没有被归纳成二十二根,但是各别的项目大多在原始佛教已有提到。在部派佛教时代或稍早以前,已被整理成二十二根。根据现存的部派文献,所有的部派皆已提到二十二根。

追溯原始经典以来的根说,首先在阿含经中,《相应部》有“根相应”(Indriya-sa?yutta)1,共收录185经。其中,有关眼等六根或除去意根之五根的经典有8经(25-30、41、42经),说命、女、男三根者有1经(22经),乐等五受根者有10经(31-40经)、说三无漏根者有1经(23经),其余165经皆是说信等五根的全体或[208]一部分。

也就是,可知相应部的根相应,可能因为是有关修道论各项目中的一部分,所以是以信等五根为主而叙述。将之与汉译《杂阿含》作比较,汉译只有说信等五根的经典,其它提到与修道论有关的三无漏根者只有一部经;谈其他诸根的经典,在汉译则完全找不到其相当的经典。

阿含时代并不是没有提到其它诸根,根相应即是汇集与修道有关的经典者;提到其余诸根的巴利经典(在汉译中找不到相当经典的)可能是后世所附加的。从这点来看,可知为原始佛教所重视的根之意义,是例如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根等,有关修道者。在巴利经与论中间性存在的《无碍解道》,也可看到同样的情况。

《无碍解道》是阿毗达磨的先驱,当中讨论了四十项佛教重要的教理学说,第四项即是根论Indriya-katha,2 列举阿含经中有关根的说法,使用对之解说研究的方法,而其中所讨论的根,大部分是有关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只是简单地叙述而已,其它根则完全未提及。

可能此根论只以与修道有关者为问题重点,并非当时不知道有其他的根,也不是二十二根尚未被整理出来。因为在《无碍解道》其它地方列举一切法时,举出一法乃至十法、根境识受识、五蕴、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十遍处、三十二身分、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三界诸有、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十二缘起、四谛等等,3 其中即有二十二根。于此虽然没有二十二根的项目,而只是说二十二根,但是可知当时已将根整理成二十二项了。

[209]及至阿毗达磨时代,根已被讨论成二十二根。首先,在巴利阿毗达磨中,《分别论》十八分别之第五是根分别Indriya-vibha?ga。4 因为它包含在蕴、处、界、谛、根、缘相、念住等佛教的重要项目中,所以可知二十二根可算是重要的佛教教理学说之一。从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舍利弗阿毗昙论》来看也是同样的情况,在有部论书中,《法蕴足论》二十一品中的第十七是根品,5 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论》中,问分的第五为根品,6 皆论述二十二根。

又,在有部的《发智论》中,将佛教的重要教理分成八篇来讨论,其第六“根篇”即以二十二根为问题。及至后来的纲要书时代,例如《俱舍论》,其全篇九品中的第二即为根品,讨论二十二根。

由此可知,部派佛教时代,二十二根在阿毗达磨教理中,是重要的研究项目。那么,二十二根在佛教教理学说中,究竟具有何等的意义或价值?为探究此问题,首先有必要检讨佛教以前的印度思想之意涵为何。

“根”indriya一语从梨俱吠陀时代即已存在,最初是被用作Indra(帝释天)的形容词或属性。因为Indra具有最高神之自由自在的权力,所以 indriya 或许有作为其属性的“自在能力”之意。后来进一步也被用于表示存在于人类的生命力、体力、性力、感觉力、动作力等,7 及至奥义书时代,数论哲学成立了十一根思想。

[210]所谓十一根,即眼、耳、鼻、舌、皮五知根,语、手、足、大小便道五作根,再加上意根,十一根说在后世甚至被认为是印度的一般说。在吠檀多学派(*Vedanta)说中,也有以四内根─觉(buddhi)、我慢(ahamkara)、意(manas)、心(citta)为根者,于五知根、五作根之上,再增加四内根,而成为十四根。又,在耆那教中,将灵魂(jiva)区分为一根乃至五根者,这是指具有五知根(感觉器官)的一乃至五者。8

如是,根的想法在佛教以前即已普遍存在,不论正统派或非正统派皆谈到根,佛教可能是在其影响之下而讨论根。

但是,在印度哲学的正统派婆罗门教中,主张转变说,认为一切现象生住异灭的原因,皆出于宇宙最高原理─梵天,或者神格化了的梵天(早期为帝释天等)这全知全能者的力量。因此,生灭变化的根本原动力,就在此最高原理或最高的神;而个人肉体精神各种作用的诸根,则是从这全能的力量衍生出来的部分力量。因此,虽然它们归属于最极究竟的最高全能者,但是具体的个别力用仍可区别出十一根。

相对于此,非正统派的沙门诸宗教,则采用积聚说,未设立作最高权力者的全能之神,而是主张现象的生灭变化,是由于物质诸要素机械性的离合聚散所致,不承认有驱动其生命力的唯一原理或实体的存在。使现象生灭变化的,不过是在于形式性、机械性的永远不变的诸原理,例如:摩伽梨俱赊子(Makkhalī-Gosāla,宿命论的自然论者)其十二要素中的苦、乐、得、失等,与耆那教五实体中的活动原理dharma、静止原理adharma、胜论派的同、异、和合等句义等即是。

在印度哲学二种潮流─前述有机性的转变说、机械性的积聚说─之间,佛教如何看待这现象生灭变化的动力?佛教及至部派时代,说一切有部成立许多心不相应法等等,作为驱动现象的原理力量,这可能是受到积聚说的影响。

[211]但是,这并非佛教原本的立场。在释尊的原始佛教,是成立什么以作为现象生灭变化的原动力?关于这点,似乎未作严密的学术性考察。释尊学说的出发点,例如五蕴、十二处、三法印、四谛、十二缘起说等等,皆以日常用语,从常识性立场来说明。对于生灭变化的原动力,也是用当时一般所使用的常识性之“根indriya”的概念。

也就是,佛教的根说的成立,可看成是去除外道所谓转变说、积聚说的形而上学说,从常识性、合理性的立场,作为现象变化的原动力。

若将佛教二十二根说与外道的根说作一比较,首先,佛教的眼等六根,与外道的五知根及意根相同;命根可能相当于耆那教等非正统派所说的命(jīva)。虽然如此,外道并不将命说成根。女根、男根虽然一般没有说到,但是其概念从婆罗门时代以来即已存在,它可以包含在五作根中的小便道。

佛教的苦乐等五受根是佛教的独特之处,以受为根是外道所没有的,但是,此与摩伽梨俱赊子(Makkhalī-Gosāla,宿命论的自然论者)等,以苦乐等要素作为精神活动的原动力,或许有某些关系。佛教又进一步将之合理而详细地分为五种。以五受为根者,佛教认为在认识作用中,从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生受,由受生想或爱,将受视为促使想(概念)或爱(爱憎之念、贪欲、嗔恚之思)产生的原动力,所以以五受为根。

又,信等五根或三无漏根,也是外道所未提到的佛教独特处。在二十二根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原始佛教中说得最多,但是用六内处、六处的名称来说眼等,又比用根来说眼等的情况为多,六根一词似乎是后来的时代才被使用得较多。在原始佛教时代,特别被举出作为根的是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根。这在《相应部》中的根相应、《无碍解道》的根论中皆可见到。由此可知佛教在诸根之中,以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根最受到重视。

[212]信、精进、念、定、慧五项,既被说为五根,也被说为五力,这些是属于修行项目的三十七菩提分之一。这五项是作为达成佛教理想的修道方法,一个完整的体系。五根与五力的区别是:五根是作为修行出发点的五种能力;五力则是其能力表现为实际的力量。由于在佛教的修行项目中,这五项被认为最重要,所以特别以这五项作为根,以代表朝向理想的原动力。

其次,三无漏根是依照五根等能力的修行进展,作为实际获得圣位的力量而成立。得到最初证悟见道位的力量是第一、未知当知根ana??āta??assāmītindriya,得到第二段修道位的力量是第二、已知根a??indriya,得到第三段最高证悟的无学位之力量是具知根a??ātāvindriya。

但是,三无漏根从心所法等来看,是属于何种心所?各部派间有异说。巴利佛教谓此三者皆属于慧心所,是无漏慧的一部分。9 但是,在说一切有部 10 或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论》11中,三无漏根不只包含慧心所,还包括其

它许多根、心所等等。

由以上可知,二十二根在原始佛教虽然尚未被整理成二十二项,但是已有常识性的提到根,作为使个人肉体精神活动的具体能力。

亦即,眼等六根是掌管感觉知觉能力之认识判断的原动力。命根即是生命力,[213]男女根是男女性能力的本能性存在力量。男女根是肉体性的,命根在巴利佛教则被分为色命根rūpa-jīvitindriya(色法)与非色命根arūpa-jīvitindriya(心所法),掌管肉体与精神二方面的寿命。说一切有部或《舍利弗阿毗昙论》等,谓命根是超越身心的生命力,因此,认为它既不属于色法,亦不属于心所法,而是能驱动色心之能力的不相应法。

在有部或《舍利弗毗昙》中,除了命根之外,亦成立许多心不相应法,但是它们在原始佛教中皆未被说成是根。只有命根是主体性能力,其它如生、住、异、灭、得、非得、灭尽定、无想定等并不是主体性、积极性的力量,就如同外道的活动原理dharma、静止原理adharma、生死、得失、同异、和合等,只不过是形式性论理的力量而已。

在部派佛教中,心不相应法与原始佛教的根之概念不同,可能是受到前述外道,尤其是非正统派的生、死、得、失等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及至部派佛教时代,一方面有原始佛教以来的二十二根说,另一方面则新成立心不相应法,以作为驱动现象的力量,于是便产生了不彻底及混乱的情况。部派佛教对于根,虽然和蕴、处、界、谛、缘起等一起说明,但是,根说并不像其他教理那么被重视,可能是前述理由所致。

在《俱舍论》等中,虽然成立根品,但是不只是二十二根使用根之名,总称现象作用也用根之名;在《俱舍论》的先驱论典《阿毗昙心论》乃至《杂阿毗昙心论》中,并不是根品,而是行品;但是,因为一般用行品的“行”sa?skāra来表示作用并不适当,所以《俱舍论》将之改为根品。这点也可从《俱舍论》的根品不只是谈二十二根,同时也讨论其余的心所法、心不相应法、六因五果、四缘、三界诸心的起灭等诸法生灭变化的作用得知。

因为《俱舍论》对二十二根有很详细的考察,所以以下就作一介绍。

[214]根据《俱舍论》卷312,根有最胜、自在、光显之义,总括来看则是增上(使之殊胜)义。若以增上义来看二十二根,最初之眼等五根有四种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防止危险等)、(三)生识等、(四)不共事(个别性)。

男根、女根、命根、意根各有二种增上。男女根有(一)有情异、(二)分别异二种增上义。所谓“有情异”,是指男女类别,“分别异”是指有形相、言音、乳房等差别。又男女根也具有不同于无根者、两根者等的特征。

命根有能续、能持众同分(个体)的二增上义,意根有能续后有及自在随行的二增上义。

乐等五受根对于随眠等杂染有增上义,信等五根对于清净诸法有增上义。但是,也有人认为乐等五受根对净法有增上义。三无漏根对于得到之后的圣道或涅槃则有增上之用。13

在此是以驱动现象生灭变化的原动力作为根,若是如此,则会产生如下的疑问:轮回流转的原动力─无明烦恼,或者数论派所说的五作根等等,是否也是根?根除了增上义之外,也必须具有作为根的特相(特征),而无明或五作根并没有其特征,所以不能称为根。

所谓根的特相(特征),就是眼等六根以心之所依为相,男女根以相(性器官)之差别为特相,命根以一期(一生)之存续为相,五受根有成杂染之相,信等五根有作为净资粮的相,三无漏根有成清净的特相。又,根据余师所说,眼等六根为流转之所依,男女根为流转之生因,[215]命根令彼﹝*流转﹞住、五受根以受用彼﹝*流转﹞为根之相。也有信等五根是还灭之所依,三无漏根中,未知当知根是还灭的生因,已知根令住、具知根以受用彼﹝*还灭﹞为根之相。14

因为无明或五作根中,并没有如同二十二根的特相,所以佛教不将它加入根中。

总之,依我个人的意见,二十二根中,眼等六根与男女根、命根与五受根,不论是对流转杂染、还灭清净,甚至对无记的活动,都是原动力。男女根比无根者或二根者对净或染都较强,因为它不同于无根者、二根者的无能力。而信等五根与三无漏根,对于还灭清净而言,可说是主要的原动力。对于“在这些各别的原动力背后,还有着根源的力量,将它作为形而上学的本体性存在”的看法,佛教并不认同;认为它只是表现为现象的个别力量而已。佛教站在无我说的立场,当然必须采取如此合理的科学态度。

至于无明等烦恼之所以不能作为根,是因为它并没有被看成主体性力量的缘故。这点从原始佛教以来,以烦恼作为外来的客尘,所谓“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一事亦可得知。及至大乘佛教,并不是以有关修道的根─信等五根或三无漏根作为问题重心,取而代之的是六波罗蜜,乃至进一步讨论到作为其根源的主体性之清净心性─佛性─菩提心等,但是,这些并不是根。

--------------------------------------------------------------------------------

1 Sa?yutta 48 Indriya-S.(v, pp. 193-253)。

2 Pa?isambhidā-magga, ii, pp. 1-34

3 出处同上,i, p. 7.

4 Vibha?ga, pp. 122-134. 在其它分别中,虽然有依《阿含经》之引用而说明的经分别suttanta-bhājaniya,但是在根分别中并没有经分别。根据注释书,是因为在经典中,于此顺序中,二十二根并没有被叙述到之故。Sammohavinodanī, p. 125.

5 《法蕴足论》卷10(大26, 498b-499c)。

6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5(大28, 560a-568a)。

7 在M.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 167 b 之indriya 项目中,云:mfn. fit for or belonging to or agreeable to Indra, RV,; AV….n. power, force, the quality which belongs especially to the mighty Indra, RV,; AV….exhibition of power, powerful act, RV….bodily power, power of the senses ; virile power, AV….faculty of sense, sense, organ of sense, AV….。

在B?htlingk und Roth, Sanskrit-W?rterbuch, Bd. I, S. 810 Indriya 3中,云:

Verm?gen, potentia, zwingende Kraft, übergewalt diejenige Eigenschaft.

?usserung des Verm?gen, Kraftthat, gewaltige Ersheinung.

K?rperliches Verm?gen, Sinnesverm?gen, sinnliche Kraft.

增加四内根、五知根、五作根,而举出十四根等。

在Ardhamāgadhī Dictionary, vol. 2, p. 132 a f. i?diya项中,the five senses viz. eye, ear, nose, tongue and skin 只列举五知根。(参原书p. 216)

8 案:耆那教的教理,将宇宙之构成要素分为灵魂(梵jīva)与非灵魂(梵ajīva),后者包括运动因(梵dharma)、静止因(梵adharma)、虚空、物质四种,再加上灵魂则

为五个实在体。《佛光辞典》p. 4283。

9 未知当知根的定义,在Dhammasa?ga?ni, p. 63; Vibha?ga, p. 124中,谓:“为彼未知、未见、未得、未觉知、未作证诸法而作证之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乃至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摄”。同样地,已知根的定义在Dhammasa?ga?i, p. 75; Vibha?ga, p. 124 中、具知根的定义在Dhammasa?ga?i, p. 117; Vibha?ga, p. 124中,皆被说为无漏慧。(参原书p. 216)

10 根据《俱舍论》卷3(大29,14c以下),说一切有部谓三无漏根是由意、乐、喜、舍及信之五根等九根所组成。

11 在《舍利弗阿毗昙论》卷5(大28,561a)中,谓三无漏根是由思、触、思惟(作意)、觉(寻)、观(伺)、解脱(胜解)、悦喜、心除(心轻安)、欲、不放逸、心舍、得果、灭尽定、正语、正业、正命、正身除(正身轻安)等所构成,可知它不只是慧心所,也包括想乃至心舍等诸心所,以及诸如得果、灭尽定之心不相应法,及正语、正业等无表色(无漏戒)。(参原书p. 216)

12 以下所说是对于《俱舍论》卷3(大29, 13b以下)加以略述。

13 案:《俱舍论》卷3(大29,14a16)云:“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用。”

14 案:《俱舍论》卷3(大29,10b10)云:“颂曰: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论曰:或言显此是余师意。约流转还灭立二十二根。流转所依,谓眼等六。生由女男,从彼生故。住由命根,仗彼住故。受用由五受因,彼领纳故。约此建立前十四根。还灭位中,即约此四义类别故,立后八根。还灭所依,谓信等五。于三无漏由初故生,由次故住,由后受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