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九、般若智慧与无我之实践


原始佛教的特质

水野弘元

如实译 

 

  九、般若智慧无我之实践

关于无我,已在前面第二节「诸法无我」中解说,但那是以理论为主而观察无我的问题,理论上的无我,是一切万物无有固定的自性之意,即将无我作为无自性解,也就是说,任何存在皆无绝对性、孤立性、独存性,一切皆在相对的、相关的、依存的、协同的状态。这种道理可由缘起的理法得以充分的理解。这就是理论上的无我,但无我更有实践上的意义,而佛教的最终目的,宁可说在於获得实践上的无我。因此,实践上的无我依般若智慧可得,而实践上的无我之完成,可以说就是佛教的证悟。佛教之被称为无我说,乃因佛教不但说理论上的无我,亦强调实践上无我之修得、完成之故。那么,实践上的无我是什么呢?

实践上的无我,亦可由理论上的无我引导。一切万物无有固定性;这虽是真理,但吾人动辄就将眼前的事物,认为似乎是固定而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意识上虽不这么想,但无意识地视为是永续不变的,或希望、期待其永续,而往往容易对之产生爱著、固执。虽由第三者一望就可看清楚固执也是徒然,但当事人却一味地执着不放。诸法在理论上是无我的,但却误解为有我,而固执此种错误的见解,其结果当然不会是正确的。然而,在理论上虽知其为错误,仍因情意上的习惯与惰性,而有执着不放的倾向。如前所述,十二缘起的无明、渴爱等烦恼妄想,即是此我执。於前第六节所述之修道的修行,就是要打破这种情意上的我执之修行。而这种修道的修行之被认为须要很长的时间,且极为困难,是因为我执是己成为习惯的无意识的东西,故要将此我执变为无我,就要将错误的习惯改为正确的习惯,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之故。

这种实践上的无我,究竟有何种类?这在原始经典中,虽无明示——因为如同原始经典中,对於依自己修行方可体得的涅槃境界无有说明一样,随着智慧之完成,自然能体得的无我的实践,应是修行者自行体得的,所以没有加以说明是当然的,同时实践上的无我的极致,不外就是涅槃的境界——,不过可以说依无我进展的程度,而有「无执着无我」与「无碍自在无我」二种。无我一语主要是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所用,大乘佛教则使用与无我同意义的空(sunya)。当然原始佛教亦有空(sunna)一语,不过此空尚未发展到大乘的空(注一),因此不能视为无我的同义语。大乘虽亦说无我,但使用空字较之无我为多(注二)。虽然只是为了表示大乘之无我与小乘(部派佛教)之无我不同,而使用空一语,但实际上无我与空是相同的。初期大乘的般若经中所说的般若空,就是叙述般若智慧所显示的无我。因此若以大乘式的说法,上面列举的二种实践上的无我,亦可称为「无所得无执着空]与「无碍自在空]之二种空。空之被认为有无所得空与无碍空,即由此而来(注二)。

所谓无执著的无我,就是不执著於任何事之意。不执着不可执着者,是当然的,就是有执着之价值的,也不可执着。恶,当然不应执着,连善也不可执著(注三)。这是吾人参加运动比赛或考试时常常经验的,若有一定要得胜的执着之念,或过分介意考试的成绩,则反而比赛会输,考试的成绩亦不好。以运动比赛而言,平时就应训练以提高技术自不用说,在比赛之前夜,或在比赛之场地,就完全不要挂念胜负之事,如平常一样好好地睡,泰然临於比赛场,这就是获胜的秘诀。同样地,要争加考试,则必须平时就要努力用功,临於考场,则要保持无我的状态,以便能将平时的力量充分地发挥才是最为重要。这如前于成定慧三学中所说明,在考试前,为了使身心的状况十分舒适,必须留意健康,睡眠与饮食亦要适宜地摄取,且不要有其他的担心事或不安的心情,在考场则应保持无念无想的禅定状态,和冷静而透彻的心情,此种无念无想的禅定,就是无我的状态。因为禅定是获得无我最好的方法之故,如此,无执著的无我,在吾人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必要的。可以说对於任何事都不执著,不挂念,就是无执着的无我。

这时,无执著的无我,也许会被认为是:应担心的事也不执著,应挂念的事也不关心。将无我作为这种意义解,当然是错误的,不过有时这种错误的无我,也被认为是必要的。本来宗教之被称为是鸦片,乃是指:若从合理的立场而言,仅管应正确地观察事物,并对此讲求正确的对策才对,但却不如此做,而恰如吃鸦片的人,即使遭遇如何悲惨的境遇,也不去如实地观察其客观的情况,而对此毫不介意一样,吾人的理性好像完全被麻痹的情形而言。缺乏合理性的主观性宗教,多半有这一面。佛教虽熊避免这种主观面,而客观性与理性来观察事物,并且依此行动为其原则,不过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转变心情,或散散心的事情很多,所以有时也会采用这一面。

所谓宗教的救济,大多指这种主观性的转变心情而言,因为实际上依此而脱离苦境,迈向新生活,是常有的事之故。由此观点来说,鸦片性的信仰,也不是无益的,无执著的无我,虽不一定不向这种主观性、鸦片性之一面,但佛教并非只说应常在无我忘我的状态,在其反面,亦说必须反省、观察的有我的一面。如前所说统一精神的禅定之中,有止与观二者,此中止之禅定是为无我忘我的禅定,而观的禅定是为反省观察之有我的禅定。依止的禅定,将心置于无念无想的冷彻状态,依观的禅定,能使反省观察的智慧之功用,发挥至其能力的最大限。若就比赛与考试而言,平素的热心训练与用功,就是反省观察的有我之面,而使依有我所得的智慧经验发辉出来的,就是在比赛场与考场的无执著的无我。将这种无我的实践,是否完全被施行,进一步地加以观察,而找出其缺点在那里?这当然是有我的作用。又将依此反省观察而更做新的训练与用功,并把它发挥时的无我之精神准备,亦予行细地研讨,皆应为有我的作用。依有我的作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接着就是依无我的态度,将有我的智慧经验予以完全实现发挥出来。所谓有我与无我,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为因果,互相辅佐,逐渐地向完成之道进展。换言之,依有我而集积智慧经验,又反省观察无我的行为,依此以增进有我的合理性,同时,依无我将有我的理论与知识付给实践,而令其实践适当正确。由於有我与无我之反覆,使各个学问技术得以进展,而为其综合——人格亦迈向完成之道。佛陀将近临终时,教训弟子说;「我死后,以法(真理)为标准,以自我为中心」(注四)这被解为:应依真理的标准不断自我反省,反覆有我与无我,而向人格完成的究极理想迈进。

如此,无执着的无我,其反面必然伴随着合理的有我,故佛教的无我绝非虚无的、自弃的、无责任的放弃状态。对于空或无我的概念,西洋学者作了非常错误的解释,那是因为他们不懂佛教有止与观的禅定、有我与无我的关系所致。这一点就是佛教与被称为鸦片的迷信宗教不同,而为极合理且不失宗教性之所以,亦是以宗教学、哲学的眼光来看,佛教被视为最进步的宗教之所以。

敍说无执著的无我之经典,在原始经典中随处可见,其中一例,有所谓贤善一夜之偈。此偈在汉.巴中阿含之中被数经所引用(注五),其偈文如下: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这是述说不要徒然的追忆过去,也不要期待未来,而只应充实现在的一刹那,且亦不执著於现在的无我之实践的。类此之说法,在其他的经典中亦不少(注六)。

又正在认识经验现在外境时,亦不应执着於现在外境,述说这种道理的经典也很多,如大义释所说的:

以眼见色,不贪所贪,不瞋所瞋,不昏所痴,不怒所想,不染所染,不憍所憍。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识法,不贪所贪,不瞋所瞋,不昏所痴,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

见如所见,闻如所闻,觉如所觉,识如所识,如是不执着於所见,不执著於听闻,不执着於所觉,不执着於所识,於所见不著、不依、不缚,由此离脱、离缚所见,以无碍自在心而住。於所闻、所觉、所识不著、不依、不缚,由彼离脱、离缚,以无碍自在心而住。

即是其中之一(注七)。

上面虽叙述无执著的无我,其反面有有我的思惟观察,而由於有我与无我的交相反覆,有我与无我就逐渐进展而前行,但实际上,有我与无我是应该同时存在的,那就是将有我的思惟观察等行动的实践,以无我的态度施行。而将有我与无我之融合达到完全之境界者,称为无碍自在的无我,这是最高的无我,是佛教的究极理想。前所引用之经文:「无执着而以无碍自在心住」,应为此种境界。

关於有我与无我的交互进展,已如上述,现再就具体的例子加以观察。这是对於所有智慧经验与学问技术都可适用的。例如以书法来说,将写字的笔法,依字帖或跟老师来学习,是有我的立场。依有我而精通书法的人所写的字,是合於笔法的字,但若不以无我而以有执著书写时,其字只是合於笔法而已,并无字之妙味与品格,甚至有时令人厌恶。反之,即使是书法极拙劣,而似不成样子的字,但若以无我无执着的心所书写的,则总觉得洋溢着典雅的妙味,而有无法言喻的品格。如在禅僧的书法绘画中显现的书画风味即是。又以围棋等的技艺而言,有:虽有棋力但卑鄙狡滑的棋法者,其棋艺虽拙劣,但有从容高尚的棋风者。总之,无论何事、於其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皆会表现其人之品格与性格。要之,这是表示此人是否有执,或无我无执的情形的。

做人最为理想的是,不管是就各人的学问技术,或有关整个人格,有我与无我二者得以发展到最高度。这就是最高度的有我(智慧经验)被最高度的无我活用,而以完全地实践显现之意。此种完全地无我实践的态度,称为无罣碍无我,或无碍空。无碍就是自由自在的作用之意,亦即完全具备有我的合理性要素,而且无任何障碍,以自由无碍的作用显现之意。这若以书法之例而言,就好像精通书法的人,不用心亦不费力,任运无作地随便在运笔,其所写的字亦自然合於笔法一们。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之境界,也是指无碍的无我吧。完善的人格者佛陀与阿罗汉,也是达到此境界者,这是当然不用说的了。

此种最高境界,乃所谓的「以有心不可得,以无心不可得」(注八),即应为「有心的无心」、「无心的有心」。[ 般若心经]所说的「色印是空」「空即是色」,乃含有此种意义。这是完全的合理性与完全的宗教性的融合,故为科学的极致,同时也是宗教的极致。要之,那就是人格的极致。

注释

注一:原始经典之中,例如中阿含一九0、小空经、一九一、大空经、中部一二一、小空经、一二二、大空经等,皆以空为问题,又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或三三昧,亦说到空,但其所说的空,并非如大乘般若经所说的第一义空。原始经典所说的空,是空无之意(诸如地是水空,水是地空之类)或使之空无之意。后者通於无所得无执著空,亦即是三三昧之空。

注二:部派佛教将空分为六种或十种,大乘般若经说空有十六空或十八空。这是欲令远离对可以想象得到的一切事物之我执固著之念而说,亦为空无我行之实践而说的。由这一点而言,般若之十八空就是说明无所得空的。关於无碍空,虽在诸文献中无有具体的述说,但若完成无所得空则理应成为无碍自在空。般若心经所说的「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心无罣碍故云云」,即是叙述由无所得空更进至得无罣碍之无碍空的。

注三:在中部二二蛇喻经、中阿含.二OO、阿黎咜经、增一阿含卷三八等中,皆有船筏喻之说。这是说如有一男子因依木筏渡过大河而得以免於危难,因此以为此筏为救命恩人,故渡河之后仍担筏而行一样,依佛之说法而脱离苦恼得悟者,将其教法执着、爱惜亦是不好的,故说「善法犹可捨,何况非法」(dhammā pipa hātabbā,pagéva adhammā)。法是为能得度脱而说,并非为取著而说。mayā dhammo desito nittnaranatthāya no gahanatthāyami p135。

注四:参照汉巴大般涅槃经.当自炽然,炽然於法,勿他炽然,当自皈依皈依於法,勿他皈依。炽然亦作灯明,巴利则作为洲渚,即指不被烦恼生死之波浪冲走的可靠的岛。

注五:自中部一三一经至一三四经之四经中,有贤善一夜偈,汉译则从中阿含一六五经至一六七经之三经中说此偈。因此,此偈想必是极为有名的偈。

注六:敍说不悲伤过去,不愿求未来,而应充实现在的经典,有如杂阿含卷三六(九九五经)、相应部一、一、一O等所说的:於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者即是。

注七:大义释二四二页(南传四二、三六四页)。尚有杂阿含卷一三(三三五经)、第一义空经中所说的「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 ,亦是述说无我无执著的。参照增一阿含卷三O(三七、七)。其他述说不执著生死的经典,有长老偈一00二三「我不喜死,亦不喜生,生知正念。捨去此身。」者。

注八:道元禅师著[学道用心集]之文句。中国及日本的禅宗,将此做为寻常之事而常说。这是根据[金刚般若经] 等的般若思想而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