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明居士:念佛与止观


念佛与止观

蔡惠明

止观与念佛是统一的

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於口,而入於耳,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当念佛的时候,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因耳根最利,能都摄六根,在止息忘想的同时,即寂而照,这就是观。一念之中,止和观同时具足,并不是念佛以外,再去修止观行。

“止”是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指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是梵文Vipasyana(毗砵舍那)的意译,指在“止”的基础上发生般若智慧,起观照的用。也可以这样说止就是定,定能起观照的作用,因而发生般若之智。所以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定慧等持,如灯发光,定是灯的体,慧是光的用,止观之法,就是禪定之法。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就须结合止观。当念之际,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如果能做到这些,净业必有成就。念佛的人可以不从“止”而执持名号,因为所谓“执持”就是将名号牢持於心,稍有一念间夹杂,会引起攀缘,妄念纷飞。不能专注一念,那就不是执持了。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功夫纯熟,绵绵密密,就会发生“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的效果。能证得这一境界,实际上就实现了“止”。没有夹杂其他的念头,驀直念去,自然会达到《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净业相继,入三摩地”之境。“三摩地”是梵文Samatha的音译,或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定”、“正定”、或“等持”。即止息杂念,心专注於一境,正受所观之法,保持精神不昏沉、不散乱的状态。念佛功夫纯熟,同样得入定境,证得能所双亡——既无能念之我,又无所念之佛,便入念佛三昧。

中国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大师著有《摩訶止观》与《童蒙止观》二书,讲述止观原理和修法,很是详细。他又撰《五方便念佛法门》,阐译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离,心起圆融等五种念佛三昧。中兴天台的宋知礼大师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一万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但自撰缘起,要求会眾“心心繫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他在寧波延庆寺中设“观堂”,讲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在释题时说:“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諦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又说:“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訶止观》。虽俱念佛,而是通达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託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託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週,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由此可见,天台诸祖,虽倡修止观,但亦弘扬念佛。念佛与止观,不仅於理相通,而且在事修亦是一致。

四种念佛法门.以持名为主。

佛经里所说的念佛法门,大致可分四种:一、《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这两种念佛方法都是结合修习止观进行的;东晋慧远大师在卢山东林寺创建白莲社,专修观想念佛,宋知礼大师在寧波延庆寺观堂倡导十六观,也是专修观想念佛的。观像念佛则以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所观境,结合礼拜进行的。三、《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简易竖出的通途特胜法门,最为流行;四、《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适合於上根利器。这四种念佛方法以持名念佛最简易、最流行。没有这个法门,可以说很多信眾将无法亲尝法味、深霑法益了。这是由於中国禪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各宗都奉为祖师龙树菩萨的倡导。他在所著的《十住毗婆娑论》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佛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必须深信、切愿和力行。因为一句佛号随时随地都可提起,行住坐卧皆能持念,一念是佛,则念念是佛。可以止息妄想,专心一致。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难以做到“一心”,也可依仗弥陀如来的本愿力带业往生,证三不退。持名念佛虽然下手简易,但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都要执持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提起续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关键时刻,提起佛号,感佛接引。如果贪其简易,而悠悠泛泛,间断夹杂,虽能种植远因,却难获现前法益。这并非法门不巧妙,而是我们自己没有老实念佛,迷入方向。

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是自力、他力相合的修持方法,这是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法:一、默念,就是自念自听,默不出声。默念因自己繫心,容易引起散乱与昏沉。散乱是心念不集中,易起攀缘,不知不觉地妄想纷飞,将佛号拋到九霄云外。昏沉就是口中虽喃喃念著,但却精神萎糜,不自觉地进入梦乡,把佛号忘失。如逢到这样的情况,就要高声念。二、高声念,振作精神,唱念佛号,驱走瞌睡。但这种念法只能对治昏沉,很费精力。三、金刚念,平时以此念法为最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既非出声,也不是高声,嘴唇要随念佛声微动。最好每日坚持跏趺坐用金刚念一小时,养成习惯,熟能生巧,自得其力。持念时可用四种方法相应调整;一、摄心念,在念佛时必须摄心专注,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口念耳听的方法摄心。因六根中耳根最为圆通,这时摄心的最佳方法。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捨。欣取极乐,厌捨娑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俱足。久而久之,自然一句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於不取不捨。《妙宗钞》所谓“取捨若极,与不取捨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力无法提起时,就要发勇猛心,犹如大敌当前,背水一战,后无退路,只有勇猛直前,义无返顾。又如孝子为报父母深仇,虽磷途虎窟,心不退怯。四﹑悲忆念。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途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载:“若眾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自得心开。”总而言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自心起念,还念自心,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念念瞑契一实相印,成就念佛三昧,而满九品往生,华开见佛的大愿

祖师大德论念佛与止观

彻悟禪师说:“念佛是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燃,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有一心常恁麼念,是名无上深妙禪。”这样的用功,可使根性世界无形中随著念念转变,并非肉眼看到,或见闻觉知的,功夫是日积月累的,最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要知净业成就,不仅仅是在临终的时候。

他又说:“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门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不能成就。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也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因此要想净业成就,必须放下万缘,孜孜不倦地念佛。念得无他想头,就是修“止”。念得了了分别,就是“观”照。实现止观双运,即寂而照,即照而寂,自然进入一心不乱。念佛以止观是统一的,不应分开。印光大师说得好:

“三昧境相,唯证方了。若论其法,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阿弥陀佛佛土,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念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虚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功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这就是说,念佛的受用是当下的,出现深浅不同的止观境界是依功夫相应的,毋须追求,自然而现。尤其在家学佛,因忙於俗务,必须散修与专修并重。上海佛教居士林以“各宗并弘,指归净土”为宗旨,除每月举行定期念佛会外,每年还打几个净七。这种专修形式很适合精进用功,一般利用各种假期和积休,发勇猛心为自己念佛基本功打一基础。集体打禁语净七,既可起互相督促,共同策励的作用,又可体验“六和敬”生活的意味。每次圆满后还举行座谈会,交流心得和体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了信愿行。精进净七中念佛效果明显,是值得提倡的。

出自《澳门佛教》第五期,一九九五年三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