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与命运》(一)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圣也由他。”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正如种地一样,种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结福果,种恶因结苦果。

什么叫命运?命运指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等现象,就是业因果报的体现。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由业报所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报身”或:“业报身。”一个人的相貌气质,贵贱、穷富、寿夭等属于“正报”及正受的果报体。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亲属子女及生活享受等属于“依报”,及依止的报土。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丰富圆满;正报无福,依报必定贫困恶劣。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业因”现世结的“果报”。正如《涅槃经·矫陈品》所说:“恶报之报,如影随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可知一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天神掌握,也不由别人操纵,完全是自种因自受果。佛法从根本上揭示“命”和“相”的由来与原理,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不算都是一样;但佛教又不同于宿命论,认为因果律是活泼泼的,不是什么“铁板数”。所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业因)。”我们在受果报的同时,又不断在种业因,只要改变“业因”就可以转变“果报”;而转变的关键又在于“心地”。所谓“业由心造”、“业由心转”;“相随心转”“命自己立”的道理。正是“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诸果报。”(《心法念处经》)古德偈语说:“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儒家也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得好:“人与器皿不同,如笔只能是笔,剑不能变琴。所以它们存在和毁灭时间的长短,是有一定的。人便不一样,因为有的人,昨天还是盗跖,今天可成为大舜;他的吉凶祸福,也便随着改变。很难说得定。”宋代隐士陈抟(希夷)的《心相篇》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结尾说:“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之,祸转为福。”这些都说明;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召。归根到底说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流传的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福变为祸兆:意为福报将转变为灾祸的兆头,即:“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祸转为福报:如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是“转变由心”,即“祸兮福所依”的道理。)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遭殃且贫夭:意为不但要遭祸殃,而且贫困、短命。)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意为一个人的心地可以挽回或改造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要存心仁慈厚道。这和佛教提倡的慈悲心大慈能与众生乐,大悲能拔众生苦相近似。)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命运实际是唯心所现,吉凶祸福都是自己所招致的。)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不少人很信命运,到处看相算命,却不修省心地;这样阴阳颠倒,一切不能顺心如意。)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一个人应当时刻检查自己。修省心地,对于命运听其自然,不求福报,而冥冥中常蒙三宝摄受,龙天护持,自然业消智朗,障尽福隆。这是符合因果律的。)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对于此诗,深为赞赏,尝书写赠人,并说:“此诗于心命二义,发挥周到。果能依之行,则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权不归于天地鬼神矣。”当代高僧星云大师,也高度评价此诗,劝人依此修心,忏悔罪障,不造恶业,广种善缘,培植福德。那么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此诗前八句,把心地与命运的关系,概括为四种不同的情况。后八句,揭示“命由心造”“境随心转”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最后指出对待这个问题的两种态度,两种结果。下面分别就心地与命运的四种不同情况,加以说明,并引据事例为证。

一、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这类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都比较深厚,今生善缘成熟,享受大富大贵。但是,他们深信因果,崇尚道德,廉洁奉公,摒拒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同时乐善好施,救济贫穷,广种善因。不仅一生富贵到老,而且子孙昌达,家族兴盛,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衰败。这种事例历史所载很多,下面举三例为证:

1、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江苏苏州人,少年家贫,寄居寺庙读书。一次种地,挖出一罐金银,仍把它埋下,到后来显贵时,才告知寺僧挖出来培修寺庙。他在苏州设置“范氏义庄,”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救助贫穷的族人,多达三百家。苏州有座南园,据堪舆家说,如果用它作住宅,子孙必定显贵。那时他正任丞相,人们劝他买作住宅。他说,一家出人才,不如一县出人才。于是他买下来办了“苏州书院,”果然培养了一批人才。而他的子孙同样人才辈出,儿子范纯仁又作宰相,子孙后代经历千年并未衰败。前几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范氏家族约百余人(寓居世界各地的),在台北市集会,隆重纪念范文正公一千岁诞辰。1999年在北京举行范文正公思想、事迹研讨会,有各界人士百余人及范氏后代知名人士参加。对范仲淹为政清廉,治家勤俭,先忧后乐,普施广济的思想、事迹加以肯定赞扬。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2、清代著名政治人物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管辖四省,统率大军,享大富大贵。但他一生廉洁、勤俭、子孙昌盛。他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尚年幼,且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不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守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纪泽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卓然有成。后出任驻英、德、法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出色的外交官。其弟曾国荃历任显官,国藩常教以居安思危、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国荃生日他赠诗一首。诗曰:“左列钟铭右谤书,世间到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意为祸与福常常互为倚伏,位高必危;应视富贵如浮云,方能明哲保身。在其言传身教下,子孙后代均能秉承家教,直到今天曾氏子孙在科学界教育界出了不少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如五十年代曾任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的曾昭伦教授,即是他的第五代孙。

3、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福建闽侯人,是清朝杰出的爱国大臣,官至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他青年时期即虔诚信佛,公务纵忙,早晚课诵不辍。至今留下《林文忠公行舆日课》是他亲笔用蝇头小楷书写的,其中有《弥陀经》等几种经咒,以备出巡时在轿内念诵。八十年代,林公的后裔提供此项真迹,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影印发行。林公生前尝撰写一联作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又联云:“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当年他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罢官判罪,毅然销毁鸦片,抵制英帝侵略,正是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大无畏精神的表现。罢官后,被流放新疆,在流放期间,仍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规划新疆的水利建设。当年提出了在新疆解决沙漠中的水利工程问题,带领新疆人民修建了坎儿井,(坎儿井即深挖井,再以地下水道连接井水,以避免烈日曝晒和沙层滲透。)在沙漠中形成了灌溉网,解决了沙漠中缺水的严重问题,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他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精神(无我),办入世事业(利他)。”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说明了历史自有公论。而林公的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三百余人。(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林翔,曾任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他写一首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政协报》)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谓:“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六页)

二、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这类人,过去生中种植善根福德,今生享受富贵荣华。当其享受富贵时,便贪恋五欲,纵情享受,穷奢极欲;同时仗恃权势,损人利己,造种种恶业。所以富贵愈大,恶业愈重。一旦福报耗尽,恶业现前,不仅身败名裂,甚至殃及子孙。老子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明祸与福本来是互为倚伏,也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变的关键在于一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命运虽然很好,如果心地太坏,那么美满的福报,终将变为悲惨的遭遇。古往今来,这类事例很多。下面引述一例为证:《历史感应统纪》载,唐代李林甫,官至宰相。其人有才辩,能书画。可惜心术奸险,嫉妒贤能,凡是才望功业在他之上的,就起忌恨之心,表面美言奉承,暗中设计陷害。他建一间密室,结构曲折幽深,命名“堰月堂”,常在里面苦心策划,构思许多使人家破身亡的毒计。所以,历史上评价他是“口蜜腹剑”的人物。其结果是害人终害己,后来七窍流血而死,死后被人开棺戮尸,家产充公,子女发配为奴仆、官妓。当李林甫未显达时,有相士说他有十年太平宰相的洪福。后来不久事败,去责怪相士所说不验。相士笑谓:“相公确有十年太平宰相的福报,应该责怪自己不知珍惜,折损太甚罢了!公任宰相时,广搜珍宝,纵情声色,一羹千命(常喜吃鸭舌汤),盘菜百金(烧鹅掌将铁皮烧红,放活鹅在上面,让它扑跳惨叫,血液均集中在脚掌上,再砍下鹅掌来作菜肴)穷极奢侈之能事。相府家人的享用,也胜过富贵人家。早已超过十年宰相应享之福,后代还须为娼奴赏报。反而责怪我所说不验,有此道理吗?譬如有人将一个月的生活费在一天内挥霍光,剩下的二十九天要受饥寒此乃理所当然,怎么能怨天尤人!”李林甫听后默然无话,汗流不止。

三、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这类人过去生中造作恶业,今生恶业先成熟,遭受种种恶报。但是,有的人相信三世因果,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贫;有的更能忏悔宿业,随缘行善。一旦恶业消除,善缘成熟,否去泰来,必然使贫穷困苦的厄运转化为美好幸福的佳境。这种故事社会上流传不少,这里举两例都是很真实的:

1、《南洋佛教杂志》载,清代台湾嘉义州林登章,为人诚实,不幸被人诬告,关进监狱。林妻变卖财产营救,无结果。官府索银四十两,不得已卖儿得四十两银,便携银两去衙门,不慎在途中遗失。这袋银却被一个用手代脚,沿街讨饭的乞丐徐良泗拾得。徐当时心想,这笔巨款,失落的人可能会自杀,便决定留在那里等待失主。果然林妻匆匆跑回来寻找,徐问明情况后即归还她。后来,县官知道林妻卖子救夫,乞丐拾金不昧的事情,大受感动,释放林登章,不受她的银两。林回家后,用此款经营五金店,维持生活。徐良泗当天做了这件好事后,晚间仍回太伯公庙过夜。次日清明节,徐去郊外墓地讨乞,夜里宿地藏庙,半夜惨叫一声,惊醒香灯师:第二天醒来,瘫痪多年的双腿居然能站立了。香灯师问经过,徐说:“昨夜梦见两个小鬼,一个抱身,一个包脚,对拉;痛得我大叫一声,便昏迷过去。今晨起来,两腿竟然能伸直走路了!”徐良泗从此给人挑水维生。林夫妻开店三年,生意兴隆,时常想念徐的恩德,但不知其姓名和住址。有一天徐挑水到林家店里,林妻见他面貌很像恩人,但这人是站立走路,又不敢认。次日徐又来,林妻上前询问,才知果系恩人,夫妻俩对徐叩头谢恩,让他留在店中居住。后来,林夫妻回广东继承其叔父的百万家产,便将在台湾的五金店及其他财产,全部赠送给徐。徐晚年又将财产布施给一家医院。

按:徐良泗乞讨维生,又系残废,竟能面对巨款,不昧良心,归还失主。只此一念,便能消除夙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施理所当然的事。

2、王恩洋著《人生哲学与佛教》载:清代,有乡试官王某,原系一穷秀才,年过六十,教私塾,年终散学,带回教书所得的六千文钱(有方孔的铜钱)回家过年。途中听路旁茅屋里哭声悲惨,进去问明情况,因欠债无力偿还,年终索债很急,只好改嫁妻子来还债,有小儿女,不忍分离,所以痛哭。这穷秀才很同情他们,问欠债多少?回答六千文。便毫不犹豫把六千文给他们就各自回家去了。途中穷秀才走到岩边,天晚了,恰遇对面几十人抬大木料前来,躲避不及,坠落岩下,当场死亡。消息传开,人们都说:“老天没眼睛,做好事没好报,因果根本就不可信!”这穷秀才的神识,忽然像一场梦醒来,睁眼一看,自己却睡在一豪华房间中,宽广的卧床,锦缎的被盖。他的头刚一动,一个老太太惊喜说:“我儿子活了!”两个年青的妇女正在哭泣,急忙用手抚摸他,好象是妻子一样。这时穷秀才大为困惑,用手摸胡须没有了,心想我可能死去,又投生了吧?!联想起布施救人和坠岩丧生的经过,感觉浑身疲乏无力,不能说话,便糊里糊涂的睡着了。第二天,一位老太爷,须发尽白,和自己前生形状差不多,陪着医生来诊病,诊脉后医生说:“公子的病基本好了,只需培补一下就可恢复。”这样卧床七天,可以下床走动。当他走到中堂,看那供的木主牌位,才知道不姓张而姓王了。又从奴婢口中知道这王家是当地最有地位的,老太爷只有这个独生子,现年二十五岁,读书不长进,还是童生。没有孙儿,结婚后又娶姨太太。一天老太爷对他说:“我家世代书香,不能到你便中断。现在病也好了,可去书房用功读书!”公子连答是、是。走进书房,窗明几净,室外花木繁茂,老师已坐在那里和自己过去相似。叫他背书,没一字错漏;叫他写字,没有一点败笔;叫他作文,写出的文章十分老练,怀疑是抄别人的。另出题面试,也和前篇差不多。老师大惊,心想这个学生素来脑子很笨,做八股文写不能成篇,不可能害一场病学问就提高到这个地步。问他是什么原故,公子不答。老师再三追问,还是不说。老师对此始终感到奇怪。一个月明之夜,老师留他赏月谈心,又诚恳地问到此事,公子说:“我前生是个秀才,教私塾。年终回家途中,布施救人,坠岩而死。万没有想到神识投入这个臭皮囊中,便以这人的父母做父母,妻子做妻子。想我前生,并没有做坏事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圣也由他。”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正如种地一样,种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结福果,种恶因结苦果。

什么叫命运?命运指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等现象,就是业因果报的体现。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由业报所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报身”或:“业报身。”一个人的相貌气质,贵贱、穷富、寿夭等属于“正报”及正受的果报体。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亲属子女及生活享受等属于“依报”,及依止的报土。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丰富圆满;正报无福,依报必定贫困恶劣。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业因”现世结的“果报”。正如《涅槃经·矫陈品》所说:“恶报之报,如影随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可知一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天神掌握,也不由别人操纵,完全是自种因自受果。佛法从根本上揭示“命”和“相”的由来与原理,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不算都是一样;但佛教又不同于宿命论,认为因果律是活泼泼的,不是什么“铁板数”。所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业因)。”我们在受果报的同时,又不断在种业因,只要改变“业因”就可以转变“果报”;而转变的关键又在于“心地”。所谓“业由心造”、“业由心转”;“相随心转”“命自己立”的道理。正是“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诸果报。”(《心法念处经》)古德偈语说:“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儒家也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得好:“人与器皿不同,如笔只能是笔,剑不能变琴。所以它们存在和毁灭时间的长短,是有一定的。人便不一样,因为有的人,昨天还是盗跖,今天可成为大舜;他的吉凶祸福,也便随着改变。很难说得定。”宋代隐士陈抟(希夷)的《心相篇》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结尾说:“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之,祸转为福。”这些都说明;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召。归根到底说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流传的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福变为祸兆:意为福报将转变为灾祸的兆头,即:“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祸转为福报:如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是“转变由心”,即“祸兮福所依”的道理。)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遭殃且贫夭:意为不但要遭祸殃,而且贫困、短命。)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意为一个人的心地可以挽回或改造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要存心仁慈厚道。这和佛教提倡的慈悲心大慈能与众生乐,大悲能拔众生苦相近似。)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命运实际是唯心所现,吉凶祸福都是自己所招致的。)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不少人很信命运,到处看相算命,却不修省心地;这样阴阳颠倒,一切不能顺心如意。)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一个人应当时刻检查自己。修省心地,对于命运听其自然,不求福报,而冥冥中常蒙三宝摄受,龙天护持,自然业消智朗,障尽福隆。这是符合因果律的。)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对于此诗,深为赞赏,尝书写赠人,并说:“此诗于心命二义,发挥周到。果能依之行,则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权不归于天地鬼神矣。”当代高僧星云大师,也高度评价此诗,劝人依此修心,忏悔罪障,不造恶业,广种善缘,培植福德。那么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此诗前八句,把心地与命运的关系,概括为四种不同的情况。后八句,揭示“命由心造”“境随心转”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最后指出对待这个问题的两种态度,两种结果。下面分别就心地与命运的四种不同情况,加以说明,并引据事例为证。

一、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这类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都比较深厚,今生善缘成熟,享受大富大贵。但是,他们深信因果,崇尚道德,廉洁奉公,摒拒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同时乐善好施,救济贫穷,广种善因。不仅一生富贵到老,而且子孙昌达,家族兴盛,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衰败。这种事例历史所载很多,下面举三例为证:

1、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江苏苏州人,少年家贫,寄居寺庙读书。一次种地,挖出一罐金银,仍把它埋下,到后来显贵时,才告知寺僧挖出来培修寺庙。他在苏州设置“范氏义庄,”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救助贫穷的族人,多达三百家。苏州有座南园,据堪舆家说,如果用它作住宅,子孙必定显贵。那时他正任丞相,人们劝他买作住宅。他说,一家出人才,不如一县出人才。于是他买下来办了“苏州书院,”果然培养了一批人才。而他的子孙同样人才辈出,儿子范纯仁又作宰相,子孙后代经历千年并未衰败。前几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范氏家族约百余人(寓居世界各地的),在台北市集会,隆重纪念范文正公一千岁诞辰。1999年在北京举行范文正公思想、事迹研讨会,有各界人士百余人及范氏后代知名人士参加。对范仲淹为政清廉,治家勤俭,先忧后乐,普施广济的思想、事迹加以肯定赞扬。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2、清代著名政治人物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管辖四省,统率大军,享大富大贵。但他一生廉洁、勤俭、子孙昌盛。他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尚年幼,且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不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守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纪泽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卓然有成。后出任驻英、德、法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出色的外交官。其弟曾国荃历任显官,国藩常教以居安思危、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国荃生日他赠诗一首。诗曰:“左列钟铭右谤书,世间到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意为祸与福常常互为倚伏,位高必危;应视富贵如浮云,方能明哲保身。在其言传身教下,子孙后代均能秉承家教,直到今天曾氏子孙在科学界教育界出了不少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如五十年代曾任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的曾昭伦教授,即是他的第五代孙。

3、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福建闽侯人,是清朝杰出的爱国大臣,官至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他青年时期即虔诚信佛,公务纵忙,早晚课诵不辍。至今留下《林文忠公行舆日课》是他亲笔用蝇头小楷书写的,其中有《弥陀经》等几种经咒,以备出巡时在轿内念诵。八十年代,林公的后裔提供此项真迹,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影印发行。林公生前尝撰写一联作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又联云:“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当年他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罢官判罪,毅然销毁鸦片,抵制英帝侵略,正是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大无畏精神的表现。罢官后,被流放新疆,在流放期间,仍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规划新疆的水利建设。当年提出了在新疆解决沙漠中的水利工程问题,带领新疆人民修建了坎儿井,(坎儿井即深挖井,再以地下水道连接井水,以避免烈日曝晒和沙层滲透。)在沙漠中形成了灌溉网,解决了沙漠中缺水的严重问题,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他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精神(无我),办入世事业(利他)。”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说明了历史自有公论。而林公的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三百余人。(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林翔,曾任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他写一首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政协报》)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谓:“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六页)

二、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这类人,过去生中种植善根福德,今生享受富贵荣华。当其享受富贵时,便贪恋五欲,纵情享受,穷奢极欲;同时仗恃权势,损人利己,造种种恶业。所以富贵愈大,恶业愈重。一旦福报耗尽,恶业现前,不仅身败名裂,甚至殃及子孙。老子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明祸与福本来是互为倚伏,也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变的关键在于一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命运虽然很好,如果心地太坏,那么美满的福报,终将变为悲惨的遭遇。古往今来,这类事例很多。下面引述一例为证:《历史感应统纪》载,唐代李林甫,官至宰相。其人有才辩,能书画。可惜心术奸险,嫉妒贤能,凡是才望功业在他之上的,就起忌恨之心,表面美言奉承,暗中设计陷害。他建一间密室,结构曲折幽深,命名“堰月堂”,常在里面苦心策划,构思许多使人家破身亡的毒计。所以,历史上评价他是“口蜜腹剑”的人物。其结果是害人终害己,后来七窍流血而死,死后被人开棺戮尸,家产充公,子女发配为奴仆、官妓。当李林甫未显达时,有相士说他有十年太平宰相的洪福。后来不久事败,去责怪相士所说不验。相士笑谓:“相公确有十年太平宰相的福报,应该责怪自己不知珍惜,折损太甚罢了!公任宰相时,广搜珍宝,纵情声色,一羹千命(常喜吃鸭舌汤),盘菜百金(烧鹅掌将铁皮烧红,放活鹅在上面,让它扑跳惨叫,血液均集中在脚掌上,再砍下鹅掌来作菜肴)穷极奢侈之能事。相府家人的享用,也胜过富贵人家。早已超过十年宰相应享之福,后代还须为娼奴赏报。反而责怪我所说不验,有此道理吗?譬如有人将一个月的生活费在一天内挥霍光,剩下的二十九天要受饥寒此乃理所当然,怎么能怨天尤人!”李林甫听后默然无话,汗流不止。

三、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这类人过去生中造作恶业,今生恶业先成熟,遭受种种恶报。但是,有的人相信三世因果,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贫;有的更能忏悔宿业,随缘行善。一旦恶业消除,善缘成熟,否去泰来,必然使贫穷困苦的厄运转化为美好幸福的佳境。这种故事社会上流传不少,这里举两例都是很真实的:

1、《南洋佛教杂志》载,清代台湾嘉义州林登章,为人诚实,不幸被人诬告,关进监狱。林妻变卖财产营救,无结果。官府索银四十两,不得已卖儿得四十两银,便携银两去衙门,不慎在途中遗失。这袋银却被一个用手代脚,沿街讨饭的乞丐徐良泗拾得。徐当时心想,这笔巨款,失落的人可能会自杀,便决定留在那里等待失主。果然林妻匆匆跑回来寻找,徐问明情况后即归还她。后来,县官知道林妻卖子救夫,乞丐拾金不昧的事情,大受感动,释放林登章,不受她的银两。林回家后,用此款经营五金店,维持生活。徐良泗当天做了这件好事后,晚间仍回太伯公庙过夜。次日清明节,徐去郊外墓地讨乞,夜里宿地藏庙,半夜惨叫一声,惊醒香灯师:第二天醒来,瘫痪多年的双腿居然能站立了。香灯师问经过,徐说:“昨夜梦见两个小鬼,一个抱身,一个包脚,对拉;痛得我大叫一声,便昏迷过去。今晨起来,两腿竟然能伸直走路了!”徐良泗从此给人挑水维生。林夫妻开店三年,生意兴隆,时常想念徐的恩德,但不知其姓名和住址。有一天徐挑水到林家店里,林妻见他面貌很像恩人,但这人是站立走路,又不敢认。次日徐又来,林妻上前询问,才知果系恩人,夫妻俩对徐叩头谢恩,让他留在店中居住。后来,林夫妻回广东继承其叔父的百万家产,便将在台湾的五金店及其他财产,全部赠送给徐。徐晚年又将财产布施给一家医院。

按:徐良泗乞讨维生,又系残废,竟能面对巨款,不昧良心,归还失主。只此一念,便能消除夙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施理所当然的事。

2、王恩洋著《人生哲学与佛教》载:清代,有乡试官王某,原系一穷秀才,年过六十,教私塾,年终散学,带回教书所得的六千文钱(有方孔的铜钱)回家过年。途中听路旁茅屋里哭声悲惨,进去问明情况,因欠债无力偿还,年终索债很急,只好改嫁妻子来还债,有小儿女,不忍分离,所以痛哭。这穷秀才很同情他们,问欠债多少?回答六千文。便毫不犹豫把六千文给他们就各自回家去了。途中穷秀才走到岩边,天晚了,恰遇对面几十人抬大木料前来,躲避不及,坠落岩下,当场死亡。消息传开,人们都说:“老天没眼睛,做好事没好报,因果根本就不可信!”这穷秀才的神识,忽然像一场梦醒来,睁眼一看,自己却睡在一豪华房间中,宽广的卧床,锦缎的被盖。他的头刚一动,一个老太太惊喜说:“我儿子活了!”两个年青的妇女正在哭泣,急忙用手抚摸他,好象是妻子一样。这时穷秀才大为困惑,用手摸胡须没有了,心想我可能死去,又投生了吧?!联想起布施救人和坠岩丧生的经过,感觉浑身疲乏无力,不能说话,便糊里糊涂的睡着了。第二天,一位老太爷,须发尽白,和自己前生形状差不多,陪着医生来诊病,诊脉后医生说:“公子的病基本好了,只需培补一下就可恢复。”这样卧床七天,可以下床走动。当他走到中堂,看那供的木主牌位,才知道不姓张而姓王了。又从奴婢口中知道这王家是当地最有地位的,老太爷只有这个独生子,现年二十五岁,读书不长进,还是童生。没有孙儿,结婚后又娶姨太太。一天老太爷对他说:“我家世代书香,不能到你便中断。现在病也好了,可去书房用功读书!”公子连答是、是。走进书房,窗明几净,室外花木繁茂,老师已坐在那里和自己过去相似。叫他背书,没一字错漏;叫他写字,没有一点败笔;叫他作文,写出的文章十分老练,怀疑是抄别人的。另出题面试,也和前篇差不多。老师大惊,心想这个学生素来脑子很笨,做八股文写不能成篇,不可能害一场病学问就提高到这个地步。问他是什么原故,公子不答。老师再三追问,还是不说。老师对此始终感到奇怪。一个月明之夜,老师留他赏月谈心,又诚恳地问到此事,公子说:“我前生是个秀才,教私塾。年终回家途中,布施救人,坠岩而死。万没有想到神识投入这个臭皮囊中,便以这人的父母做父母,妻子做妻子。想我前生,并没有做坏事;可是功名很不顺意,年过六十仍然十分贫困。拿我布施的六千文来说,并不算多,但这是自己全家的生活费。当时也没有考虑,只觉得别人一家分离,太凄惨,动了悲悯心。是不是因这一念真诚的悲心,所以死后神识便投入这公子的躯壳中呢?”老师听后,异常惊诧说:“想不到果真有这种事呀!”第二天,老师要告别,公子问为什么?老师说:“你的学问文章,我比不上;你的思想境界,更比我高。我怎配当你的老师?假使是从前的公子,那我再教他十年也没有问题。”公子说:“我前生也是教书的,今生能获得这种好报,我怎忍心让你离去!我们俩正好一起研究学问,秋天同去参加县上的考试,如果能够还我一个秀才,您也光荣,父亲必定重谢您。”教师便留下,秋天考试,两人同时考取秀才,父母喜出望外,重谢老师。公子继续考中举人、翰林、出任主考官。十多年后,这家父母已亡故,他是一家之主,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怕别人议论了。他回到原来家里,谈起往事,件件吻合。给家里购置产业,安慰他们的辛苦,并宴请乡亲,畅谈前生事。这一下传开了,人们都说:“今天才知道,老天有眼睛,作善有善报,因果贯通三世,是真实不虚的!”

按:从佛法看,这个穷秀才,过去生中造的恶业较重,所以一生穷困,还应凶死,死后可能坠入恶道。但他能够起一念悲心,舍己救人,六千文虽不多,是他全家的生活费。这一念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心肠没有两样,自然能消除过去的罪障,种植未来的福报。所以神识不经过投胎,而直接投入公子的躯壳中。这也由于业力和福报所致,佛教称为“夺舍”,像夺占别人的房舍来住一样。因为没有住胎,所以转世不迷,记前生事历历如昨日事。还有一点要说明,因果并不是机械的,如果存心去模仿,要想获得这样的好报,未必能如愿。我们只应当学习他舍己救人的大悲心行。因为一念真诚的悲心,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改变命运,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

四、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这类人,过去生中多造恶业,未种善因。今生大多愚痴,不信因果;遭遇不好,环境困厄。但是又不知道反思忏悔。总是怨人穷,恨人富,总想采取损人利己,违法犯罪的活动,来谋取财富,来实现自己的美梦。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往往遭受横祸,或者终身贫困,或者短命身亡。这种事例随处可见。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中,有部分人因为环境贫困,自己好吃懒做,不安分守法,不勤奋谋生,而是采取偷盗、赌博、抢劫等损害别人身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手段,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其结果难逃“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这一因果规律。以下引用一九九四年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的《太上感应篇注训证》中的三件事例为证:

1、浙江永嘉人徐辉,家贫经商,曾向单阳富翁借了一笔巨款,对家眷说:“如果富翁死,没人索债,我便成了小富翁了。”不久,富翁果死去,富翁家属不知道借款事,徐便隐瞒过去。后来徐生一子,聪颖俊秀,非常可爱。八岁时患病,多方医治,耗尽家产,病仍不愈。一天,来一位老比丘尼,孩子对她说:“我想走了!”老尼说:“这便是你的家。父母这般疼爱,你还要去哪里?”答说:“我是单阳人,徐辉曾借我的巨款,希图我死,便不还债,我是特来讨债的!”说完便断气。

2、安徽有陈某、徐某二人,均以撑渡船为职业。陈撑船较快,收入较多。徐嫉妒,常暗里损坏陈的篙竿和挠浆。一次同宿江边船上,徐又暗中把陈的篙竿弄断;快天亮,怕被发现,便解缆离去,船行至江心,突然失脚落水,大呼救命,陈听见,要去救援,可是挠浆断了,无法行船。这时徐在水中说:“我暗里弄断你的挠浆,反而断送自己性命,没料到报应竟这样快呀!”说完便沉没水中。

3、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南昌有木工李某、裁缝段某、算命刘某三家,因灾荒逃到湖北居住,本是同乡,交情很好。李的侄儿李桥,依叔父居住,有学问,教书维生。刘算他的命主贵,给他做媒,与段的女订婚。后李桥准备回江西参加考试,要求与段女结婚同行。可是段妻变心,认为富贵未必可望,不愿让爱女远离,便另觅一少女代替,李桥和刘某均不知道。李桥回江西后,考试连捷,旋出任成都府知府,路过湖北,携重礼致送岳父母。而段某亲女,则与一姓肖的结婚,劳力维生,十分贫困;于是暗里羡慕某女享受富贵荣华而自己却贫困不堪的段女,忧郁而死。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命运问题?

目前,社会上一般人都相信命运,有的人时常都在算命、看相、求签、问卜,把自己的前程、未来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上面,却不反躬自责,修省心地;有的人到处跑寺庙,挂红放炮,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官升三级,腰缠百万,却不想一想自己究竟种的什么业因?是否能够获得这种果报呢?这种人都是舍本逐末,不遵循佛陀的教诲,不修省内心,不从自己心田上去下种、耕耘,却向外弛求,想获得福果,获得好的命运是绝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深信因果,执戒修行,以三归五戒、净化身心,以四摄六度,利益众生。最后达到心不随境,心能转境的地步。如果命运不好,应该反求诸己,忏悔今生或前世的罪业,虚心改过迁善,决不怨天尤人。这样恶业日消,善缘日增,冥冥中常蒙护持,自能转祸为福,获致吉祥。如果命运美好,更当布施培福,广种善因,自然福泽绵长。但应当知道,富贵荣华,转眼成空,梦幻泡影,不堪留恋。这样泰然处之,不为物累,任运逍遥安详自适。真要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做起。这是作为佛弟子对命运问题应持的态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