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云居士:培养定力,开发智力——论传统禅定在当代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培养定力,开发智力——论传统禅定在当代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曾琦云

内容提要:禅定虽然来源宗教上的修行方法,但是没有丝毫迷信色彩。我们要取得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定力。在当代教学实践之中,一切成功的经验证明,要开发智力,首先要培养定力。过去我们虽然没有把禅定的概念引入教学之中,但是我们都自觉和不自觉在运用它。本文把传统禅学的戒定慧赋予新的内容,引入当代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能力二戒力+定力+智力,使古老的禅定赋予现代气息,希望能够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引起重视,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禅定,禅宗,定力,戒力,智力

禅定即是将意念集中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因修禅定而产生的的意念力就叫做定力。本文将论述如何将定力引入当代教学之中,培养定力,开发智力。

虽然现代科学日新月异,但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却还很幼稚。人类试图要作自然的主人,但在盲目地征服自然的同时,人类实际上已经成为依赖自然的奴隶。只有开发自身的潜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才能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禅定虽然来源于传统文化,但它并没有丝毫的迷信色彩,它本身的内容是科学的并且可以求证的。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入于甚深禅定而开悟,他说: “奇哉!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可见古代圣人大彻大悟,正是自性智慧的开发。拉开后人加给圣人的神秘面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禅定入手,成圣成佛,只要培养了定力,我们就能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潜能,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最高智慧的人。

过去我们虽然没有自觉地将定力的概念引入教学,但我们都在实践中却运用过它。老师经常对学生说: “请集中注意力!”这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但从定力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一句平常的话。禅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佛教门派虽然五花八门,但不管哪种门派,如果要取得高层次的境界,那么就必然离不开定力。定力即是将思想定于一点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注意力,或者叫做意念力。意念力即是将思想集中到一点的定力,也就是禅定力。意念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之中,我们要办成一件事,都因定力而成,如果不能集中思想,就绝对做不好工作,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当我们观看亚特兰大奥运会时,看到了运动员争夺冠军的认真精神,这就是定力一时的表现。记者采访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她说: “我和外国选手打球时,就只有一个念头,打败对方!”因此,过去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虽然没有提到禅定这个概念,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其益。在历史上,伟大的圣人时刻都处在禅定状态之中。孔子在家闲居,整齐清洁,和乐舒展(《论语·述而》: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正是处于一种禅定的境界。他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便说: “想不到欣赏音乐到了这种境界!”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中国禅宗祖师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意念不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他能够一苇渡江也不足为奇了。周恩来有诗说: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就是引用达摩面壁的典故。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任何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结晶,也就是他们高度入定后的智慧结晶。高中英语一篇课文描述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沉思问题的一个镜头,因为他全心全意地思考某个问题,不知不觉地从寝室走上了街头,脚上仍旧穿着拖鞋,身上仍旧披着睡衣(His clothes were several sizes too big for himand waved in the wind),一个劲头地往前走,一不小心就撞倒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看到这个穿着古怪老头的模样,觉得他真象一个从神话故事里出来的人物(HelookeddJ扩Aehad/ustappearedoutO/口/dirystory)。定力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却无认识,或者没有充分认识。要尽快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真正明白定力的内涵,并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逐步迈向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

定力的本质是什么呢?要认识这个问题,就先要认识宇宙的真相。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前,西方科学家把宇宙万物归纳为两个基本元素:物质与能。它们是恒久永有的。爱因斯坦用数学方法证明,将这两个元素统一起来,认为物质也是能的一种形态,正如电是能的一种形态,光是能的一种形态。因此,他得出结论:宇宙万象都只是能的各种不同形态。因此,我们就可以说,宇宙万象来源于能,能即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禅定即是高度集中注意力,这种高度集中的意念力,也是能的一种形态。 “能”存在的状态,有的我们的肉眼能够看到,例如宇宙飞船的速度,有的我们看不见,例如电、磁场、意念力。在世界上,最强的能不是“核”,而是意念力。我们认为光速是最快的速度,但比不上意念力。意念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登上月球需要若干岁月,但心中想到月球,却是瞬间的事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当物质超过光速时,就进入隐形状态。实际上意念力就属于这种隐形状态,因为他们远远超过光速。人活在世上时,他的身体受意念的指挥,如果没有意念的指挥,就只是一具死尸。

中国禅宗修行定力没有固定的模式,该作的就作,不该作的就不作,只要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没有事情是不会功的。俗话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概括了中国禅定的真谛。教师上课要进入角色,需要定力,学生要读好书,同样需要定力。作文而得灵感,正是定力的体现,作题而得解答,也是定力的体现。保持一颗清洁的心(孔子所说的赤子之心),不受外界污染,这是生活的定力,在生活中有了定力,就一定会精神充实而减少烦恼。从集中意念力入手,内心始终保持平静而不杂乱,渐渐从一心不可二用,达到一心而可二用,最后能“随心所欲,不踰矩”。中国禅宗的祖师说禅定就在砍柴挑水等日用之中,生活、工作和学习都能进入禅定之中,那么我们就进入一种功能态,自身的潜能就能得到开发。

将定力的概念引入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自性智慧,本来具足,老师就仅仅成为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这种智慧的开发模式从佛教的层面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闻的智慧,思的智慧,修的智慧。我们在今天可以赋予它新的内容。闻即从别人和书本那里得到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融入自己的认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就会扼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即是对别人和书本那里得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认识。但光是停留在思考的地步,仍旧是纸上谈兵。修即是把自己的认识付诸于实践验证,古人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这个意思。通过闻、思、修,我们就能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升华功夫,从而得到最高的智慧。

中国佛教把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把定力的概念引入教学,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新型的智力开发模式,即能力二戒力+定力+智力。概括起来即是说持戒(自我约束)、修定(修持入定)、开智慧(博学多识)。戒是德育,定是体育,·慧是智育,用传统的语言概括:诸恶莫作即是戒,众善奉行即是定,自净其意即是慧。

持戒(自我约束)是得定的基础。当我们有了不正当的念头时,妄想就会很多,心就不得安宁。一个做坏事的学生,如果不忏悔检讨,他就会心神不安、精神颓废,自然失去定力,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反之,如果他作了好事,他的身边就会有一种良好的信息,身心愉快,促进他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力戒不良习惯,保持良好习惯。孔子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孔子以“气”为主帅,解释人生从少到老需要戒备警惕的地方。 “气”可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元气是先天之气,是生命的主宰,血气是后天之气,保持生命的外在形态。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辩证统一的,后天之气来源于先天之气,保持旺盛的血气,就能保持旺盛的生气。但是,每个人从天真无邪的孩童到饱经沧桑的老人这一段人生历程中,因受环境的影响,个人气质往往会因外界干扰而受不良的影响,过早地因元气衰竭而衰老。所以孔子告诫青少年要戒色,中年人要戒斗,老年人要戒贪。做到了这三点,人在一生中就会有定力,元气不衰竭而延年益寿。孟子说: “吾素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正是一种非凡的气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学生时期,戒之在色,即是性的问题。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并没有完全成熟,但男女性的要求已经萌发。如果不树立远大的理想,就会沉迷于早恋之中。问题不在早恋本身,主要问题在于过重的心理负担。没有健康的心理,怎么能搞好学习?孔子提出的此三戒,主要是提防,从思想上应予以注意,已经犯了,也不要紧,只要悬崖勒马,依然可成为优秀的人才。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浪子回头金不换。当然最好是把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时时从思想上加以警惕。持戒秘诀,在于观心。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每天检查自己的思想,就能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上去。此外,多结交好朋友,互相鼓励和促进,也是保持思想纯洁的一种好办法。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使自己性格开朗,有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心境去搞好学习。

怎样修定呢?修定不是佛家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医、武,都对如何修习禅定有充分的认识。

道家与禅定缘分最深,早期道家人物老子与庄子所创立的学说,特别强调了禅定的作用。 《道德经》说: “虚其心,实其腹。”虚心和实腹正是禅定中的调身和调心。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是修定时用呼吸的气联络身和心,使精气神合而为一。绵绵若存,就是深呼吸,用之不勤,就是要放松。这些方法都是一些入定的方便法门。庄子对入定有过详细描写, 《庄子》大宗师: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入定到达一种境界,就能使人出神入化,所以《庄子》逍遥游说: “貌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关于如何入定的问题, 《庄子》人间世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大宗师又引证了孔子和颜回修定的方法: “堕肢体,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由此可见,老庄的定境非世俗的气功可比,其境界之深难以测定。后来出现道教后,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非常平实地面对现实的,他没有系统地讲过禅定的理论,但是,他所讲的道理却都是修习禅定的方法。到了儒家亚圣孟子那里,则明确地提出了养气入定的理论。 《孟子》公孙丑: “大志,气主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又说“我素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真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宋明理学引禅入儒,更强调禅定功夫。明儒高攀龙说: “心气澄清时,有塞乎天地之象”, “又如电光一闪,透体通明,遂与大化融合无际,更五天人内外之隔。”明儒罗洪先说: “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中无物,旁通无际,有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来古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质所能也。”这正是一种禅定境界。

禅定和中医也有联系,中国最古老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提出了身体要健康则首先心理要健康,这也是入定的先决条件, 《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是因为那时的人没有私欲,心地纯洁,所以没有浪费能量,在轻松恬淡的生活中延年益寿。古代名医也都有禅定功夫。唐代名医孙思邈博通三教,所著《千今方》,中说: “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尺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中,鸿毛著鼻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 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这是一种练习禅坐的方法。明朝名医李时珍所著: 《奇经八脉考》,记载了一些入定方法,提出“内景坠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就是说俗人心向外跑,不离色声香味触法,而入定者就要把心收回来,不为酒色财气所转,返观内照,这样就能入道。历史上许多高僧也都是名医,悟道修定与治病救人已经融为一体。

武术和禅定也有联系,只是到近来,学者避难就易,只有花架子,没有内功根基,所以就很难发现高手了。以武术闻名中外的少林寺,正是中国禅宗的祖庭,它的内功离不开禅定。习练少林武术任何一种功夫,都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要使气定,先要心定,要使心定,就要“安心”。现在练习少林功夫的人,有的因为忽视了心定,所以就得不到少林的精髓了。还记得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吗?至于江湖上那些打着少林牌子卖艺的人,真是污辱祖师的门庭了。

对于我们广大学生来说,要更快更好地培养定力,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入静而获得。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 “学生能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寻找学习动力;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踏踏实实、聚精会神地,像处于一种忘我的气功态中,去做实事的时候,他自己的心情一定能好起来,他的成绩保证能提高。班级管理中的许多麻烦便会在这全身心投入的气功态中消除了。” (漓江出版社《班主任工作漫谈》第506页)所以魏书生数年来指导学生练气功入静,他的学生通过入静,增强了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

中国传统的培养定力的方法,总的来说,都离不开调身、调心、调息三个步骤。具体功法,佛门流传较广的有止观法、静坐法,藏传密宗有三密相应,禅门静功有数息、观想念佛、观心、金刚诵、宝瓶气、拙火定等,动功有行禅、跑禅、金刚拳、少林拳等。这些调理身心的功法,都能使人处于一种忘我境界中去,去病健身,入定开慧。

在教和学之中,若老师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形成情感的共鸣,老师和学生都首先要有很高的定力。这需要有一种高度的放松和入静,其基础来源于平时的入定训练。当老师的定力与学生的定力到达一定境界时,那么老师的讲课是一连串信息与学生产生一连串的心灵感应。双方的定力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培养定力,就是要训练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控能力。不受外界影响,不为八风所动,自然就有约束力去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一个有定力的学生,他的外表会不用凡响。禅门说: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要达到这个标准,还是先从具体的地方做起,即学生在生活中要力求做到: “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即是走路要朝一个方向不偏不倚,更不能分心左顾右盼。站如松即是站立时要稳重,不可东倒西歪。坐如钟即是坚持每天静坐,在这时要端身正坐,全身放松,思想不再散乱(详见静坐法)。卧如弓即是睡时作“吉祥卧”,右手托腮,左手护膝,双腿如弓,右侧而卧。卧时观心,出现不良念头就要尽快消灭。这样睡觉,就没有恶梦。为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河北柏林禅寺举办了“生活禅夏令营”,许多学生集中到这里,进行一段短时间的禅修,培养了自己的定力。

但是一个学生学习功课很紧张,不可能很多时间去进行真正的静修,应更多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定力。具体操作就是训练“慎独”功夫。 《中庸》说: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在别人看他不到的地方,也警惕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畏惧谨慎。即使是最隐蔽的东西,也没有不表现的;即使是最细微的东西,也没有不显示的,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小心。)因此当我们单独在一处时,应审查自己是否有放驰,是否认为无人在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做了好事却不愿别人知道就难了。台湾耕耘先生提倡一种安详禅,即是在生活中保持心境的和平、安详、宁静,胜不骄,败不馁,不以一得为喜,不以一失为忧,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牢牢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叫做中庸之道。 《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 “喜怒哀乐”几种情感还没有激发的时候叫做“中”(治世时的标准),发作了都合乎义理礼节,叫做“和” (乱世时的标准)。中是天下事物共同的自然本性,和是天下四处通达的道路。达到中和的最高顶峰,天地便各安居其位,万物也依其本性而生长了。

智力是戒力和定力的结晶,智力的高低处决于戒力和定力的高低。在今天,我们所提出的智力,包括通晓一切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就必须博学多识。但是,如果没有戒力和定力,博学多识就是一句空话。有了超常的戒力和定力,就能获得超常的智力。佛祖以超常的戒力和定力,开发了自身本有的潜能,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都了如指掌,他说宇宙无穷,提出大干世界的理论,他说一碗水有八万四千虫(微生物),这些结论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智力的开发即是内部潜能的开发,这个内部潜能已经超越于我们心理学上所认识的意识。因为它是宇宙能存在的本体,因为超常的定力而使人获得了这种本能。超常的定力即是已经去掉小我,入于大我,归向无我,无我即是宇宙的本体,万物来源于“无”,又归于“无”, “无”不能误解为不存在,它仍旧是能的一种存在方式。一旦获得这种潜能,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可以互用。

人类智慧的形成,正如煤的形成,当时放进了大量木材,而留下来却只是一小块。因此,历史的智慧就值得我们倍加珍惜。过去我们没有挖掘传统禅定的智慧之光,就不能自觉地开发人类本有的潜能。今天,我提出能力二戒力+定力+智力的教学模式,我相信只要我们运用到实践中去,一定能够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为祖国培养更多的跨世纪人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