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教授:浅析当前佛教教育问题——兼谈对上海佛教教育的几点建议


浅析当前佛教教育问题

——兼谈对上海佛教教育的几点建议

刘元春

佛教教育问题,是中国佛教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课题。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多次表示:“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关于如何推进佛教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论在教内教外,都被时常提起,也有不少好的建议。笔者曾接受过佛教教育,多年来一直兼职几个地区的多所佛学院教学工作,对佛教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中国佛教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印度的原始佛教时代,佛陀以其自身崇高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为榜样,制定僧团的律仪,通过僧团的运作与戒律的奉行对佛弟子进行培养与教育,这是僧教育的雏形。佛教传到中国以后,首先是当时国内外的译经者通过翻译过程培养人才,形成了“译场教育”模式。进而,中国佛教的高僧大德通过僧制的建设与清规的制定,以师徒关系为纽带,以僧团大众的熏修为基础,将僧团建设与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造就了无数的佛教人才,这是僧教育的发展,构成了“丛林教育”的型态。

近代以来,着名佛学家杨仁山开创的“只洹精舍”,以及后来的支那内学院,成为当时佛教教育模式。之后,太虚大师及其弟子们在全国各地创办许多佛学院,诸如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闽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等等,后来因受抗日战争影响,大多由鼎盛走向衰退。尤其重要的是,太虚等人从佛教教育事业革新为契机,以佛学院学生为基础,开展了佛教“三大革命”.即对严重阻碍中国佛教健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革命。虽然遭到了巨大阻力,但终究奠定了之后乃至当今佛教革新活动基础。

解放后,随着中国佛学院的建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得到恢复与发展。至今已经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合格人才,成为当代中国佛教事业的中坚力量。不过,现在的教育型制基本上还是沿袭太虚等人的僧教育的传统,没有多大的变化。已故赵朴初先生等佛教界领袖,曾不断呼吁把佛教教育纳入教育轨道,甚至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以中国佛学院及其分院南京栖霞山、苏州灵岩山为主体,相继在全国各地着名寺院先后兴办了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岭东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四川佛学院等30余所。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学院,多年来已经成为培养佛教人才的摇篮。但是,对比现代教育要求,还有不少问题。

1、遍地开花,不成规模

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佛教界依靠自身的力量,兴办起几十所拥有数千乃至上万师生的佛教大学。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佛教教育,得到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在许多方面是与国家的教育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资金、师资、学校规模、教学水平等方面能达到较高的要求。以日本、韩国的佛教教育来说,他们依靠社会团体、宗派力量,也能达到相当的水平。而中国佛教教育始终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且佛教界自己的教育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山现了“星散式”的教育格局。绝大多数佛学院是个别寺院“即兴式”兴办,造成了有多少寺院就有多少佛学院的局面。有些根本就是个“聚会点”,既没有称职的老师,又没有合适的教材,学生也只是没有经过严格招生考试的、甚至几个本寺院的僧人而已。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五台山佛学院等,因为流动性较大,在校人数也不多。

2.定位不明,重复浪费

佛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各自特点而设定。除了中国佛学院按国家要求,一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2001年的“招生简章”便可以了解,中国佛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信仰虔诚的佛学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和各地寺院的高级管理人才”,普陀山佛学院是培养“具有中、高级佛学知识与文化水平的青年僧伽”,河北佛学院是培养“有佛教学识,立志献身佛教修行和弘法事业,僧格纯净,解行并重的合格僧才”;岭东佛学院是培养“具有坚定的佛教信仰,愿终身献身佛教事业,具有中等佛学知识及政治、文化水平的佛学研究和寺院管理年轻僧才”。培养“人才”、“僧才”,但目标模糊、层次不清、专业不明、缺乏个性,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范围狭窄,作用有限

佛教教育要面向四众弟子,是佛教徒的“全民教育”,不等于僧教育。佛教信仰活动中,僧人是住持正法的,而居士群体的信仰素质是佛教健康发展的群众基础。基于佛教戒律的限制,中国佛教教育很少僧俗四众弟子“同参”的。但是,僧俗二众(男女分开)同班学习的模式在武昌佛学院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像原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严法师在武昌佛学院学习就是以居土身份。虽然现在有些寺院也分别开办了居士学习班,但是中国佛教教育基本上还仅限于僧教育,这不利于佛教信仰素质的提高。

4.资金短缺,运营困难

众所周知,当前佛教寺院的经济收入是极为可观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佛学院办学资金却难以保证,其中只有中国佛学院经济状况基本保障,但还不充裕。佛教教育是佛教界弘扬佛法的首要任务,全力支持佛教教育是各个寺院的本分,义不容辞。为了保证佛教教育的正常开展,管理部门特别是政府有关管理机构应该强化管理,增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吸纳资金来源的同时,对各个佛教寺院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收缴,改“自愿”为“必须”。如果能采取国家教育体系行政拨款与社会捐款相结合的方式,教育经费是不难解决的。

5.师资薄弱,质量不高

这些年来,经过国内外正规大学教育的佛教人才不少,在社会上不少大学、研究机构的佛学专家,加之居士中的佛学研究者,如果能够组合起来合理使用,是完全可以适应一所或者几所佛学院教学需求的。然而,由于佛学院基数大,加之一些管理者观念滞后等原因,各地佛学院普遍师资缺乏而从事佛教教育的,大多数是历届毕业生留下任教,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另外,没有建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也是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6.教材陈旧,流动性大

在全国各地的佛学院,虽然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基本课程设置几乎一样。其中有的教材还是几十年前的,还有的只是一般知识读本,加之教学者自身功底不足,往往让学习者事倍功半。另外由于管理、重复等原因,各地佛学院普遍存在学生流动性问题。一个寺院的佛学院当年招生40名,半年走了一半人数,而且一些学生随意来去。不利于佛教教学管理,这种“游学”现象,严重影响了佛教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二、对上海佛教教育的几点建议

上海地区佛教教育主要是以上海佛学院为主体。上海佛学院在全国是开办比较早、影响比较大的一所“省级”佛学院。不论在管理、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部是比较好的。多年来,上海佛学院在市有关部门和佛教协会历届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培养了不少合格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上海等地一些寺院的住持。据笔者近几年的了解,上海佛学院在招生、考试、学籍管理和毕业分配等方面,基本上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素质在不断提高。同时,上海几大寺院持续开办了寺院僧人和居士的进修班,丰富了佛教教育的内涵,扩大了教育空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说,上海佛教教育有良好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经验。面对未来发展笔者谈几点建议。

1.改变观念,重新定位

上海佛教从近现代以来一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佛教信徒文化素质高,社会影响大,具有较高的信仰热情。各大寺院经济基础雄厚,高僧大德云集,观念超前,思路开阔,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活动能力。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国际间友好交流增多,对佛教徒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上海是华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社会辐射力很强,从国内国际发展的要求看,上海佛教理应走在前面。同时,中国佛教教育发展模式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整合资源积极推动佛教教育规范化。

基于上海发展的实际要求和条件,笔者认为上海佛学院应提高培养目标,把它定位在为华东地区佛教界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学有专长的人才上,先以培养具有扎实佛学理论基础、丰富现代文化知识、德才兼备的僧才为主体,兼以培训居士信仰人才,形成梯队教育格局。基于佛教教育的特殊性,实行预科、专科两个阶段各两年的学制,两年一招,保持在校生100—200名的规模。预科班可以按一定比例招收,允许二众共修(男女两性分开)。预科必须经过严格的淘汰制,择优录取。预科阶段主要围绕纯正佛教信仰的佛学基本知识、礼仪修养以及外语等基础文化课的教学为主,专科阶段根据学生兴趣和素质强化佛教宗派理论、佛教现代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出具有专业化的特色人才。另外,佛学院恢复《上海佛学院院刊》,以教师为主体成立“教研室”,教学以研究为基础,有计划培养、引进某一佛教宗派教研人才,打造出自己的“名牌”来。

当今社会已进人多元化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们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佛教界也同样如此。学院教育本身是受西方学校教育的影响,重于多元化知识的传授和训练,经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道德和信仰素质。因此,佛教界必须借鉴社会培养人才的机制,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各种人才都能自由和健康的发展。

居士教育一直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环节,解决之道,一是要改变观念,把居士教育放在佛教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僧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是要把寺院开设的居士班、函授班、培训班、讲经法会和念佛法会等纳入佛学院教育体系中,从课程设置、学制等各方面相呼应,形成“综合大学”的模式,推动佛教教育整体运行;三是对有条件有基础的寺院,可以开办宗派或某一修行法门的研修班,与佛学院教育连接起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与传统修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富有特色的弘法人才,推动佛教教育成为“终身教育”。

2.加强师资力量,健全评价机制

佛教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办佛学院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年,但在全国佛学院仍然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的状态,这对佛教教育的发展构成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花大力气,将最优秀的学生留下来,给予专业上的继续培养,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同时,佛教界也应该建立起教师职称晋升制,社会学校有等级晋升制度激励年轻的教师继续努力,而佛教界并没有在待遇、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尊重。如果一位在家教师在佛学院任教,他有可能从讲师、副教授一直升到教授,并且在待遇方面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而出家的法师则永远享受“法师”称号带给他的“殊荣”,一生为法师,其待遇则变化不大,这样怎么能留住法师从事教育事业呢?所以,建立教师职称晋升制以激励年轻法师从事教育事业,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一是要提高师资的地位和待遇,以体现佛教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二是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的水平;三是要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不要过分要求僧俗以及信仰方面的差异。

上海以及上海佛教界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广纳人才。同时,不论僧俗人才,不论专职的和聘任的,都应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因此,适当扩大教育规模,并采取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引进人才,建立健全上海佛学院教育的相关体制,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作出一点贡献。

作者单位 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