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教授:完成在人格——重读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完成在人格——重读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刘元春

印顺导师在《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一文中,对太虚大师的思想体系与理想特质作.了准确的分析。印顺导师是太虚的学生,是太虚思想的传承者,他的研究与体会最能契合太虚大师的精神。他认为:

大师在佛法中之意趣,非研究佛书的学者,史反对非学佛的研究态度。不为一宗的徒裔,是探佛本原,总贯各时代,各地区,各宗派的佛教,成为进入佛道的修学过程;反对偏宗的削弱中国佛教。没有求即时成佛的贪心,正是本于依人生增进而直趣大乘行的佛道;也因此而超脱了声闻行、天行的专为自己,专重现在。这样,大师正面吐露其意趣,即学菩萨发心——发长远心,发广大心,学菩萨修行——六度、四摄。也唯有依人生增进而进趣佛乘,才吻合佛心,适应时代,这就是“人生佛教”、“菩萨学处”。大师的心行,归结于这样的偈颂——“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偈语,已经成为“人间佛教”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大乘佛教精神最精要的概括。同时,这也是太虚大师一生道德成就最好的写照。

当我们重读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之后,更增进了对其思想意趣与道德心行的理解、钦敬。

一、志存高远:志在人间净土,和乐世界人生

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是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在汉藏教理院暑期训练班上所讲演的,文句平实,娓娓道来。他把自己三十多年来佛教改进运动分为四个时期,从思想来源、背景、经过、措施、结局、感受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表达了最真实的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他一开始就说明了他佛教改革的宗旨:

我对于佛教三十多年来改进运动的经过,可从好几方面去观察,而以关于僧众寺院制度在理论上和事实上的改进为最重要。在民国十六、七年间,全国都充满了国民革命的朝气,我们僧众也有起来作佛教革命行动的。当时我对之有篇训辞,内中有几句话,可作我改进佛教略史的提纲:“中国向来代表佛教的僧寺,应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建设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佛教!”我历来的主张,是要在寺院僧众制度的改进上做起;这几句扼要的提示,可以把我三十多年来佛教改革的宗旨都说明了。

可以说,这些话直率而震撼。从僧众制度的改进作起,是太虚大师佛教改革运动重心和路径,但不是单纯的“在教言教”之举,而是“协时机”的,“契真理”的,更是志存高远的。

太虚大师是基于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把握,以及对佛教现状的了解,在整个社会发展趋势中探讨佛教革新的。同时,他对佛教的革新并非只是基于佛教自身的需要,而是立足利世安民,将佛教改造成世界性的“新文化”,“造成人世和乐园——人间净土”!

太虚大师在分析自己改进佛教第一期的思想来源时说:

余在民国纪元前四年起,受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群学肆言》、孙中山、章太炎《民报》,及章之《告佛子书》、《告白衣书》,梁启超《新民丛报》之《佛教与群治关系》,又吴稚晖、张继等在巴黎所出《新世纪》上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之学说等各种影响,及本其得于禅与般若、天台之佛学,尝有一期作激昂之佛教革新运动。

在光绪三十四年以前,我那时专门在佛学及古书上用功夫:或作禅宗的参究,或于天台教义及大藏经论的研讨。后来受了中西新思想的熏习,把从前得于禅宗般若的领悟,和天台宗等教义的理解,适应这个时代思潮,而建立了我改进佛教的思想。其实、从当时佛教环境趋势上说来,也不得不发生这种思想。因为在光绪的庚子年后,有所谓变法维新的新政,国家对于一切都实行改革,尤以办学校为急进;教育当局往往藉经费无出为名,不特占庙宇作校址,且有提僧产充经费的举动。这种占僧寺、提僧产、逐僧人的趋势,曾为一般教育家热烈地进行着;故当时章太炎先生有告佛子书之作,一方面叫僧众们认清时代,快些起来自己办学;一方面劝告士大夫们,不应该有这种不当的妄举,应该对佛教加以发扬。

这一段自述,很清楚地说明了太虚大师进行佛教革新的动力所在。首先,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经历了清末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社会风潮之后,仁人志士们都在汲取佛教的精神,用于改良社会,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复兴;也就是说,佛教面临着救国度人的大好机遇。其次,在社会变法维新的呼声中,尤其是来势汹汹的“庙产兴学”之风潮,严重冲击着佛教的生存;也就是说,佛教、的封建流弊与溺弱态势,大有葬送佛教法身慧命的趋势,佛教也面临着挑战和危险。归根结底,针对佛教的弊端与现状,经过除恶兴善的革新运动,进而将佛法运用到救国救民的志愿之中去,这才是太虚大师的高远的志业追求。

太虚大师介绍他辛亥革命期间在广东从事佛教教育时的思想,说:

在那个时候,我对于佛教改进的思想,就是要怎样根据佛教的真理,适应现代的国家和社会,使衰颓的佛教复兴起来。由于此种思想的影响,随着中国维新和革命趋势,与革命党人自然而然的接近,在思想上也受了社会主义、三民主义很大的影响,这是我在广东所经过的大概情形。

太虚大师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修正与完善中。在第一个时期(19岁到26岁)主要受到社会变革思潮的影响,对佛教思想的采纳也有偏重。在第二期(26岁到41岁)与第三期(41岁到51岁),他的思想基本趋于成熟,佛化运动的社会目的更加明确,方法也更加系统。他在“在八宗的教理和历史,作分别的综合研究之后,在佛学的基本宗旨上,一方面看到各宗的殊胜方便,一方面看到各宗都是究竟平等”。从整理中国佛教理论着手,希图先把中国佛教复兴起来。到了第三期就进而发展成为世界佛教运动了,希图将佛教推广到整个世界,开展“佛法救世运动”。

如果把佛教传到世界各国,能够从做人立国的思想根本改造,使他们知道万有皆从众缘所成,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想得到个人的利益,要从大众的利益做起,大家得到利益则个人自然亦得利益;不特人与人间要相资相成,阶级与阶级、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也要相助相益,不应有你死我活的争斗。要是以这种真理去感化世界人心,感化有思想学问的领袖,改变他们做人立国之道路,从这做人立国的思想,解除了世界纷乱的因素,取得真正的世界和平,中国才可以安宁,佛教才有昌明的日子。

‘正如印顺导师所说的那样,“复兴佛教来救中国,救世界,为大师一贯的大志愿,表现于大师对佛教,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活动中”。

二、增进道德:守着菩萨成本,提升僧格形象

大乘佛教倡扬人世,用出世的情怀作人世的实践。或者说,佛教只有具备了清纯超越的品格,才可能起到教化世俗、培育信仰的作用。但是,当时的佛教形象,却少有这种清纯超越。不仅如此,甚至有些积重难返的态势。

被称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就是基于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空疏、信仰缺失等流弊,而刻板经藏,创办教育的。他在《释氏学堂内班课程诌议》一文中,指出:

盖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驰,以致释氏之徒,无论贤愚,盖得度牒。于经、律、论毫无所知,居然作方丈,开期传戒,与之谈论,庸俗不堪,士大夫从而鄙之,西来的旨,无处问津矣!太虚大师在《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中痛切的指出:

佛教在今日,其衰落斯极矣!无他可述矣!但有末流之窳习矣!可略别为四流:

一、清高流:颇能不慕利誉,清白行业,或依深山,或依丛林,或以静室,或修净土,或览经论,或习禅定,但既无善知识开示,散漫昏0g者多,明达专精者少,优游度日,但希清闲,此流则所谓凤毛麟角,已属最难得者矣。

二、坐香流:自长老、班首、职事、清众,群居三二百人,讲究威仪,练磨苦行,但能死坐五六载,经得敲骂,略知丛林规矩者,便称老参,由职事而班首,由班首而长老,即是一生希望。其下者,则趁逐粥饭而已。

三、讲经流:此流则学为讲经法师者也,其徒众与坐香流无甚别,师家则授以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此数书亦无人兼善者一,使由之能略通楞严、法华、弥陀疏钞三四种,在讲座上能照古人批注背讲不谬者,便可称法师矣。下者、则或听记经中一二则因缘,向人夸述而已。

四、忏焰流:则学习歌唱,拍击鼓钹,代人拜忏诵经,放焰设斋,创种种名色,裨贩佛法,效同俳优,贪图利养者也。元代天台宗沙门志盘,作佛祖统纪,已谓“真言宗徒,流于歌呗”,则其由来久矣。然在彼时,但真言宗徒耳。禅、教、律、净宗徒,鄙夷之曰应赴僧,今则殆为出家者流之专业,人人皆是矣。

右四流,摄近世佛教徒略尽。而前之三流,其众寡不逮后之一流之什一;而除第一流外,余之三流,人虽高下,真伪犹有辨,其积财利、争家业,藉佛教为方便,而以资生为鹄的则一也。而第四之流,其弊恶腐败,尚有非余所忍言者。此四流之外,尚有一种守产业者,荚衣丰食,一无所事,亦不受戒,亦不读经,凡佛教中事,一切不知,或能粗知文字书画,与俗士游,则光头秃顶,虽居塔庙,不与佛教徒数者也。

顷十数年来,感于世变,鹜趋于世俗学艺、世俗善业者,寝见繁盛。以本不知佛教学,故多有拾人鍮石而弃己衣珠者,将谓佛法在彼而不在此,则又新起之一流也!孔子曰:“饱食终日,游谈无艺,不有博弈者乎”?则此流虽非佛教之真,亦稍贤于一无所事者已。然斯盖乡妇街士所优为,何待于至真、至善、至高之佛教徒哉!

佛教这样衰落衰败的气象,让大师忧心如焚中提出了“三种革命”的宣言,虽然历经失败,但是矢志不渝,其精神影响至今,仍然成为当今中国佛教革新发展的指南。他说:

我对于佛教协进会所定的章程及宣言,虽极和平,然有一次演说,曾对佛教提出了三种革命:一、教理的革命;二、教制的革命;三、教产的革命。第一、关于教理的革命,当时的佛学丛报曾加反对。我认为今后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应专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过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祸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后则应该用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总之、佛教的教理,是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思潮底新形态,不能执死方以医变症。第二、是关于佛教的组织,尤其是僧制应须改善。第三、是关于佛教的寺院财产,要使成为十方僧众公有——十方僧物,打破剃派、法派继承遗产的私有私占恶习,以为供养有德长老,培育青年僧材,及兴办佛教各种教务之用。这些主张,在章程上都没有明显规定,但实含有此种趋向,可待时议决施行,惜该会不久即遽行夭折!

关于失败的原因,太虚大师认为有自身的原因,但更有时势的影响,特别是当时一些僧格与人格都很低下者的极力阻挠:

我的失败,固然也由于反对方面障碍力的深广,而本身的弱点,大抵因为我理论有余而实行不足,启导虽巧而统率无能,故遇到实行便统率不住了。然我终自信我的理论和启导确有特长,如得实行和统率力充足的人,必可建立适应现代中国之佛教的学理和制度。

我失败弱点的由来,出于个人的性情气质固多,而由境遇使然亦非少。例如第一期以偶然而燃起了佛教革命热情,第;期以偶然而开了讲学办学的风气,第三期以偶然而组织主导过中国佛教会,大抵皆出于偶然幸致,未经过熟谋深虑,劳力苦行,所以往往出于随缘应付的态度,轻易散漫,不能坚牢强毅,抱持固执。

我现今虽仍尽力于所志所行,然早衰的身心只可随缘消旧业,再不能有何新贡献。后起的人应知我的弱点及弱点的由来而自矫自勉,勿徒盼望我而苛责我,则我对于佛教的理论和启导,或犹不失其相当作用,以我的失败为来者的成功之母。

往往看到这里,心中涌动着阵阵热流!大师剖析自己毫不留情,对很强劲的外力阻挠一笔带过,很少责备。其实,不论当时的“金山风波”,还是后来“中国佛教会的分裂”,都是一些人私欲膨胀的结果。大师一心维护佛教的整体权益和生存,而另一些人只是为了守着自己的私产和私欲,当境遇转变之后便将矛头对准大师的改革,千方百计地破坏。大师的忍让、退让固然带有书生意气,但根本还在于要维护教内的团结,避免授人以柄。他在《佛法僧义广论》中谈到《僧观》时强调:“出家的僧众于事行上须具六和合,才能共住集成僧众的团体。”

这样做体现出的是一种高尚的僧格与人格。培育广大佛教徒首先具备僧格,进而具有高尚的人格,正是太虚大师进行革新的重心所在。以上所批评的佛教界乱象和颓败之风,是社会所诟病的僧众形象使之然也,或者说正是因为僧格的堕落才引起社会的毁弃与佛教衰变的。对此,大师有深切的体察。所以,在第一期之后,大师在普陀山闭关三年,“一方面着重在个人身心——戒定慧——的修养工夫,同时对于律藏和小乘的经论,大乘曼殊、龙树的一系经论,弥勒、天亲一系的经论,以及台、贤、净、密、禅诸部,都一一作有系统的研究。我国固有的诸子百家的学说,和从西洋译来的新文化,亦时加浏览。由此种身心学术的修养而感发出来的思想,便演成了当时的各种着述”。

之后,大师集中对僧伽制度的整顿上,写出了系列的诸如《僧伽制度论》、《僧制新论》等诸多论着,逐步建立了整理和革新僧伽制度的理论与方法。在制度上,他根据佛教传统中的僧团律仪演绎出来,“加以严密的修整,使其适应时势所宜,成为合理化的现代组织,建立真正住持佛教的僧团”。不仅如此,根据佛教四种弟子的组成规律,在改组出家僧伽的同时,还针对在家信徒成立了“正信会”等机构,使之相辅相成。“为依着人乘正法的理论去实行,目的是使在家佛徒对佛法由真正的理解,而起正确的信仰——对三宝起清净的信德,明因果业报,实行五戒十善。这不仅应用于个人,而且应用于家庭乃至社会国家之间,建立人与人间的道德能力,以这道德能力改造社会国家——,构成佛化的伦理、政治、经济的新社会”。“出家佛徒要提高其僧格和地位,能真正住持弘扬佛法,使人们崇仰为导师;在家佛徒则使其由研究信解彷佛法的学理,行为则以社会道德为基本,实行五戒十善之人间道德,改良社会政治、文化、教育、风俗、习惯。这种平易近人的道德规律,最易于实行和普及人间,使人人都可以学佛,都可以做一个佛教徒”。

可见,太虚大师着眼于利用佛教“道德能力”,开展佛化运动的。基于此,他特别强调首先要提升僧众的道德,养成僧格,方能住持正法,改变佛教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功能。由此,建构了很有特色的僧教育体系,一直影响至今。

对于人生道德的内涵与提升,太虚大师进行了很是具体的论证。他在《人生进善的阶段》中提出人生进善的五个阶段,即生活之改善、德行之改善、定,b之改进、净慧之改进、净善之圆满,这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层层递进。其中,“德行之改善”是基础也是关键,之后的改进或圆满都是佛教修证意义上的推进,可以理解为道德行为(相法)与道德心灵(性法)的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相互彰显。在《佛学之人生道德》中,进一步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佛学的人生道德”,其中肯定“佛法中五乘共法最重人生道德”:

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于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

在《佛法僧义广论》中,大师分别阐释了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见解,尤其对僧宝的论解更是独到鲜明。他依据佛法本意认为,“人三乘圣众或贤圣位中者,无论在家出家,只要能依佛法修证到,皆可名为胜义僧宝。此土必定出家五众,方能为住持佛法的僧宝”。所以,重点阐释了出家住持僧宝的条件,要严持根本律仪,具备僧相、僧德者,方为僧宝,方能得到大众的崇敬。“所以,被尊敬为住持佛法的僧众们,最低限度要能受持比丘四根本戒,尤要坚确的信心,明白佛法的大义,才能认为是出家住持佛法的僧众。”在《佛教人乘正法论》中,简要的论述了僧相、僧德的涵义——“僧由僧相、僧德:辞亲投师,受戒持律,三聚无犯,六和无争,此僧相焉;修证禅定,学通经教,此僧德焉。然具僧相尤为住持三宝之要”。僧相,就是具足律仪,就是严守最基本的信仰道德规范,具备佛教的“社会公德”与良好的“社会形象”。随后,由佛教五戒引申出众多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条,比如“不残杀而仁爱”、“不偷盗而义利”、“不XIE YIN而礼节”、“不欺诳而诚信”、“不服LUAN XING情品而调善身心”等。在不残杀而仁爱中,按照社会习俗又把仁爱分为十个要点:当慈爱二女,当恩爱父母,当敬爱师长,当保爱幼弱,当和爱友朋,当专爱夫妻,当亲爱国民,当尊爱国家,当泛爱全世界一切人类,当怜爱尽大地一切有情类。

太虚大师主张的佛教革命,反对空论,反对“俗化以革掉佛教整个生命”:

中国的佛教革命,决不能抛弃有两千年历史为背景的僧寺,若抛弃了僧寺以言广泛的学术化、社会化的佛教革命,则如抛弃了民族主义而言世界革命一样危险!于是,他“指出一个佛教革命的根本办法”:

最根本者,为革命僧团之能有健全的组织。其宗旨为:1.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传产制。2.革改:甲、避隐改精进修习,化导社会;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资生服务人群。3.建设:甲、依三民主义文化建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乙、以人生佛教建中国僧寺制;丙、收新化旧成中国大乘人生的信众制;丁、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世。这其中,关于佛教革命的僧制,则为佛僧主义;至于佛教普及到民间的,则为,佛化主义,佛国主义;文虽简略,义甚扼要。僧制论、正信会理论的精要,都含摄其中。当时唯一希求,是要有主干的组织去依次进行。

在之后酝酿成立并指定了“世界佛学苑”的学修计划,依据教、理、行、果分列出四门计划:

一、教:从佛陀所遗留下来的佛寺塔像及文字经典,向东西各国搜集,设立法物馆、图书馆,作为研究所根据的教。二、理:如南方的小乘教理,中国西藏的大乘教理,中国的综合教理,欧美以新方法研究的佛学,都一一加以分类的、比较的研究。三、行:包括律、禅、密、净诸修行的法门。四、果:果是依教理而修行所得的结果,如信果的信众,和戒果的僧众,以及定慧果的贤圣众。故世苑是把世界凡足以为研究根据的教理,依之修行证果,而树立世界的佛教为目的。

在民国十九年、二十年间,大师发表了《建立中国现代佛教住持僧大纲》,而且不断完善。倡议通过实施有效的僧教育,“完成学僧、职僧、德僧之系统组织,而为住持中国佛教之教团,以将佛之教化普及全国民心,而造成国民思想信仰之重心”。继而,确定了当时的“以现代中国为范围的现代”之“建僧大纲”。其中,除了具体的教育规程外,突出的明确了“僧”、“僧格”的含义:

僧之定义:僧既为佛教中出家和合众之专称,则僧即须对于佛法能真诚信仰,切实了解,并实行佛法,住持佛法,宣传佛法,使世间上之佛教日臻发达,以达到利人济世之目的。

僧格之产生及养成:甲、以三宝之信产生僧格:1.信法,2。信佛法,3.信佛法僧。乙、以六度之学养成僧格:1.僧格成就首须舍俗,须将一切世间俗乐舍离,即为之施;复能将一切俗乐之习洗净,即为之戒;由学此施、戒,方可以发生僧格。2.佛法中说能修行出家法者,即可为“出尘上士”,行出家法,要不为世间一切恶法所摇动,这样须学忍辱。真实的要具足僧德,又须精进修习戒定慧等,才能够增长僧格。3.僧格发生增长;继之以修定而得禅悦之乐,由修慧——闻思熏习——而得法喜之乐,于是信心坚固,僧格养成。

显然,如果按照太虚大师的设想,中国佛教通过学僧、职僧(菩萨僧)、德僧的僧格的养成,而共塑出化导世界的人天导师来。这是佛教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菩萨学处:躬行人生事业,落实理想追求

对于太虚大师一生心行志业,印顺导师很是赞叹,认为大师将建立人间净土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

此一崇高理想,非中国佛教建立清净僧团不可,非佛教大众修菩萨行不可。所以大师明确表白个人的志行,是“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大师对于此一志行,彻始彻终,坚定不移。晚年的定论说:“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佛教,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

还认为,太虚大师一生兢兢于僧制的革新与建立,最终还是落实在倡扬菩萨行上,而且是要实现人生佛教的理念的:

大师的建僧运动,看作整兴佛教,发扬佛教来救世界的中心工作。最初是着重于整理僧伽制度,晚年则代以菩萨学处。菩萨学处,通常于僧俗,但佛教的主体,,还是如法清净的菩萨僧。

大师的学菩萨发心修行,从适应时代而施设教化来说,即是“人生佛教”,是着重于发心的立场,着重于人乘行果而趣入大乘行的。

印顺导师又指出,“大师的学菩萨发心修行,有两大特色:一、融贯佛法;二、渐次趣人。这是针对宗派徒裔与即时成佛的。”举以太虚大师《新与融贯》、《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等着作内容,认为太虚大师是融摄过去佛教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宗派的精华,提炼出了发达人生、进化成佛的菩萨修行体系的。“在自行方面,大师是重视律仪、教理、禅观,作系统的学历程序。对依律的集成清净僧团,依禅以彻证心源,依研究教理——三级三宗而获得佛法圆满之贯达。”

印顺导师这些论述,是契合太虚大师的精神的。他在佛教改进运动的第四期中,对菩萨学处,作了深刻的界说。首先,他从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分析,倡扬大乘菩萨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设菩萨学处,进行了具体的设置。

他认为,要真正地改进中国佛教,使之发挥出力量来,就应当建立模范佛教道场与落实佛教精神的集团机构。同时,虚心的学习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其他佛教语系佛教的优秀品格,真正显现中国大乘佛教的精神——

“中国佛教所说的是大乘理论,但不曾把他实践,不能把大乘的精神表现在行为上;故中国所说的虽是大乘行,但所行的只是小乘行。锡兰虽是传的小乘教理,而他们都能化民成俗,使人民普学三皈五戒,人天善法,举国信行,佛教成为人民的宗教;并广作社会慈善、文化、教育等事业,以利益国家社会乃至人群,表现佛教慈悲博济的精神;所以他们所说虽是小乘教,但所修的却是大乘行”。故我当日曾谈到要实行今菩萨行,而大小乘的判别,应该从行为表现区分,光是把“众生无边誓愿度”放在嘴巴上,这不能表现大乘佛教的真精神!”

大师根据佛教戒律规定,建立了“结缘三皈”、“正信三皈”、“五戒信众”、“出家菩萨’’等菩萨学处,对初入佛门尚未建立正信的普通人、在家修行者、出家修行者群体作了仔细的设定,引导大家最终实现菩萨行所要求的境界

六度、四摄是一个纲领,从具体表现上来说,出家的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的成为有组织的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及至五戒居士在家菩萨,农、工、商、学、军、政……各部门,都是应该做的工作,领导社会作利益人群的事业;六度、四摄的精神,就在个人的行为,和为人类服务中表现出来。

在摄化大众的广泛事业上,在家菩萨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出家菩萨则做文化、教育、慈善。文化方面的,如图书馆、书报等,教育方面,如小、中、大各级学校,慈善方面,为医院、慈幼院、养老院等。资生方面,如工厂、农场、商店等,都可以佛教个人或团体名义去办,移转一般只谈佛教消极不办事的观念;即在个人行历中,亦处处现出信仰佛教。向来社会上作事的佛徒,大都不肯承认自己信仰佛教,所以社会

人士,就说学了佛不再做人、做事。在家菩萨能够在每一事业上,都表现出佛教徒精神,社会人士自然对佛教生信仰,僧众的地位也因此提高,恭敬尚且来不及,那里还会来摧残佛教?真正的大乘佛教实行到民间去,使佛教成为国家民族、世界人类需要的精神养料,佛教当然就可以复兴。不过、这里所说的,最要紧是实行表现出来,不仅是空口说白话,或以笔墨写成的文字。①

为了更明白地看出太虚大师所设置的实践系统,我们再引用他的菩萨学处列表:

(表略)

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太虚大师的设想,中国佛教真正的落实到了“人间佛教”上。这些机构与活动,成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技能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社会实践必将对社会文明发展有所助益、有所贡献、有所推进、有所提升!这样,佛教成为人生的佛教、人间的佛教,呈现出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景象,而成为大众深怀敬仰的信仰依托之一了。

我们用太虚大师《人生的佛教》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以此来表达我们的钦敬与赞叹之情——

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向上进步以养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依佛教进修,更可由人生进升三界诸天,以及于出世三乘的罗汉、辟支佛、菩萨。……由大菩萨积功累德,福慧圆满,乃证尽善尽荚正等正觉的佛果。所谓佛界,即以全宇宙、尽虚空、遍法界究竟清净为身,也就是人生烦恼痛苦完全消灭,至于最合理最道德的和平安乐的境界。

由此以观,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众生,由人向上为天及三乘、菩萨、佛。上下总依人生之重要性。我们应依佛的教法,在人类生活中,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渐渐向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太虚大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太虚大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太虚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