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焕忠博士: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就拿日常语言来说吧,平常我们说有“本事”、有“地位”、“烦恼”多、爱“想入非非”,他们俩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今日与先生相见,真是“三生”有幸,都来自佛教。随处可见的佛教寺院,更是装点着中华壮丽的河山,也是人们游览、观赏、净化心灵的胜景。
不仅如此,佛教还是一种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宗教。
佛教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换言之,佛教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人生问题。有一部经名叫做《箭喻经》的佛经上说,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世界有没有边界、时间有没有终点、人死以后是有还是无等问题时,佛陀将这些问题称为“无记”,即与人生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拒绝回答。为什么不回答这些问题呢?佛陀解释说,就像一个人被箭射伤了,最要紧的,不是去研究这枝箭是由谁射出的,是什么部族射出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等问题,而是抓紧时间去疗治箭伤。如果沉迷在那些问题上,恐怕一个也没解决,而人已经死了。人生在世非常短暂,而面临的问题却非常多,所以只能用有限的生命去重点解决那些与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
佛教哲学对于人生的地位、状况、烦恼根源、终极归宿、基本原则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论述。
一、人生地位
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佛、菩萨、缘觉、阿罗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大种类。前四类属于圣界,后六类属于凡界。凡界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罗属于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属于三恶道。
有人说,佛教没有把人放到圣界,也没有排在凡界的第一位,因此佛教是非常轻视人生的。其实不是这个样子,人生在世,都是凡夫俗子,这是实际情况。我们原谅别人的过失,或是自己宽慰自己,常说的一句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表明人都是生活在凡俗之中的。但人虽生活在凡俗之间,又不同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地狱、饿鬼苦难太大,无缘修道,很难从苦海中解脱出来;畜生太愚蠢,没有修道所必须的智慧。比起这三恶道来,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就是在三善道之中,人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阿修罗力大无比,但天性好斗,经常怒气冲天,整天忙着与天神打仗,无缘修道;天神呢,福报太大,整天在享乐之中,根本感受不到有修行的必要。这二道或比人力气大,或比人福报多,但在修行上却都不如人。人有非常好的记忆力,有非常好的精进力,还可以有严格修持的行为,这三点是其他善道、恶道上的众生所无法比拟的。
由此可见,佛教对人生地位的界定是很高的,佛陀将自己教化的重点放在人类上,就是因为在凡界众生之中人具有最大的可塑性。因此,佛教称“人身难得”,提醒人们应珍惜自己所获得的人身,努力修持,不要虚度此生。三世诸佛,一切贤圣,都是从人中,而不是从天中出现的。也就是说,人是最有可能超脱凡界进入圣界的一类众生。
二、人生状况
如上面所说的那样,佛教对人生的定位是很高的。那么,人生的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佛教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人生是苦。这里所谓的苦,就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切身的逼迫。
为什么说人生是苦呢?
你想一想那婴儿住在母腹当中,暗无天日,母亲喝一口凉水,吸一口冷气,都会冻到他,母亲喝一口热水,吃一口热饭,又会烫着他,他忍无可忍了,急火火地要从那黑暗的母腹之中出来。本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想到一出娘胎,不是冷风刺骨,就是热气袭人,再想像在母腹中那样,已是完全不可能。失望之极,他便“哇哇”大哭起来,这一声啼哭意味着一个人生的开始。这就是“生苦”。
当一个人年老的时候,看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听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不是忘了这,就是忘了那,整天有气无力的,什么都不能干,而自己的吃穿住行都要人照管,惹得人人嫌弃,个个讨厌,那时真是痛苦不堪。这就是“老苦”。
如果生病了,不是这里疼痛难忍,就是那里奇痒难耐。身体上发出的臭味让人人掩鼻,躲之唯恐不及,疾病的折磨让人变得非常脆弱,变得毫无威严,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真切地体会到“生不如死”。这就是“病苦”。
终于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在经历最后的阵阵剧痛之后,他死掉了。而一个人的去世,又给他的亲人和朋友带来巨大的悲痛,使他们恸哭不已。这就是“死苦”。
一个婴儿的啼哭,预示着一个苦难的人生历程的开始,一群人的啼哭,意味着这个苦难历程的结束。人生一世,何时不在痛苦之中呢?而且你所到之处,总会碰上你所讨厌的人和事,任你费尽心计,总躲不掉,这就是“怨憎会苦”。为了求学、经商、供职,你不得不与你最亲爱的人分作两处,你们天各一方,忍受那刻骨相思的折磨,这就是“爱别离苦”。人们求名求利,总是不能心满意足,这就是“求不得苦”。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各种各样的不舒适,统称为“五阴盛苦”。
在佛教看来,人生就是一个充满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等各种痛苦的纯大苦聚,佛教称为“苦苦”。人们偶尔会有些舒适、快意,但欢乐的事情总是最容易流失的,再加上祸福无常,风云变幻,欢乐眨眼之间便成过去,佛教称为“行苦”。人们所欣赏的一切,包括这个生命,最终都将消亡,佛教称为“坏苦”。
有人说,人生是苦的真谛就写在人们的脸上,人的五官就构成了汉字的“苦”字。
三、苦难根源
人生在世既有如此深切的痛苦,那么,这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佛教认为,一切的痛苦,都是源于“无明”,即对佛教真理的无知。无明有三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贪、嗔、痴。
贪。人们对自己喜好的东西,求之不已,甚至不择手段。贪爱自身,要活得舒服;贪爱来世,要上天堂;贪爱子孙,要使他们幸福;贪爱各种事物,必欲获得;贪爱声名,努力经营;贪爱知见,追求不已。这都会给人造成重大痛苦。
嗔。人们对自己厌烦的东西发起憎恨之心。恼恨环境不能遂心如意,恼恨他人总是与自己作对,恼恨社会上流行的这样那样的见解。嗔恨心越大,烦恼越多。
痴。不明事理,自寻烦恼,也会痛苦不堪。
佛教将贪、嗔、痴称为根本三毒,认为人生在世的种种苦难,都是由这三毒引发的。
四、人生归宿
佛教认为,人们若是顺着无明的流转,任凭贪、嗔、痴的发作,就会沉没在苦海之中,永远没有解脱之期。只有深入修持、学习佛教的真理,消除根本无明,灭除贪、嗔、痴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欲望,证得菩提,成就智慧法身,达到清净寂灭的境界,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获得终极的解脱。这便是佛教给出的人生的归宿。
五、人生原则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最基本的人生原则。
从积极方面,具体可分为八正道:1.正见,即自己的见解要符合佛教的真理。2.正思惟,即按佛的教导进行思惟。3.正语,即不胡言乱语、不挑拨离间、不恶语伤人,不花言巧语等。4.正业,即不杀害生命、不偷盗等。5.正命,即舍弃咒术等不正当的谋生方式,按照佛教的正当方式求取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生活用品。6.正精进,发愿断除已生的恶法,让那些未生的恶法永远不起,生起那些未生的善法,使已生的善法增长满具。7.正念,即用佛教的观念看待身、受、心、法等,念身无净、受是苦、心无我、法无常。8.正定,即远离各种欲望以及过恶等不善,成就佛教的禅定。
从否定方面,佛教要求在家的信众遵行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XIE YIN、不妄语、不饮酒。对出家的信众,则有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不同层次的要求。
佛教人生哲学告诉我们,人欲横流,就会使世间成为无边的苦海;遏止欲望,按照正确的生活方式进行活动,就会使自己获得清净和解脱。我想,佛教的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大家想一想,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每天就有多少的鸡、鸭、鹅、鱼、猪、狗、牛、羊被宰杀,有多少的濒危物种在灭绝!在享乐欲望的促使下,人类已经把这个世界变成了其他物种的大苦海了。地球在变暖,海平面在升高,臭氧层被破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增加……长此以往,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也将变成人类的大苦海!人们遏制自己的欲望,使其他的生灵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与众生平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也可以避免使这个地球变成人类的苦海。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对佛教的人生哲学作更为广泛的思考,相信大家能获得不少启发。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