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这面“照妖镜”
导师在《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一文中,从“禁欲还是重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三个方面做了阐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第一,佛教反对无益苦行,更反对放纵欲望,鼓励“少欲知足”和善法欲。第二,佛教既重视生,也重视死,强调人身难得,珍惜当下时光,现法乐住。第三,佛教提倡自利和利他的统一。自利是利他的基础,自利又必须通过利他来完成。
前段日子,我和“欲望”做了一次较量,分享一点个人感受。妈妈生病这三个月以来,我除了把工作的事情暂停外,还把股票软件从手机里删除了。一是想照顾妈妈不分心,二是为了学习佛法不分心。
说实话,股票软件非常消耗人的时间和注意力。尤其是交易日里,动不动就想跟踪自己的股票,看看是涨还是跌。如果涨了,下一秒就想看账户里钱多了多少钱,多了心里各种美滋滋。要是股票跌了,又会担心账户里的钱缩水了多少。
明明清楚,无论我账户的股票是涨还是跌,它们都是长期持有的优质股,远远没有到抛的时候,但总是克制不住那颗“八卦自家账户市值”的心。
为此,我痛下决心,删掉了软件。效果非常好,“时间去哪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没想到最近,陆陆续续有好几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哎呀,最近股票涨疯了,你看茅台都涨到2000了,招商银行50多了,腾讯600多了,你说我现在还能买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下子把我从“无常、无我、缘起”的清净世界里拽了出来。
开始我还有点装相,跟他们说,“哎呀,我最近在照顾家人,好久不跟踪市场了,我也不能给你好的建议。”但是放下电话后,我那颗自认为“清净安定”的心,开始心潮澎湃了,“大盘都上3600点了,招商和腾讯是我的重仓股,茅台我也有。哎呀,好想看看账户涨了多少钱,好想看看我买的其他股票涨了没,涨了多少。”那几天各种坐立不安,要么想上网去搜索股票信息,要么想把炒股软件重新下载。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就是导师所说的“贪财的欲望”。贪心一启动,嗔心就跟随。
我意识到内心的烦躁不安,但又不想破坏自己立的规矩,于是开始转移火力,埋怨这群朋友给我添乱。嗔心一起,连朋友的咨询都不想好好回复了。愚痴啊,哪里是朋友给我添乱,明明就是我自己心里乱。我的“贪心嗔心”被“股市大涨”这面“照妖镜”给照出来了。为此我进入了深深的自我反省。
第一,我的“贪心”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勾起来?是因为我的兴趣、爱好和事业都跟钱有关,浸泡久了,建立在金钱上的串习太重太重,克制这个串习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撩拨起来仅需要一点点诱惑。
第二,我“删软件换清净生活”的动机还是有问题。我认为是软件的存在干扰了我的注意力,消耗了我的时间。其实,关键在于我的心不清净。
第三,我对朋友的“嗔心”中还有其他潜台词。比如我认为他们在股市大涨的时候问怎么买股票,这就是盲目跟风的行为,想赚快钱。再比如,我认为自己学了佛法,就跟他们不一样了,显得智慧了一些,看他们想赚快钱,心里有点瞧不上。
这些潜台词都反映了我内心深处的“慢心”。我和朋友们哪里有什么不同?我们都贪财,都想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只不过呈现的方式不同罢了。甚至学了佛法的我,比他们更严重,我连好好回答问题都做不到。
在“禁欲还是重欲”那部分,导师强调,我们要克制欲望,发挥善法欲。那么用在这件小事上,我对自己的认知做了调整:
第一,重读《佛教的财富观》,重新梳理当前的自己、生活以及金钱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佛法的智慧去创造出一个“不二”的环境,既好好照顾家人,又清净安定地学佛法,还能兼顾一点事业兴趣。
第二,把“善法欲”的思路用起来。导师说,“善法欲就是追求善法的愿望”,比如“我要成佛,要帮助众生解脱”,这里蕴藏着“利益他人的菩提心”。回想之前我对朋友的嗔心,很大程度上就是我没有对他们生起“菩提心”,没有想过怎样才能真正利益他们。
学佛法,不是让我脱离朋友。我用佛法智慧建立了正确的财富观,那么完全可以在跟朋友们的日常交流中,善巧地传递给他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既可以开心地赚钱,又可以智慧地用钱,愉悦地做布施,帮助他人,这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写到这里,突然间很感谢“心烦意乱”的那几天了,正因为有了烦恼,才带来了反思和体会。难怪导师一直说,烦恼即菩提。当我们看懂了烦恼,它就成了菩提;当我们看不懂烦恼,它就只会是烦恼。
感恩生活中如影随形的烦恼,感恩片刻不离随时指导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