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总论


《长阿含经》总论

陈士强(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由《长》、《中》、《杂》、《增一》四部《阿含经》组成的“四阿含”,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本文对“四阿含”的由来;“四阿含”与“九分教”、“十二部经”的关系;“四阿含”的得名、传承、编排次第;《长阿含经》大本的结构和内容;《长阿含经》别生经的概况;《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在收录小经上的交叉;《长阿含经》与巴利文《长部》的对应关系;以及《长阿含经》的梵文残本和所收小经的藏译本,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长阿含经》

Abstract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Dirghagama Sutra

Chen Shi-qiang

The four agama-sutras, which is formed by Dirgha, Majjhima, Samyktaga and Ekottarik, are the basic classics of the primary Buddhism. This paper is to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 origin of the four agama-sutras; the relation of the four agama-sutras with the given of the name four agama-sutras,its handing down, and the editing of the order;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great Dirghagama Sutra; the survey of the extra Dirghagama Sutra; the mix of the Dirgha with Madhyma, Samyuktaga and Ekottarik in some minor sutras; the correspondence of Dirgha with that of the Pali version; a comparison the fragment of Sanskrit Dirgha with the Tibetan version in some minor sutra.

Key words: Dirghagama Sutra,

(一)“四阿含”的由来

《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全称“四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四部根本经典,也是由众多的小经汇编而成的四部佛教丛书。“阿含”,音译又作“阿笈摩”、“阿鋡”、“阿鋡暮”,意译作“法归”、“法本”、“法藏”、“无比法”、“教”、“传”等,意为“传承的教说”。

按照古来的传说,《阿含经》就是原始佛教的“经藏”,又称“法藏”,它是佛灭后的当年夏季,于王舍城外七叶窟举行的五百比丘结集法会(又称“第一次集结”)上,由佛的随从弟子阿难诵出,并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确定下来的,为最初的佛教经典(见《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四分律》卷五十四、《十诵律》卷六十等)。

但近代以来,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南传巴利文《岛史》中关于第一次结集时编集的是“九分教”(又称“九部经”,指修多罗、只夜、记说、伽陀、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的传说,北传《阿含经》中关于“十二部经”(在“九分教”的基础上,增加因缘、譬喻、论议三分而成)的提法,以及阿育王法敕中尚无“四阿含”或“五尼柯耶”(“五部”)之名的情况,认为最早出现的佛经是“九分教”,或“十二部经”,而不是“四阿含”。先有“九分教”,后有《阿含经》。还有学者根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中有关《杂阿含经》原型的资料,推定由“九分教”中的“修多罗”、“只夜”、“记说”三分组成的《杂阿含经》是“四阿含”中成立最早的经典,其次才是《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参见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湾正闻出版社1991年5月修订版)。

笔者认为,无论是“九分教”还是“十二部经”,都是从体裁和内容上对佛说教法所作的分类,其性质与“三藏”、“四藏”等分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是部类的名称,而不是具体的佛经。部类的名称只有在具体的佛经产生之后才可能形成。“九分教”和“十二部经”所立的类目,有的属于“经藏”(如“修多罗”等),有的属于“律藏”(如“因缘”等),有的属于“论藏”(如“论议”)。如果说最初是从“经藏”分离出来的“论藏”成立较晚的话,那么可以说早期佛教的“经藏”和“律藏”中包含了“九分教”或“十二部经”。因此,虽说第一次结集时,不一定马上就形成“四阿含”,但构成“四阿含”的相当多的小经当是在第一次结集时确定下来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小经在佛在世时就以口诵的方式流传了)。其后,才有进一步的抉择、整理、再编,对“经藏”具体化而有“四阿含”之名,对“经藏”和“律藏”具体化而有“九分教”、“十二部经”之名。

有关《长》、《中》、《杂》、《增一》四部《阿含经》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判释。

一种是从篇幅的长短和体制的异同上进行判释的。如大众部的《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说:“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相从,集为《增一阿含》。”上座部系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十四说:“彼(指阿难)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为《增一》;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另一种是从内容上进行判释的。如上座部系说一切有部的《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大众部的《分别功德论》卷一说:“分四段者(指将《阿含经》分为四部),文义混宜杂,当从事理相从,大小相次,以一为本,次至十,一、二、三,随事增上,故名《增一》;《中》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也;《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喜令人忘。”

这两种判释均有一定的依据,但从一经的全体而论,“四阿含”各部的立名主要是根据篇幅的长短和体例的异同而言的。也就是说,《长阿含经》因收录的经典篇幅较长而得名;《中阿含经》因收录的经典篇幅长短适中而得名;《杂阿含经》因收录的经典篇幅较为碎杂而得名(这是对今传的汉译本而言的,据近世学者考证,它的原本是根据事义分类汇编的,与今本出入较大);《增一阿含经》因收录的经典是根据从“一”至“十一”的法数次第编排而得名。

佛灭后一百年,以第二次结集为转折点,统一的佛教僧团发生了分裂。起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以后这两大部内部又发生了再分裂,大约在公元前后形成了十八部(北传佛教所传)或二十部(南传佛教所传)。各个部派都有独自传承的经藏、律藏和论藏,这中间包括作为经藏主体的“四阿含”。但到了后来,仅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藏才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包括经藏中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以上四部分别对应汉译《长》、《中》、《杂》、《增一阿含经》)和《小部》(南传佛教特有的经典),合称“五尼柯耶”(或称“五部”),而其他部派的三藏均告散落,仅有不成体系的一些单经流行于世。“四阿含”也是如此,今人从梵文原本的流行地,译者的学系以及经文的特色诸方面加以辨析,一般认为,汉译《长阿含经》为上座部系法藏部的传本,《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为同系说一切有部的传本,《增一阿含经》为大众部系统的传本。

有关“四阿含”的编排次第,各部派略有出入。有作《长》、《中》、《杂》、《增一》的(《僧只律》卷三十二);有作《长》、《中》、《增一》、《杂》的(《四分律》卷五十四);有作《杂》、《长》、《中》、《增一》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有作《增一》、《中》、《杂》、《长》的(《萨婆多毗尼毗沙》卷一);有作《增一》、《中》、《长》、《杂》的(分别功德论)卷上)。近世有些学者主张“四阿含”的编次应为《杂》、《中》、《长》、《增一》(见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等),理由是《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即彼相应教,复以馀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馀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故“四阿含”是以《杂阿含》为根本的。我国古代刊行的汉文《大藏经》都是以《长》、《中》、《增一》、《杂》为序编次的(据《开元释教录》而来);近代刊行《频伽藏》改作《增一》、《中》、《长》、《杂》(据《阅藏知津》而来);日本的《大正藏》改作《长》、《中》、《杂》、《增一》。

对照南传上座部经藏中“五尼柯耶”(“五部”)的编次,可以看出,多数部派的“四阿含”是按《长》、《中》、《杂》、《增一》为序编排的。尽管这种编次是否合理,仍可继续探讨,但笔者倾向于以多数佛教部派的传承为依据,故将“四阿含”的先后次序,定为:《长》、《中》、《杂》、《增一》。

(二)《长阿含经》的大本

姚秦佛陀耶舍等译的《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是长阿含经类经典中的大本、根本经。它的梵本,经今人考证,为法藏部的传本。因为译者佛陀耶舍是法藏部的律师,他所翻译的法藏部律典《四分律》卷五十四提到了其他部派未曾叙及的《世界成败经》(即《世记经》)。而此经恰见于今本《长阿含经》之中。

全书分为“四分四诵”(东晋僧肇《长阿含经序》),共收录小经三十种。这里说的“分”相当于“部分”;“诵”,原指“诵出”,一天或一次诵出的内容,称为“一诵”,四天或四次诵出的内容为“四诵”,后来引申为“篇”,“四诵”相当于“四篇”。其说法的对象,以外道为主,因而以说是对外的。说法的地点以摩竭提(又译“陀”)国罗阅只城(又译“王舍城”,包括耆闍崛山、竹林精舍等)为最多,所收三十经中有七经是在那里说的;其次是俱(又译“拘”)萨罗国和舍卫国(当指俱萨罗国首都舍卫城,但经中是将它与俱萨罗国分立的)只树给孤独园(包括花林窟等),各有五经是在那说的;再次是瞻婆城(属鸯伽国)、迦维罗卫国、那难(又译“烂”)陀城(属摩竭陀国)、摩楼国、拘流沙国、冥宁国、委若国、舍卫国鹿母讲堂等,各有一二经是在那里说的。

第一部分(卷一至卷五),始《大本经》,终《闍尼沙经》,凡四经。其中,除《典尊经》是佛对天神(执乐天)说法以外,其余的均为佛对众弟子说法。内容叙及:七佛事迹;佛陀晚年行历;佛的前生大典尊的故事;十二因缘、七不退法、四念处、四神足、三径路等义。

第二分(卷六至卷十二):始《小缘经》,终《大会经》,凡十五经。其中,除《弊宿经》为童子(指比丘)迦叶婆罗门说法,《众集经》、《十上经》为舍利弗(佛的大弟子)对众比丘说法,其余诸经均为佛说法。而在佛说法的诸经中,《小缘经》、《散陀那经》、《阿 夷经》、《善生经》四经,为佛对婆罗门说法;《释提桓因问经》、《大会经》为佛对天神(帝释天、阿修罗)等说法。内容叙及:四种姓的起源;转轮圣王(佛教中理想的圣王)的故事;对“苦行”的批评;善宿比丘退出僧团事;佛教的“十法数”(从“一”至“十”的含数字的名词术语);“礼六方法”;以及十二因缘、七识住、八解脱、三十七道品、十二部经、自足、四禅、灭五欲、五见定等义。

第三分(卷十三至卷十七):始《阿摩昼经》,终《露遮经》,凡十经。其中,除《梵动经》(正确译名当为《梵网经》)为佛对众比丘说法,《沙门果经》为佛对国王(阿闍世)说法以外,其余诸经均为佛对婆罗门或外道(裸形外道)说法。内容叙及:对婆罗门祭祀和邪术、“六师外道”、外道“六十二见”、“苦行”等的批评;对佛教“威仪戒行”、“神通”等的阐释。

第四分(卷十八至卷二十二):收《世记经》一经。此为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的有关宇宙形态论的经典。为《长阿含经》中卷数最多,且为北传佛教独有的一部经典,但成立的时间可能较晚。

《四分律》卷五十四说:“大迦叶即问阿难:《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即《十上》)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即《世记经》)在何处说?《僧只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即《大缘方便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即《释提桓因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如《长阿含》说。”这说明,不同传本的《长阿含经》的编次是不同的,在今已失传的一种《长阿含经》本子中,《世记经》(即《世界成败经》)并不是编是最末的。

(三)《长阿含经》的别生经

在《长阿含经》收录的三十经中,有十八经各有一种或数种别译的单行本行世,总计有二十六种。佛教经录学上称之为“别生经”、“支派经”,意为从大部中派生出来的小经。当然从佛教形成史的角度看,则往往是先有单本的小经,以后才有收录这些小经的大部。这从《长阿含经》收录的小经,有将国名当城名的,有将城名当国名的,有将国与下属的城邑并列的,在称谓上存在着种种不一致,即可推知一二。因此,对“别生经”也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 曹魏失译《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北宋法天译《七佛经》一卷、《毗婆尸佛经》一卷等三种。主要讲述七佛事略。为《长阿含经》、(以下同经)中《大本经》(卷一)的异译。

(2) 西晋帛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东晋失译《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经三卷等三种。主要讲述佛晚年的行化,以及涅槃前后的情况。为《游行经》(卷二至卷四)的异译。

(3) 北宋施护等译《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二卷。主要讲述佛的前生、辅相(宰相)大坚固的故事。为《典尊经》(卷五)的异译。

(4) 北宋法贤译《人仙经》一卷。主要讲述“三种法”。为《闍尼沙经》(卷五)的异译。

(5) 北宋施护等译《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三卷。主要讲述四种姓事。为《小缘经》(卷六)的异译。

(6) 北宋法贤译《大正句王经》二卷。主要讲述童子迦叶与大正句王之间有关因果来世的辩论。为《弊宿经》(卷七)的异译。

(7) 北宋施护等译《尼拘陀梵志经》二卷。主要讲述佛对外道修行的批评。为《散陀那经》(卷八)的异译。

(8) 北宋施护等译《大集法门经》二卷。主要讲述舍利弗说的“一法”至“十法”的法数(佛教术语)。为《众集经》(卷八)的异译。

(9) 后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主要讲述经过整理的舍利弗说的十类法数。为《十上经》(卷九)的异译。

(10) 后汉安世高译《人本欲生经》一卷、北宋施护译《大生义经》一卷等二种。主要讲述“八因缘”等义。为《大缘方便经》(卷十)的异译。

(11) 北宋法贤译《帝释所问经》一卷。主要讲述“虚妄法”的表现与消灭。为《释提桓因问经》(卷十)的异译。

(12) 后汉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一卷、西晋支法度译《善生子经》一卷等二种。主要讲述佛教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看法。为《善生经》(卷十一)的异译。

(13) 北宋法贤译《信佛功德经》一卷。主要讲述舍利弗说的佛的“最胜法”。为《自欢喜经》(卷十二)的异译。

(14) 北宋法天译《大三摩惹经》一卷。主要讲述天神集会而听佛说 法的故事。为《大会经》(卷十二)的异译。

(15) 孙吴支谦译《佛开解梵志阿经》一卷。主要讲述沙门应遵守的各种戒法。为《阿摩昼经》(卷十三)的异译。

(16) 孙吴支谦译《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主要讲述佛教对外道“六十二见“的批评。为《梵动经》(卷十四)的异译。

(17) 东晋竺昙无兰译《寂志果经》一卷。主要讲述佛教对“六师外道“的批评。为《沙门果经》(卷十七)的异译。

(18) 西晋法立、法炬译《大楼炭经》六卷、隋闍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十卷、隋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十卷等三种。主要讲述佛教的宇宙构成学说。为《世记经》(卷十八至卷二十二)的异译。

在《长阿含经》二十六种别生经中,译于后汉、三国、西晋、东晋的各有三种;译于隋代的有二种;译于北宋的有十二种。北宋时,佛教已进入大乘佛教的后期,但当时仍有这么多《长阿含经》的别生经流传,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小乘经典并没有因为大乘经典的兴盛而衰亡、失传,相反,它作为佛陀言行的原始记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四)《长阿含经》与其他《阿含经》的关系

在《长阿含经》收录的小经中,与《中阿含经》所收录相同,也就是说重见于《中阿含经》的有七经。虽说它们之间在文句段落上存在着种种的差异,有的还的很大的,但经文大意则是基本一致的,或者说是相近、相似的,保留了同源于一个诵本是痕迹。因而与别生经一样,可以视为同本异传(佛教经录上称之为“同本异译”)。这七经是:

(1)《小缘经》(卷六),相当于《中阿含经》卷三十九《梵志品·婆罗婆堂经》。

(2)《转轮圣王修行经》(卷七),相当于《中阿含经》卷十五《王相应品·转轮王经》。

(3)《弊宿经》(卷七),相当于《中阿含经》卷十六《王相应品·蜱肆经》。

(4)《散陀那经》(卷八),相当于《中阿含经》卷二十六《因品·优昙婆逻经》。

(5)《大缘方便经》(卷十),相当于《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因品·大因经》。

(6)《释提桓因问经》(卷十),相当于《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释问经》。

(7)《善生经》(卷十一),相当于《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善生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阿含经》中,上述七经的篇幅均与《长阿含经》中相对应的七经的入帐来得长。可见《长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以收录经典的篇幅的“长”与“中”划分的标准是相对的,并非是绝对的。

另外,在《长阿含经》收录的小经中,与《杂阿含经》所收相同的有一经:《大会经》(卷十二),相当于《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一一九二经。

与《增一阿含经》所收相同的有三经:

(1)《大本经》(卷一),相当于《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十不善品》第四经。

(2)《小缘经》(卷六),相当于《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七日品》第一经。

(3)《沙门果经》(卷十七),相当于《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马血天子品》第七经。

造成同一部佛经,既编入《长阿含经》,又被编入其他《阿含经》的原因,首先在于它们的祖本都是独立流传的口诵的单行本,待到编入“四阿含”时,有的部派将它们编入《长阿含经》,有的部派则将它们编入《中阿含经》,或《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而传今的“四阿含”分属不同的部派,也就难免有重复编入的情况;其次是因为“四阿含”起初全凭记诵面临是得以流传,并无书面文字可资核对,由于记忆上的偏差,造成《长》、《中》、《杂》、《增一》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复或大同小异。待到以后整理成文时,也只得依照历来的口传照旧记录了。实际上,由于印度的语言习惯,同一句话、同一段话在一部佛经中反复出现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只要看《长阿含经·世记经》对不同的天宫作相同的、反复的描述就可了知大概了。

(五)《长阿含经》与巴利文佛典的关系

与《长阿含经》相对应的南传巴利文佛典是《长部》。它们同源于一个更古的诵本(祖本),因传承不同,形成了总体相近、组合略异的两个不同的传本。

《长部》分为三品,共收三十四经:(一)《戒蕴品》。始《梵网经》,终《三明经》,收十三经。(二)《大品》。始《大本经》,终《弊宿经》,收十经。(三)《波梨经》。始《波梨经》,终《十上经》,收十一经。此外,还有一些经典为各方所特有。其中,属于《长阿含经》特有的经典有三经:《增一经》、《三聚经》、《世记经》;属于《长部》特有的经典有七经:《摩诃犁经》、《闍利经》、《须婆经》、《大善见王经》、《大念处经》、《三十二相经》、《阿吒曩胝经》。

(六)其他

《长阿含经》大本的梵文原本已佚。仅有其中收录的《众集经》的梵文残本见存。此外,《大会经》、《梵动经》二经还被译为藏文,收入藏文《大藏经》。

《长阿含经》的特点是既有史实的记载,又理论的叙述,它不仅是研究佛陀生平行历及其教说的基本资料,也是研究古印度各种流派和学说的重要资料。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