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高德行证 净土宗师 学人楷模


通向极乐之路

高德行证

净土宗师 学人楷模

净土法门中,历代提倡修行实践者甚多,然其祖师非系统之传承,宋四明宗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力倡念佛,而功高德盛者7人立为七祖,南宋志磐依之作《净土立教志》,明清时又增续3人,近代印光又继增2人,印光大师卒,后人亦尊之为祖,凡13祖:初祖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二祖唐光明善导大师,三祖唐般舟承远大师,四祖唐竹林法照大师,五祖唐台岩少康大师,六祖宋永明延寿大师,七祖宋昭庆省常大师,八祖明云栖辟宏大师,九祖明灵峰蕅益大师,十祖清虞山行策大师,十一祖清梵天实贤大师,十二祖清红缧际醒大师,十三祖近代灵岩印光大师。本文共收净宗大德数十人,可为修行净土法门者之楷模。

慧远大师 (334-416)东晋僧人,净土宗初祖。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生于后赵延熙甲午岁(334),为晋成帝咸和九年。师12岁从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通六经,尤通周易庄老之书。21岁,欲度江与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塞路,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俱投之。一日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投簪落发。精思讽诵,以夜继日,常以大法为己任。道安大师曰:“使道流中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381),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闲旷,可以栖之,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浸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师更立寺于山东,遂号东林,远于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师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师为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熟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师以江东藏经多缺,遣弟子远越葱岭,购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暗与理合。”师居山30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师入定,至十七日出定,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旨。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师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83岁。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张野序之。有《庐山集》10卷行于世。后人辑有《慧远大师净土集》。

净影慧远大师(523-592)隋代僧人。称净影寺慧远,俗姓李,敦煌人,寓居上党(今属山西)。13岁出家,16岁从僧湛师来邺都学律,20岁就法上受具足戒。承光元年(577)北周武帝克齐破佛,师与帝抗争。后潜隐于汲郡(河南汲县)之西山,及隋统一天下,召入长安。新建净影寺而住持之,尔来即从事讲说。隋开皇十二年(592)六月示寂,时年70岁,世称净影法师。所着数十部,其中净土宗经疏有《无量寿经义疏》2卷、《观无量寿佛经义记》1卷、《大乘义章·净土义》等。其中《无量寿经义疏》为我国法师所着该经最早之疏,其释义为当时所重视,后吉藏、迦才、善导诸师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对师之说加以取舍;智者大师之疏,则与此疏相同之处甚多,可见师着书之权威。净影大师受法上大师崇信弥勒之影响,亦崇弥勒,但他在《大乘义章》中专门列《净土义》章,可见师对净土之重视。

慧永大师 (332-414)东晋僧人。号香谷,俗姓潘,河内(今河南沁阳)人。12岁出家,师事竺昙现,后与慧远大师同学于道安大师座下。素志与慧远共游罗浮山,因慧远大师为道安大师所留,师即于东晋太元(376-396)初年先行,至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为郡人陶范舍宅为西林寺所留,师遂居庐山西林。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又于峰顶别立茅舍,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志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音xǐ,鞋)欲起。众问其故,师答:“佛来!”言毕怡然而寂,僧俗咸闻异香,七日方止。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之号,世寿83岁。

法智大师 隋代僧人。不详其所出。髫年出家,凡遇讲肆,无不留神。晚岁,闻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乃谓人言:“我闻经言‘犯一吉罗,历一中劫地狱’可信。又闻经言‘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邪见,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于国清寺兜率台,昼夜精勤念佛,感观音、势至二菩萨现身。后又感天冠宝瓶,充映其身。一日,辞僧俗云:“吾生西方有日矣,何以饯我?”遂克三日后会食。食罢,有宿师房候之。中夜,见师果于绳床念佛,安坐而化。时见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百里。江上船中人谓为天晓,迟久方明,始验智师之往生

僧衍大师 (547-642)唐代僧人。一名僧箓,并州汶水(今属山西)人。初念慈氏菩萨名,期生兜率内院。博通诸学,解行并重,解行不怠。年90余,遇道绰大师着《安乐集》,并往听《观无量寿佛经》,始回心念佛,励修净业。后恐世寿将终,日夜礼佛千拜,并念阿弥陀佛名号八九万声,5年之间早晚勤策不懈。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来,授我香衣,观音、势至,行列在前,化佛遍满虚空,吾其行矣。”言讫而终,7日异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斯事,乃于蓝田县悟真寺,一夏结期,念阿弥陀佛。共折一杨枝置观音菩萨像手中,祝曰:“若得生净土者,愿7日不萎。”至期,益鲜翠。芳、果庆忭(音biàn,喜乐)昼夜观念不舍。阅5月,于观想中,觉身临宝池,见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有千万莲华,弥满其间。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光明映照。芳、果作礼,问曰:“阎浮提众生,依经念佛,得生此否?”佛言:“勿疑,定生我国也。”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普贤,赞《法华经》。其前有三道宝阶,其一白衣,其二僧俗相半,其三唯僧也,云皆是念佛人,来生此矣。芳、果既出定,历与其徒言之如此。后5日,忽闻钟声,曰:“钟声,我辈事也”。俱时化去。

道绰大师 (562-645)唐代僧人。净土宗继昙鸾一系之大师。又称西河禅师,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汶水)人,一说并州晋阳人。14岁出家,广习经论,尤精《大涅槃经》,曾开讲24遍。随大业五年(609),至汶水石壁玄中寺,见寺中有记昙鸾大师碑文有感,遂舍《涅槃》讲说,修习净土之行。师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观想礼拜,精勤不断。并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佛经》凡200遍,词旨明畅,辩才无碍。每于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之声响彻林谷。师每日念佛以7万为常课,并劝导道俗信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麻豆等记数,每称一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积得数百斛。其最上者尝念得豆量80至90石,中等得50石,最少者亦有20石。后师又教人穿木槵子作数珠以计数,并常亲为穿珠送人,教以念佛。并诫信众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卧。有不信净土念佛法门欲谤师者,见师仪容即改容归向。时晋阳、太原、汶水三地,7岁以上之男女皆称弥陀圣号,是为师感化之深。贞观三年(629),师预知化期并通告四众,众皆咸集,忽见昙鸾现身,告以余报未尽。及至70岁,犹长新牙。太宗尝至太原见师,并赐以众宝名珍。师年80开外,一如童年,神气清健,容光焕发,弘扬净业,滔滔不绝。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师与道俗告别,二十七日寂于玄中寺,世寿84岁。师之著作留于世者,有《安乐集》2卷。是书特重经证,引用经律论释多至40余部,因师志在阐扬净土教义,并不讲求著作形式,故文字不免有堆砌之嫌。师之弘教重在应机,在《安乐集》中说:据《大集月藏经》所说:佛灭度后有五个五百年末法开始时期,主张应该修福忏除罪障,并认为念佛一门最为应机。师又将佛之教法分为圣道、净土二门。圣道门非末法钝根众生所能悟证;只有净土一门简要易行,乘佛的本愿力即往生净土。故师一生弘扬净土。师谈净土之生因,主张以菩提心为本,以念佛三昧为要行。受师感化而志于净土的有道抚、僧衍、善导、尼大明月等,而以善导大师尤着于世,成为唐代继师之后的净土宗史上之最杰出之人物。

道镜大师 唐代僧人。相州(河南安阳)人。日光寺僧。师葺茅为庵,取花暖身,专修念佛三昧更想画阿弥陀佛像十万亿(古代曾以十万为亿),深虑一生之中不得满愿,乃造板画,昼夜不休烧香印刷之。印有一万亿张时,香烟中见如幻化佛;至五万亿张时,粗见佛之色相;六万亿张后,身相颇明;八万亿张以后,化佛微笑语言,达十万亿张时,化佛告曰:汝往生之业已成就,不久当生我国。道镜师乃问佛:散心念佛得往生否?佛答:必得往生。后经六年遂迁化。年代等均未列明,《中国净土教理史》作者望月信亨氏疑此师即为《念佛镜》作者道镜,并说:“若然,彼必定是一位热忱之弥陀信仰者。”

慧璇大师 (571-649)唐代僧人。俗姓董,少出家襄州,周灭法后,南入茅山。历栖霞,住安州,听讲诸经论,并契幽极。晚归襄州光福寺。寺居山顶,引汲为劳,将移他寺。夜见神人。衣紫袍身长1丈,顶礼师曰:“奉请住此,常讲大乘。大乘经者,犹如大海。若一人讲说,能令所住之地,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惟愿宏持,勿孤所望。法师需水,此易得耳。来月八日,定当得之。”言已不见。至来月七日初夜,大风卒起,从西南来,雷震雨注,通夜相续,至明方住。唯见寺北洼处,清泉香美,合寺相庆。师慈育为怀,容常含笑。居山久之,道俗翘敬。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初八日,夜见山神告曰:“法师不久,当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生受信施,今须通散。一毫以上,舍于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言乞,终于法座,寿79岁。

德美大师 (575-637)唐代僧人。俗姓王,清河临清(今属山东)人。年16岁出家,19剃染。隋开皇(581-600)中,观化京师,受持戒律,日以礼忏为务,常诵万五千佛名。大业(605-618)中,住京师慧灵寺,普兴福业,多诸感应。唐武德(618-626)初,居会昌寺,于院西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终夏不坐不卧。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断绝世想,专念西方;持佛号,终身不辍。贞观十一年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寿63岁。

善导大师 (613-681)唐代僧人。净土宗二祖。号终南大师,俗姓朱,山东临淄(一说泗州)人。幼年从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县)明胜和尚剃度,常诵《法华》、《维摩》等经。后于藏中得《观无量寿佛经》,悲喜交集。受戒后即与妙开律师共研《观经》,乃修十六观法。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谒见道绰大师,师即授以《观无量寿佛经》义旨,从而随师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心念佛,笃行精苦,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十九年,大师入寂。师遂往长安,旋移住香积寺,常于光明寺说法,传授净土法门。师戒行精严,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止。30余年中,不别定寝处,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不举目视女子,亦不受沙弥礼拜。远避名利,不受供养。好衣美食,皆送大厨供众,自食粗恶以活命,三衣瓶钵,不让人洗,独自行动,不与人伴,唯恐有妨净修。所受布施,用来书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幅,见塔庙伽蓝损坏者,必修复之。受师之化,京华诸州四众皆慕其德,共修净业。或有日课称名一万乃至十万,有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得念佛三昧而往生者,亦不可记述。师遂被称“弥陀化身”。或有问:“念佛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声至百千声,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劝专念名号耶?”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戒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又作《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门甚大,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此外,师曾与金刚法师论说念佛之胜劣。高宗时,于洛阳龙门奉先寺,造立大卢舍那佛时,命师任督造之职验校佛像。皇后武氏则天,曾捐脂粉钱二万贯,并率朝臣参加卢舍那佛之开光法会。永隆二年,五月十四日师忽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无暂休息,我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愿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得生安养。”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高宗皇帝,知师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塔于长安城南之神禾原。门人有怀感、怀恽、净业诸师,皆弘布净宗大德。师留世著作以《观无量寿佛经疏》又名《观经四帖疏》4卷、《净土法事赞》2卷、《观念法门》l卷、《往生礼赞偈》1卷、《般舟赞》l卷、《五种增上缘义》1卷。师之著作对确立净土宗义关系至巨,故有称之为净土宗实际创始者。师之《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日僧法然依此书之说而创日本净土宗,并尊师为高祖。

慧日大师 (680-748)唐代僧人。青州东莱郡(今山东掖县)人,世称慈愍三藏。受具足戒后,从海路往印度求法,经过13年,从陆路东归,中途就印度学者听受净土法门。回国后,勤修净业,撰有《净土慈悲集》3卷,《般舟三昧赞》、《西方赞》各1卷。他在《般舟赞》中,说回心念佛、凡夫得生净土等义,和善导的说法相似;但在《慈悲集》中主张教禅一致,禅净合行,戒净双修,这就和善导专修净土的主张有所不同。《宋高僧传》称其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

承远大师 (712-802)唐代僧人。净土宗第三祖。俗姓谢,绵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最初师事成都唐公,开元二十三年(735)至荆州玉泉寺,依兰若惠真剃度,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和尚受具足戒,并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离京至广州,遂前往乞教。大师教以不可超然独善,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众生。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742)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茅舍,称“弥陀台”。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精苦修道,于是发得三昧,常感圣境现前。久之,远近风闻,受师之教化者数以万计,人称弥陀和尚。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蒙恶衣者侍佛侧,问是何人?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乃直往衡山面谒,师事承远大师受般舟三昧之法。照大师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礼,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为般舟道场。贞元十八年七月,大师告别诸弟子,高年91岁而寂。柳宗元为制《南岳弥陀和尚碑》,立石寺门之右;吕温撰《南岳大师远公塔铭记并序》。

少康大师 (?-805)唐代净土宗高僧,为净土宗第五祖。浙江缙云仙都山人,俗姓周。母罗氏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捧青莲华授之,并说:“此华吉祥,授之与汝,当生贵子。”至生康之日,青光满室,香似芙蕖。师生而不言,7岁,入灵山寺礼佛,母问识否?师忽答道:“释迦牟尼佛。”父母以为奇,遂舍之出家。15岁,能通《法华》、《楞严》等5部经,旋受具足戒于越州嘉祥寺,及听《华严》、《瑜伽》等经论。贞元初(785),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师祝之曰:“若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现光明。”言毕,光明闪烁,光中隐隐有化菩萨。

师言:“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善导大师像升空与师言:“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师闻之即有所证。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谓师曰:“汝欲化人念佛,当往新定,缘在于彼。”说毕而隐。师乃适新定,人未从化,师遂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即与一钱。如是年余,凡男女老少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贞元十年,师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遇斋日,善信毕集,所化3000许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共和之。师唱一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师对众言:“汝等见佛否?如见佛者,决生净土。”众皆欣慰。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说毕,遂放异光数道,寂然而逝。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着有《二十四赞》、《瑞应删传》各1卷。

法照大师 (?-821)唐代僧人。大历二年(767)住衡州(今湖南衡阳)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僧堂粥钵中,睹五色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内复有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不久,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阁,万菩萨众杂处其中。以所见问知识,一僧曰:“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势面,乃五台也”。四年,师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祥云弥覆,云中现楼阁,阁上有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又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衡州举郭,咸焚香礼拜,良久方灭。师复遇一老人谓:“汝曾发愿往金色世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言讫,不见。照遂与同志数人,远诣五台,五年四月六日,至五台县佛光寺。其夕四更,遥见异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童子,自称善财难陀。引至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如钵中所见。会殿宝树,以为庄严。入寺,登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师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远,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照师问:“当云何念?”菩萨答:“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念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语已,二大圣同舒金臂,摩照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照师欢喜作礼,辞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门。举头,忽失所在,乃立石标记其处。至四月十三日,师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虔心礼三十五佛名。师才礼十遍,忽见其处,广大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俱在一处。复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以身扑地。见焚僧佛陀波利,引入一院,额曰“金刚般若寺”,异宝庄严,光明闪烁。师虽历睹灵异,而未语人也。是年十二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时,见一梵僧入,谓曰:“汝所见台山境界,胡不传示世人?”言毕不见,师心异之。翌日,又见梵僧语如前。师曰:“非敢秘密圣道,恐生疑谤耳。”僧曰:“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以所见境界,普告众生,使见闻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遂忆所见录以传世。次年,江东释慧从与华严寺诸僧,随照至金刚窟,及立石标记处,瞻仰旧述。大众悲喜未已,忽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愈惊异,知师所见不虚。因书于屋壁,愿见闻者,共发胜心。后于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仍号竹林焉。师于是笃志念佛,日夜无旷。一日,忽见佛陀波利谓师曰:“汝华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对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照尝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代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之,至太原,果见师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圣竹林记》等。后人尊为净土宗四祖。

知玄大师 (811-883)唐代僧人。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7岁,在宁夷寺听讲《涅槃经》,宛如宿习。是夕,梦佛手摩其顶。11岁,依法泰师出家,受具于净众寺辩真和尚座下。授以经疏,通达深奥。13岁,即升堂讲论,黑白倾听。宣宗朝,召入京,赐紫袈裟。奏复天下废寺,寻乞归故山。僖宗朝,锡号悟达国师,赐沉香座。师膝上忽生人面疮,遂往蜀彭州九龙山,仿前在京所遇患迦摩罗病之僧,以求救疗。其僧令童子引至一泉,洗之,疮忽语曰:“公知袁盎斩晁错乎?公即盎,我乃晁错也。累世求报,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不得其便。今公受赐过奢,故能害之。今蒙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洗我,我去汝,不为怨矣。”其疮遂差。玄少欲,过中不食,六时行道,累致显应。一日,忽闻空中声曰;“必生净土。”乃讯曰:“熟之语耶?”空又应曰:“佛也。”又见一菩萨,降庭中,丁宁赞谕,忽不见。临终时,嘱令弃尸饲鱼鸟。曰:“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今其时矣。”言讫,右胁面西而殁,寿73岁。

迦才大师唐代僧人。贞观年间住于长安弘法寺,讲学《摄论》,后来归向净土。依《续高僧传》卷20《慧琳传》所载:弘法寺是唐代武德三年(620)正平公李安远所建之寺院。静琳首住该寺并讲说《摄论》,故于《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中推师为摄论宗僧,后转弘净土。贞观年间(627-649),为师住弘法寺勤修净业、弘扬净土法门之主要时期。师圆寂之年虽不详,但其所着《净土论》一书中,载有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姚婆蒙西方三圣接引往生之事,可知师此时尚健在。当是善导大师同时代之人,或为善导大师之先辈亦未定。因师于《净土论》之自序中说:“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l卷,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之者亦踌躇未决,今乃搜检群籍,备引道理勒为九章,令文义区分,品目殊位,使览之者宛如掌中耳。”据此,师因遗憾道绰之《安乐集》章品混淆、且义旨未尽而作《净土论》。迦才认为凡圣善恶,皆得生弥陀净土,此为《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之意。并认为净土教正是为凡夫所说之法门。因菩萨发心而自留惑,愿生于恶道救济苦难众生,但凡夫实有堕落恶道之畏惧,于秽土中不能发心修道,必定倚靠净土,所以佛为此开示净土法门。故净土宗之意,本为凡夫,兼为圣者。善导大师亦说:净土之教门,定为凡夫说,不为圣人说,谅是承传此意。

永明大师 (904-975)五代僧人。字冲玄,俗姓王,原籍丹阳,后迁钱塘(杭州)。钱文穆王时,知税务,多用官钱买鱼虾放生,罪当死,王使人视之曰:“若悲惧则斩之,否则舍之”。因临刑面不改色,被无罪释放,听其出家。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入定,有鸟筑巢于衣(左而右刂)。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业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绕像,见普贤前莲华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为“一心禅定”,另一为“万行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一日于禅观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辨才。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据《智觉禅师自行录》载,百八佛事主要有受持经咒、念佛净业、礼佛、忏悔、行道、诵经等),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赎放生,皆以回向净土。着《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导同之旨。又着《万善同归集》,着重弘扬他的禅净合一,禅净以修思想,集中指归净土,最为切要。例如:大师所讲的“万善”,其中最重要的是持戒。他认为“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生”。又说“戒能开发菩提心”,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其次万善包括“济急利时”,如植树造林,打井修厕、建造桥梁、平治坑堑、开通道路、造立船筏、建造亭台等公益事业,以及施食、给浆、病缘汤药、给住处、衣服等慈善行为。此外,万善还包括“博爱济生”、“止杀兴哀”、“放生续命”。大师还说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大师还指出纯粹的神定容易昏昧,故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都悉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大师又主张坐、行念佛的功德都很大,认为坐念佛一声,可使八十亿劫罪消。对行道念佛,更引偈“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自然成。”来说明行念佛的功德亦不可限量。又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荼毗后,舍利鳞砌于身。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师塔。人问其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礼拜。因询其人,曰: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大师虽说是法眼宗的巨匠,但可以说师一人集佛法于一身。在理论上成功地将禅、天台、净土、华严,甚至密咒,都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一思想既圆融又统一;在修持实践上,他持戒精严,行道念佛,禅净合一而修。

省常大师 (959-l020)宋代僧人。净土宗七祖。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今杭州)人。7岁即出家,17岁受具足戒。戒行谨严,通《大乘起信论》,习天台止观法门。又续庐山远公遗风,宋淳化(990-994)中,住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易名净行社,盖取《华严经·净行品》之意。相国向公,宰相王旦为社首,士大夫预其会者前后123人,皆投诗颂称净行弟子,比丘预者复千余人,往昔庐山白莲社之盛况于是再现。师更剌血书《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遂刊版印成千卷,分施千人。又以 檀刻无量寿佛像,像成而焚香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国。”世称钱塘白莲社主,又号昭庆圆净法师。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师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曰:“佛来也!”泊然而化。众见地皆金色,移时方隐,世寿62岁。全身葬于灵隐山鸟窠禅师塔侧。

思净大师 (1068-1137)宋代僧人。俗姓喻,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受《法华》于德藏择瑛法师。既悟厥旨,复潜心净观,专志念佛,自号净土子,并日以《观无量寿佛经》为常课。大观初(1107),于府治北关创精舍,饭僧甚众,因扩舍为妙行院,接待僧侣。宣和初(1119),遇乱,师直造贼垒,愿以身代一城之命,盗为感动。素善画佛,每画,先于净室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笔。一日,画丈六像,忽见佛现,良久乃灭,众皆瞻礼,世因呼喻弥陀。或问:“师何不参禅?”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绍兴七年冬,师于临安祥符寺端坐念佛。经七日,忽起燃香供佛,归座跏趺而化。顶上经七日犹暖,异香不散。

慧安大师 宋代比丘尼。明州(今浙江宁波)人。住小溪杨氏庵,专修西方。诵《金刚经》寒暑不辍。常于室中见佛光。将示寂,端坐,诫众勿喧。移时曰:“佛至矣。”遂令众唱佛名,倏然脱去。年96岁。

莲池大师 (1535-1615)明代僧人。净土宗八祖。名袾宏,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今杭州)人。17岁举诸生,以学行见称。邻有一老妪,日日称念佛号,彼问其所以,妪对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师为其语所感,尔后即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策。27岁丧父,32岁母亦永诀。嘉靖四十五年(1566)遂决意出家,投西山性天大师落发,就昭庆无尘受具。旋即北游,谒遍融大师,谕以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后参笑岩德宝于柳庵,辞别向东昌之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隆庆五年(1571),乞食云栖,见山水幽绝而爱之,居焉。山故多虎,环山40里,岁伤不下数十人,居民苦之,师发悲愿,为诵经施食,虎患遂宁。岁亢旱,居民乞祷雨。师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固请,乃持木鱼出,循田塍行,唱佛名。如足所及,时雨如注。众悦,相与庀材造屋。师居山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衲子云集,遂成一大丛林。万历十二年(1584),编《往生集》,记传古今往生者之事迹。二十年,开法于杭州净慈寺,又兴戒坛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于山中及城内外造放生池,作《戒杀放生文》,诫害物命。弘扬净土,着《阿弥陀经疏钞》等,融会事理,统摄三根,至于渊奥。四十三年六月杪,忽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曰:“吾将他往。”还山,设茶别众,众莫测。至七月朔晚,入堂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睽目坐,城中诸弟子毕至,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面西念佛端然而逝。世寿8l岁,僧腊50夏,塔全身于寺左岭下,留世著作有《阿弥陀经疏钞》4卷、《往生集》3卷、《净土疑辩》1卷、《禅关策进》l卷、《梵网戒疏发隐》5卷、《沙弥要略》、《具戒便蒙》各1卷、《缁门崇行录》1卷、《水陆法会仪轨》6卷、《楞严摸象记》10卷、《竹窗随笔》3卷、《云栖遗稿》3卷、《山房杂录》2卷等。后由其弟子搜集师之著作30余种编成《云栖法汇》流通。

妙叶大师明代僧人。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州)人。元明之际,出家为僧,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着《念佛直指》上下卷。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最为精造,文曰:“大雄氏观娑婆有生老病死业系诸苦,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去圣逾远,人世浇漓,错解诸法在心,便认胸中六尘缘影,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此六缘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何有土在此内耶?或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既见性,岂有反执缘影之理,世无此见最下劣矣!汝欲悟真实本心者,当观所认六尘缘影之心,本在汝胸。胸住于身,身住国土及一切净秽刹海,悉在虚空。虚空无际,十界依正,一切在中。此空虽大,我不动真实本心,非大极大。彼空在我真心,如小片云点太清里。云何净秽刹海,不在本心中耶?然则佛说诸法在心者,非在胸中妄想缘影心内,乃在现前一念本真心内也。此心离知觉,超闻见,永断一切生灭增减之相。既一切身土皆在此心,则知极乐娑婆等境,乃全我心。任意于中,舍东取西,厌秽欣净,炽燃着相而求,皆不离我心也。故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心显时,即彼佛现。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体无二,故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云何今时破法散僧,闲道游儒,与泛参禅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碍真之理,反于不二法中,分内分外,辨境辨心,教人舍外取内,背境向心,使爱憎转多,分别更甚!一分其境,便以极乐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为心,谓极乐在内。又思此心无质,本无一切因果善恶修证之法。从是恣意妄涉世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燃灯、诵经、忏愿等,谓之着相。而于天堂地狱,及报土尘刹,虽曾闻名,因不见故,直说为无。反言快乐便是天堂,苦楚便是地狱,其见卑哉,如来说为可怜愍者。不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弥陀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弥陀愿心之内,修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发心,终究竟,无一法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唯心净土。如是而修,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岂有一行虚弃,不成功德者哉?村愚夫妇,虽不识理,以信实有彼土故,于命终时,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认缘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是故凡求生者,当深心起胜愿生,或称名持咒,或旋绕礼拜,烧香散花,六时忏悔,尽拨世缘,一心专注,观白毫相,心不懈废,命终便生彼国。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如此念念求生,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何故?即精修是无修,非不修是无修也。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郁结,用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我今作礼,奉劝佛子,当一心而行也。

智旭大师(1599-1655)明代僧人,净土宗九祖。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又号西有沙门。俗姓钟,吴县(今属江苏)人。父歧仲公,曾持念《大悲咒》十载以祈子,后其母金氏梦菩萨抱儿授之,遂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生大师。师少好儒学,12岁读儒书,尝撰文数千言以辟释老。师年17,得阅辟宏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昔谤佛之非,遂将所着数十篇《辟佛论》付之一炬。师年20之冬,其父亡故,因荐亡读《地藏经》,而萌念佛出世之志。24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次年,受比丘戒于云栖。26岁,于辟宏大师塔前受菩萨戒。28岁,大师丧母后誓居深山,掩关修道。旋于关中罹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其后,大师多次闭关专持《往生咒》,又曾专念阿弥陀佛,以往生西方净土为愿。由于师之广学专弘,身体力行,终使莲风大扇于世。33岁秋,大师入灵峰造西湖寺,随后虽曾游历诸方,但以住灵峰从事着述为主。清顺治十一年(1654)夏,大师卧病灵峰,于十二月启建净社,作《发愿文》及《求生净土偈》。翌年正月,年57而寂,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塔于灵峰大殿之右。大师著作达60余种,凡164卷,综禅教律而会归净土,由其弟子成时编为《释论》和《宗论》两大类。大师撰述的专弘净土著作有:《阿弥陀经要解》、《灵峰宗论》及大师选定,由成时法师编就的《净土十要》等,后均成为净土宗修行者学习的经典著作;大师为弘扬净土法门而选入《灵峰宗论》的著作有《阿弥陀佛赞》、《佛说阿弥陀经塔赞》、《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示念佛法门》、《念佛三昧说》、《示念佛三昧》、《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参究念佛论》、《念佛即禅观论》、《灵峰寺净业缘起》、《礼净土忏文》、《结坛念佛回向文》、《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等,并有赞颂净土的《刻净土忏序》、《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观泉开士化万人毕生念佛同生净土序》、《惠应寺放生莲社序》、《庐山香炉峰重结莲社序》等。综观大师之一生,从儒入佛,始习禅,继而研教、究律,知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三者统一而不可分割。三学之归趣,则不外念佛一门,并以念佛为禅、教、律之归结。乃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大师劝人修净土之文,可看会性法师《灵峰蕅益大师净土集》。

行策大师(1626-1682)清初僧人。字截流,俗姓蒋,江苏宜兴人。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清公为友,憨山既示寂后三年,为明天启六年(1626),全昌梦其杖锡入室而生子,因名之为梦憨。及长,父母相继去世,师遂发出世志。年23,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通问门下剃度,胁不至席者5年,顿彻法原。问公化去,师移锡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法 师,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通,穷彻教髓。 康熙二年(1663),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因名所居为莲拊(音fù)庵。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撰《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创七日念佛法,学者翕(音xì)然宗之。着《劝发真信文》:“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为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论为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

大师精进佛七中,尝作文以示众,此为指导念佛之胜法:“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若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嘻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许异相不可得,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年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克证,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在中下矣。”

师居普仁十三载,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七月九日卒。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花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也。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逾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所言。大师殁后,被尊为净土宗十祖。

道证大师 (1685-1765)清代僧人。杭州人。住郡东大椿禅寺。性诚实,专修净土。每日三时,炷香为度,长跪佛前,虔持圣号。年80,一日谓众曰:“来年二月十二日,我归西矣。”及期,无恙。或戏之曰:“今日是二月十二矣,师何不西归?”师惊曰:“今果华朝耶?”即沐浴焚香,集众而化。有梅松法师,与师同修净业,住妙严寺。其夜,梦中有人告曰:“道证师坐化,尔何不一送耶?”梅松师觉而趋视之,抚其背曰:“平日相知,临去何无消息?虽然,我亦不久于世矣。”归三日,亦坐化。事在乾隆三十年。

实贤大师(1686-1734)清代僧人。净土宗十一祖。字思齐,号省庵,俗姓时,江苏常熟人。世代习儒。自少不茹荤,夙有出尘之志。父早丧,母张氏知其善根深厚,遂命出家。年7岁,礼清凉庵容选为师。24岁圆具于昭庆。严习毗尼,而胁不帖席者率以为常。寻入讲筵,明性相之学。后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参念佛者是谁,有省。曰:“吾梦觉矣。”因是机锋迅利,作辩纵横。和尚欲付以衣拂,师弗受。遂掩关于真寂寺,三年尽览藏经,晚持佛号。后诣阿育王山瞻礼舍利,尝以佛涅槃日,大合缁白,广修供养。燃指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文》,以激励四众,诵者多为泪下。又作《警世偈》“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师又尝应永福、普庆、海业、仙林诸席。三根普摄,法化洋溢。缁白倾心,翕(音xì)然归仰。雍正七年(1729)结莲社,为文誓众,以毕命为期。判日课为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作观,一分礼忏。晚年居梵天寺。师《示禅者念佛偈》云:“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集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十一年腊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遂掩关一室,日课佛名十万声。明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平?”即书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明日,断食饮,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将午,面西寂然。送者麇(音jūn)至,忽张目曰:“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连称佛名,遂逝。

律净大师 (1738-1806)清代僧人。字明彻,俗姓钱,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年40,出家杭州慈圣庵。嗣往东园德宁庵,以诵《法华经》为日课,20年不间断。一日,法侣戒乘师语师曰:“汝道心如此坚固,若加以念佛回向,则更佳矣!昔智者大师得法华三昧,尚求往生净土,汝何不然?”因出《十疑论》示之。师瞿然有省,自是诵《法华》毕,即念佛回向。又年余,嘉庆十一年七月,告其徒增秀曰:“吾中秋前,当往西方。”八月二日,复谓:“初七日卯时行矣。”问:“何以知之”师笑曰:“水到渠成”。及期往视,已新衣趺坐。时邻僧多来念佛相助。师即移坐龛中,说偈云:“吾年六十九,真实不虚口,放下者双手,直往西方走。”合掌而寂。

彻悟大师 (1741-1810)清代僧人。名际醒,号讷堂,又号梦东,以字行。俗姓马,京东丰润县人,幼通经史。22岁时因病而悟人生之无常,遂礼河北三圣庵之荣池法师出家,翌年于岫云寺受具足戒。其后即遍历讲席,博贯性相两宗,而于法华三观十乘之旨,尤有心得。参广通寺粹如纯禅师,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印心焉。后纯公迁万寿寺,师继席广通,策励后学,宗风大振。每谓永明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况今末代,尤宜遵承。于是专修净业,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时则礼念而已。嗣迁觉生寺住持。寻退居红螺山资福寺,衲子依恋,追随日众,遂成丛林。师为法为人,心终无厌,但一以净土为归。每当开演如来救苦与乐之恩,或至泪如声落,听者亦未尝不涕泗沾衣也。其《语录》2卷,尤为切至。略言:“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力无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愿深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假正修净业时,达摩祖师忽现在前,令我舍净趋禅,可以立地成佛,我不敢从命。即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更有异方便,胜于净土,令我舍此从彼,我亦不敢依教。此之谓深信。假如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又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如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此之谓切愿。信深愿切,是谓重心,以是修净,净业必强,业强则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不可得矣。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矣。然此信愿,要在操之于素,到时自不入于歧路。”又说:“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同是一梦,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苦,何若梦受极乐之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渐至大觉者也。梦虽同,而所梦者实不同也,可概论乎?”嘉庆十五年(1810)二月,预知时至,辞诸外护。嘱曰:“幻缘不久,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临寂半月前示疾,命众助念佛号,见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至十二月十七日申时,复告众曰:“昨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来接引,吾去矣。”众称佛号愈厉,师面西端坐,合掌凝眸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言毕,结印而逝。众闻异香浮空,露龛七日,貌如生,发白变黑。火化后获舍利百余颗。世寿70岁,僧腊49夏。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推彻悟大师为净土宗十二祖,并为世所公认。

觉源大师(1751-1819)清代僧人。字性海,俗姓张,安徽定远人。幼颖异,9岁即《五经》俱成诵。弱冠,入邑庠。文名日甚,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阅《华严》、《法华》多有契悟。无何,父母相继没。遂决志出家,依金陵耆闍律师祝发,礼封崇皓清律师受具足戒,时年已40岁矣。自出家迟暮,行苦行,坚持戒律,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着兽毛蚕吐。尝于投子阅藏毕,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闻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特往参叩,机缘契合,遂承印记,复住山中阅藏,愈深入教海。于华藏奥旨,独有心得。口诵手披,不下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常为缁白开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因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已而栖心安养,日课西方佛名十万声,胁不着席者数十年。晚年,石谷成公,迎居高曼寺。素患足疾,虽至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加礼《净土忏》及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诵佛名不歇口。见人不谈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计居十余载,缁素多钦其品。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忽欲归焦山,成公坚留,不可。归甫逾月,示微疾。八月二十六日晨起,索浴竟,端坐念佛,如入禅定。荼毗时,瑞云盘空,有光五色,从火际透起。获舍利三大粒,莹净如玉,即藏本山。世寿69岁。着有《净土诗百首》行世。

悟开大师 (?-1830)清代僧人。字豁然,号水云道人,俗姓张,苏州木渎人。幼通经史之学,淡于功名。家贫,弃儒经商。一日见僧背负警策生死文句,市中行鱼劝人念佛,即猛省,遂三皈五戒。旋辞亲,礼祥峰文公剃度,即秉具于高曼如鉴和尚座下。留住过夏、结冬,穷参力究,苦不得入。一日偶触“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语,本参此句,廓然顿现。复阅古德淆讹公案,皆据实供通。旋开法于荆南显亲寺,未几引退。历居云间、练川、支硎(音xíng)等处,皆水边林下,有所修建,檀施不足,即自罄其钵襄。不住,则包裹以行,无贪恋之心。后归住灵岩之宝藏庵,所至白衣向化尤夥,一以净土指归。着有《念佛百问》开示后学。自题偈曰:“我以大悲心,阐扬念佛法。仰祈三宝尊,慈悲加护我。假此萤火光,化作智慧灯。照耀于世间,引之深入佛。念佛愿往生,还来度含识。西方不退转,直至成菩提。”道光十年夏疾作,寄书远道诸友,谆谆以生死事大为勖(音xǜ),且有秋尽当归之语。常住事宜,依次了毕。九月二十日凌晨,向西趺坐,合掌诵《楞严咒》竟,接佛号、观音号。良久声微,奄然而化,时在立冬前二日。次日入龛,顶相犹温。送者数百人,咸赞叹焉。留世著作另有《净业知津》、《净业初学须知》、《念佛警策》、《十六观古道情》等各1卷。

妙湛大师 (1824-l883)清代僧人。俗姓侯,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禀性忠厚,童稚时,不与人争,不喜多言。及长,好行善,人以居士称。既而于琅琊山,依智彻师出家。禀戒后,修持精进,佛法大旨,颇知端倪。或劝其主刹领众,师曰:“藏身坏道,隐化无方,一主大刹,难缘不了。”后避兵维扬(今扬州),遇许樾身在宰官,请住扬之藏经院。领众百余人,专以念佛、放生、刻经典,劝人求生净土。不数年,将院务付徒辈。师退居后,修持益力。凡诸山有请托,皆力助结随喜缘,丛林中皆以上座礼之,道俗皈依甚众。同治间回故里诸相识深感德化,莫不投诚。扬之妙空、清梵、善诚等倡刻藏经,师为南北奔驰,募缘不下千金。长跪佛前,燃臂香回向,愿与众生结智慧因,同生净土。众弟子亦敬其温厚和平,至诚慈爱,踊跃乐从。生平见人行一善事,发一善心,则合掌称叹。见恶人,则默然念佛,久则感化。每谓人曰:“为僧外不温柔,则不能处世化人;内不严明,则又被尘劳所转。”光绪九年(1883)九月初七日示微疾,诸弟子不约而至者百有余人相助念佛。师临终示众曰:“念佛非容易,平时自着力!”言毕,泰然而逝。自疾至去,面不改容,世寿60岁。遗命焚身,骨灰和面作丸抛东,酬其前债。

授心大师 (?-1885)清代僧人。字专西,俗姓毛,浙东人。生而茹素,不食荤乳。长则厌尘劳,立志出家。年l8投城四小灵山戒庵法师披剃。未受具,庵师疾笃。师心思佛教鸿阐,端赖斯人,我生如朝露,命何足惜?是夜檀汤澡沐,于三宝前梵香哀祷,回至寝室,剖腹割肝,将调药而救。师一割痛眩仆地,移时方苏,匐匍至床,东方已白。庵师知之,乃召前抚慰曰:“子虽勇于孝慈,终非出家者正行。况余自知时至,观念无生。生本无生,何有诸灭?斯皆子妄想所为,念子之诚,留数月耳。”及师受具归,甫一月,庵师遂告寂矣。师天性诚孝,悲恸逾恒,经理丧事,井井有条。未几,即将院事交其法弟莲塘,己即出外参学,行头陀行,冬夏一衲,赤足露顶,坚持戒行,专心净土,世称赤脚大师。光绪辛巳秋,归小灵山,时值亢阳,四乡求雨。县令孙公,忧心如焚,朝夕祝祷,迄未有效。师以慈悲内熏,直谒孙公,慰令毋忧,以祈雨自任。翌日壬子,携钵至寒坑,取得一物,状如守宫。乙卯日,立坛持咒,礼拜六时。丙辰寅刻即雨,顷刻复霁。孙公遣绅董李肖严等,求师再祷。师曰:“不劳忧念,明日当大致甘霖。”师是夜苦切恳求,终宵顶礼。果于丁巳下午,大雨若注,郊原水足,士民胪欢。孙公泊诸缙绅,上山谢雨,执弟子礼,并手书“钵龙降泽”四字以纪之。师亦默默。孙公叹曰:“今知僧德渊玄,不可思议。“壬午冬,闭关一室,谢绝众缘。二时功课外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大悲心咒》百八遍,观音、势至二菩萨名各千声,本师教主,及西方三圣,各三十拜。昼夜行道寒暑无间。关中饲养猫犬各一,日为说皈戒,猫不捕鼠,犬不食秽。三年期满,于九月十九日出关。十一月初,示疾,诸人侍护,师不许,曰:“出家人各有功课,切勿彼此相误,若果时至,自当唤汝。”至二十六日戌刻,唤徒孙等近榻曰:“吾今宵西方去也,速备香汤来!”沐浴已,净发更衣,跏趺。自举,《赞礼西方》赞,嘱诸人和之。赞毕,讽偈、念佛,至百十句,声渐低。忽举首曰:“吾去矣,汝等珍重!”昂然称佛一声,泊然而逝。关中所蓄之猫犬,亦当夜化去,人皆谓其随从往生。时光绪乙酉年也。

省元大师 (1861-1932)近代僧人。俗姓贺,山东蓬莱人。少求学时因友死,遂觉人命无常,起出世想,遍访寻师后,至奉天辽阳(今属辽宁)千山中会寺礼思公禅师剃度,继于天津海光寺受戒,后又回寺礼祖谒师。即至上方山住静。又移云梯庵,静住苦修,于禅宗大旨颇有领略。庚子变乱,难民群集山十,师令一心念佛,均获安全。阅数年,至北京。1918年,与拈花寺全朗和尚晤,一见倾心,1920年即移住拈花寺,全和尚即许终身供养,遂两次闭关,共历9年。出关后,四众云集请开示,师云:“文字般若,口头三昧,都不中用。唯四威仪中,单提一句阿弥陀佛,时时觉照,字字分明念去,加以真信切愿,决定求生西方,自得真实受用。”由是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全和尚,亦从此益敬。及量源和尚继席,待遇尤隆。故尝语人曰:“我于拈花,人、地、饭三缘具足,容将由此生西矣。”时有霞光法师,后师二年来寺,志同道合,同修净业,因约互送往生。至1932年九月二十四日,行动如常,唯饮食稍减,体力渐微,依然精进念佛。是日霞法师戏问:“往生否?”师应曰:“我往生,汝送我乎?”霞师曰:“必亲送!”量和尚见其容倦,即延医诊治,无甚效。复欲再迎医,师云:“时节至矣,何用医为?”至二十六日,则常问时刻。有人悟其意,云其将于夜12时西归。至晚,霞法师云:“此是最要关节,请提起精神念佛!”师曰:“老僧最爱念佛!”时缁素亦多为助念。少顷,即起而趺坐。霞问:“心明白乎?”师曰:“我何不明白?”旋即抬头西望数次,众仍同为助念,师乃含笑而逝,时二十七日子时,世寿72岁,霞师果为亲送。逝后,异香满室,旬余不散。有不信佛法者曰:“此香水假饰而致。”则奇香愈为馥郁,非寻常香气可比,使阐提无从谤议,知为确生西方。荼毗后三日,众集收捡灵骨。屈映光居士亦其归依弟子,知其修持真实,当有舍利,是日后至,问:“见舍利乎?”众曰:“未。”屈礼毕,舍利顿现,五色璀璨,多至千数,众皆获得。浃旬后,屈居士等再至荼毗所,复各检得舍利数粒。

了余大师 (1864-1924)名广导,浙江余姚人。父业商,亡 、故后,由师继营,不二年而折本,厌世出家。因无叔伯、兄弟,故托母于尼庵,以家业为赡养之资。清光绪十四年(l888),至普陀山锡麟堂,求其师为剃度,因师向与其家熟识,不肯为剃。师即以刀砍去中指一节,其师始允之。次年,受具足戒于普济寺,此后听讲经三次,继因其师逝世,为料理庵务,以未能长预讲期为憾。三十二年,掩关于慈溪宝庆寺,谢绝世缘专修净业。其间曾于关壁开一小窗,听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从兹念佛愈觉亲切,妄念全消。尝撰《念佛三昧摸象记》,请印光大师笔削后,刊载《佛学丛报》,并附载于《印光法师文钞》之后。师热心公益,性好周急,故丛林多以其为监院。清末,普陀开办佛教学堂,所有筹办事宜,多赖师之力;1914年,师以自有茅蓬改建,开拓地基,修造屋宇,并自出衣单资5000元,使普陀山有了医院。l9l5年,师被公推为普济寺住持,于寺后凿基筑础,创建“功绩堂”为上客堂。翌年八月,孙中山游普陀,由师陪同游山,并与谈论佛理。孙中山此次来山,曾于慧济寺前睹奇观,因作《游普陀志奇》。l919年,募修多宝塔并创建塔院正殿5楹,偏屋4间,兼修海印池栏杆等。1920年,退居锡麟堂修净业。1923年冬,养病于上海报本堂下院,请郑雪堂常往医治,稍见效。次年大年初一,郑为其复诊,师曰:“无须,吾明日去矣。”果于次日西逝,塔于寺之后山宋代真歇禅师结茅故址。

印光大师 (1861-1940),名圣量,又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绍伊,陕西合阳(今合阳)人。幼时随兄读儒书,受韩、欧等人影响,以辟佛为事。后渐觉其非,顿改先心,出世缘熟,遂于清光绪七年(1881)于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为师。翌年,于陕西兴安双溪寺,依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受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由师作。写字过多,眼睛充血发红,幸师于受戒前任湖北莲花寺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龙舒净土文》残本,即于暇时专念佛号,夜众人入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忙于书写,亦能勉强支持,至事竟而目疾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确系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其后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此。

旋闻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光绪十二年前往,八月入堂念佛,自号继庐行者。次年正月,朝礼五台文殊道场,毕仍归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其间除念佛而外,还深入研习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

年30,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31岁至圆广寺,继续专修念佛法门。越二年,有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京请藏,南归前往访于师,并邀师同护藏南下。大师即于光绪十九年至法雨寺,安单寺之藏经楼。旋闭关两期六载。出关后曾与谛闲法师先后居莲蓬。光绪三十年,师年44,为温州头陀寺请藏,事毕,仍住法雨藏经楼。

民国纪元(1912),高鹤年居士至普陀,取大师文稿数篇至上海,刊登于狄楚青所办之《佛学丛报》上,署名常惭。1917年,又有徐蔚如居士得其与友人的大师信稿三篇印行,题曰《印光法师信稿》。1918年春,徐又得大师文章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名《印光法师文钞》。是年,大师为扬州刻经处刻印《安士全书》,由高鹤年居士陪同,途径上海与狄楚青居士会晤,广谈净土法门,此为师弘扬净土之始。次年再印《文钞》续编,其后二年,更有增益。1922-1926年间,又迭次增广,题书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由中华书局印行。

1919年,大师为印经事,再次同高鹤年居士一起至沪,为简玉阶兄弟并诸居士详说净土法门,简氏兄弟由是信仰净土,其后捐南园住宅创办佛教净业社。1922年,再因印经事到上海,真达和尚请其暂住太平寺,施省之、王一亭、黄涵之、关絅之等居士,经常前往问法,大师谆谆以净土为劝,各地闻名来函要求皈依或于信中问法的也很多,太平寺亦渐以净土道场出名。世界佛教居士林之成立,请大师为导师,据师之宗旨组织莲社,倡导念佛法门;上海佛教净业社之成立,师亦常加指导。居士林及净业社随后分别发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和《净业月刊》,经常发表大师弘扬净土的书信和文章,不久净土宗风行于上海。

1923年,在大师倡导下,南京成立放生念佛道场,创立佛教慈幼院,推广佛教慈善事业,弘扬净业思想,接着念佛放生等活动遍大江南北。

1924年夏,弘一大师从温州广福寺出关,至普陀山参礼印光大师,侍关七日,受益良多。两大师普陀之会,为后来的共弘净土法门、互为护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30年2月,应真达法师请,师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于关中佛课余暇,以文字弘法。同时将前所印佛教经书数万册,交明道师在上海成立“弘化社”流通,1931年春,弘化社在上海正式成立。为便于工作,后经大师建议,迁至苏州报国寺。

]936年,东北日军挑起事端,沪上佛教同人,在上海觉园佛教净业社启建“护国息灾”法会,大师应邀,破关前往说法,一时轰动全上海,皈依者千余人。大师时闻绥远灾情严重,即以所得香敬2900余元尽数捐去,再自拨原存印书款1000元为倡,筹资再助。及回苏,众在车站迎接,请师上灵岩山一睹近年复兴景象,师犹急往报国,取折汇讫,而后伴众登山,师办事之认真于此可见。苏州木读灵岩山为真达法师请示于大师,所立的十方专修净业道场。寺之一切规约、章程,悉秉大师之志而定,三四年来以旧堂狭隘,不能容众,时正设法改建堂寮从事葺新,内外设施,请益多仰承指导,灵岩讫此日就振兴,故请大师往山指导。灵岩山寺为今我国净土宗之又一大道场,亦靠大师之力。

1937年冬,苏州沦陷,大师不得已顺妙真法师等请,移锡灵岩,安居才满三载,不料智积菩萨显圣之刹,竞成大师示寂归真之地。大师之示寂预知时至,早于1940年春于《复章缘净居士书》中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次日集众云:“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以妙真师任之。”众表赞同,即择于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始点头说:“可!”大师即对众开示灵岩山寺沿革,达二小时之久,犹共商各事,恬适如常,无诸病态。初三日便后洗手念佛礼佛,晚仍进稀粥碗许,语真达和尚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 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言毕,即大声念佛,2时15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阿弥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后,即面西端坐椅上一心念佛。3时许妙真法师至,大师嘱其“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惟唇动念佛。5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详西逝。

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1940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80岁,僧腊60夏。翌年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适大师西逝百日之期举火茶毗,得五色舍利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齿全存,顶骨裂五瓣如莲花。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东南印光大师塔院内。综观大师一生由儒入释,提倡因果报应而挽颓风正人心,因人根器陋劣,非实行信愿念佛,决不能了生死轮回。故凡请益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皆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一步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为要道,使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大师虽通宗通教而从不谈玄说妙,务使闻者能知而奉行即得实益。生平不作寺院住持,不收出家剃度之徒,而皈依大师弟子甚众,一生所收皈依弟子不下10万人。依教奉行得遂生西者,亦难胜举,且化及囹圄及异类。大师常持大悲水、米救诸病危。大师厚以待人,俭以自奉,凡善信供养香敬,悉代广种福田,捐助急赈,救济饥贫,赞助各慈幼院。大师所创办之弘化社,印赠经书500万部,佛像百余万帧。维护法门,中兴净土宗功难思议,故寂后被尊为我国净土宗第十三祖。著作均收入《印光法师文钞》正编、续编、三编之中。

真达大师 (1870-1947)近代高僧。俗姓胡。名惟通,号体范,一号逸人。安徽歙县人。年13岁丧母,17岁丧父,身世孤零,即离乡背井至苏州习南货商。一日随店主妇朝礼南海,见普陀山寺院清净,佛像庄严,遂萌离俗出世之想。19岁,辞去店中职务,至普陀山三圣堂礼峭岩和尚剃度出家。逾年,受具足戒于宁波凤凰山白云寺闻果上人座下。此后锐意精进,声誉日隆。旋由圆光、慧静二法师及高鹤年居士介绍,得与印光大师交往,甚为投契。后于弥陀阁闭关3次,均为印光大师为其封关。师于关中每日诵经坐禅,不稍懈怠,前后9年,功夫大进。1914年至上海,接收闸北陈家浜供养庵,师接主该庵后,即行改建,取名太平寺,作为普陀山三圣堂之下院。时仍与印光大师相互谈道,互有策进。1921年印光大师至沪,由高鹤年居士引至太平寺,现即将寺常供大师居住,其后大师至江苏、上海各地印经、校对即多居该寺。苏州灵岩山寺因当时住持管理不善,颇呈衰颓之象,吴县及苏垣士绅同请真达和尚前往接管,师即委明煦和尚代理,并请戒尘、慈舟二位法师先后住持该山,又先后命其弟子明本、妙真二师为监院。寺中一切开支,大半均为真达和尚资助。印光大师刻印经书不敷时,亦由师资助。师驻锡沪上之时,精进修持,个人生活淡泊,同时施食给药,济孤恤贫,普利群生,为世所崇。1928年兼任苏州报国寺住持。1930年,迎请印光大师诣该寺闭关。1942年,真达和尚赴灵岩山寺掩关静修,远近风闻,争来瞻拜。1945年,至沪,仍居太平寺。晚岁渐现衰病,1947年至普陀山休养,未几又返沪,是年10月于沪生西。世寿78岁,法腊60夏,后建塔于灵岩山寺。师生平言语和蔼,尊贤重道,外示僧伽之相,内蕴菩萨之心。与王一亭、关絅之等居士交谊甚深。曾亲自重辑《西方公据》正副两册,主编《劬劳集》4册,着《阿弥陀佛百颂》行世。

性悟大师 (?-1950)现代僧人,名从善,俗姓王,山东即墨人。幼失怙持,抗战时随乡亲等流亡山西五台县,蒙广济茅蓬某长老慈愍,为之剃度出家。受具后,因仰印光大师之高风,辞师南下抵苏州灵岩山寺,进念佛堂。一年后,请住钟楼,敲幽冥钟,于拜《法华经》时感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因此道心益坚,智慧大开,继由苏而杭,参礼灵隐、云栖、净慈诸刹。复至天台山转宁波而至普陀,住莲池庵念佛堂,勇猛精进、昼夜惺惺。1949年夏被征随十方僧青年40余人押赴定海,易以军服乘船至台湾。时师虽易僧服为军装,仍于受训时默念佛号,夜则于床静坐念佛,从不倒单。嗣以体弱,拨充某连伙夫,适与炊事班长有同乡之谊,且知其为出家僧人,特准素食。1950年秋,移驻玉里,一日晚餐后,忽向班长请假说明日要去访友。次日早餐毕,班长见师仍端坐于床上蚊帐之内,遂问曰:“汝既请假欲去访友,何不起来早餐?”问而无答,即向前试探,师已坐化多时矣。《净土圣贤录》四编,于传末评曰:虽被征服兵役,仍茹素念佛,夜不倒单,故能自知时至而先请假,身无病苦而即坐化。

德森大师 (1883-1963)现代僧人。名隆坤,俗姓杨,江西兴国人。生于清光绪九年。师幼业儒,遍读

诸子百家,学有所成,然觉此非根本,乃生学佛之念,遂于1910年至福建长汀报恩寺出家,礼念彩和尚剃度。1913年受具于江西宁都大乘寺。戒期中逢同戒了然师,始结以后同于印光大师座下共弘净土之缘。师为人诚朴,1918年亲见其师今彩法师念佛坐化,大为感动,后即专诚念佛。1921年,与了然法师至普陀,于法雨寺遇印光大师,甚契;1925年再诣普陀,即成永久依止。后住上海法宝馆,1937年,卓锡苏州灵岩山,前后襄助校刊《净土全书》、《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印光法师文钞》及四大名山《志》等书。

1938年,专驻上海太平寺,辑印《印光法师文钞续编》。1940年印光大师往生后,承各方护法之意,助灵岩山寺方丈妙真和尚创办“印光大师永久纪念会”,会址设上海常德路觉园之内,刊行《弘化月刊》,流通净土经籍,影响遍及海外。1946年,应妙真和尚请,回灵岩山寺,旋闭关于东关房,专于净土,精进不己。师于关中除念佛与阅净土经论外,每日礼《大忏悔》百八拜。逢弟子叩关,即教以身口意三业专精于佛。毕生弘扬净土,不遗余力。尝谓:“佛法锁钥,唯在断恶修善度众生,此三事外更无别法,三者各臻其极,即自圆成佛道。”师皈依弟子甚众,远及南洋各地。师示寂前数月,以毕生所余之款印施《无量寿经》4000册,1962年十一月,师临终前一周,致书弟子云自己不久人世,并安排身后各事。时略感微疾,十一月二十三日凌晨3时忽起坐,两且上视,着有所观,双手展开似礼佛状,连称了声“决定往生西方”,并嘱助念。至午,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归。时在1963年1月6日。世寿80岁,僧腊50夏。了然法师代为封龛,法语为“西方安养有弥陀,接引众生出爱河;国土庄严有七宝,身心快乐免奔波。”次于二月五日荼毗,捡得舍利子、舍利花甚多,塔于灵岩山。编有《净土圣贤录》三编等著作。

宗律大师(?-1928)近代僧人。俗姓杨,四川人。生而颖异,夙具慧根。幼年出家贵州某寺。1924年,依度厄法师听《楞严经》、《起信论》等。未几,随度师至金陵普照庵,入资生莲社专修净行,以西方为归。六时礼念,恳苦翘勤。1927年,返贵州,睹法门腐败,遂为之振作。1928年夏,于山东某寺讲《地藏经》,圆满,偶感微疾,而念佛较常愈恳切。来问疾者;必劝以切实念佛。八月十二日,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被其体,拈金莲华与之,招手令去。十五早,沐浴更衣,面西拈香礼拜,既而曰:“俟尘空兄明日来再去。”十六日,尘师果来,师正在搭衣高声念佛,喜曰:“弟往生时至,待兄久矣!”言讫,仍高声念佛。至晚九点钟跏趺端坐,手结弥陀印而逝。异香经日不散,获舍利子数颗,光明莹彻。

离欲大师(1886-1992)现代僧人。俗姓侯,光绪十一年(1886)生于四川合州泥溪。家贫,少年时性刚直沉毅。一日于其姑母家偶闻诵《金刚经》有省,往参安居刘祖,见而识之。师勤叩苦参,颇悟奥旨。遂于1914年至射洪东山,参礼思摩、本空二师,皆以龙象器之,师即落发。思摩上人,乾隆间翰林,俗名李君莲,与宝光寺无穷老和尚同戒,与本空上人均得法于射洪明心老和尚。心、摩二师,先后皆年届双百,行事神异,乡人崇之若神。师入室之际,每大加钳锤,终密授心印。师既得法,不慕尊荣,退藏于密,行头陀行十余载。1930年至乐至报国寺,溥演宗乘。1935年行化成都,众归仰之,为捐银十余万,师即以建射洪古佛寺为十方丛林。1941年,师再至成都,于城北任家湾建“离欲念佛堂”。后日军西逼,成都频遭空袭,众人以师神异,多依其处避之。后师还古佛寺,再退居报国寺。40年非为法故不出山门,身居方丈,行不言之教。又以医度人,颇见神效,故受化者日众。师虽是禅门宗匠,临济宗二十一世传人,而其对广大弟子则普遍教以念佛,修学净土法门。1992年4月17日,师预知时至,安详坐化。其弟子昌臻法师遵循师之遗愿,专弘、专修净土宗,引导僧人、居士清心念佛,求生净土。律航大师(1887-1960)现代僧人。名宗净,别号西衲,俗姓黄,名胪初,安徽亳县人。毕业于陆军大学,历任军职。1937年,忽患眼疾不能视物,思宇宙人生不得其要。遂经朱庆澜将军介绍皈依三宝,即专修净土,公余念佛,日课万声。1941年,受在家菩萨戒,发愿茹素。1946年调驻北平(今北京)后,得缘亲近夏莲居开士,复遍参僧俗善知识,了生死之心日切,决意摆脱一切,出家为僧。1948年赴台,次年浴佛节礼慈航大师剃度。遂于1950年冬及1952年夏,在汐止静修院及大湖法云寺,闭百日念佛关二次。受具足戒于大仙寺,即遵佛制半月诵戒,并诵净土三经,每至力竭声嘶,反觉法喜充满。平日不拘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即外出旅行,于车声隆隆中,亦大声念佛,虽众目所视而念佛自若。常用并耳念佛法,须将四字洪名,字字念清听明,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100声;再将左耳听力并在右耳,亦听100声;然后两耳平均100声。或摄心记数,初三声注左耳,次三声注右耳,再四声两耳合闻,共为十声。如是循环练习,甫一月大见功效。偶起妄念,随时觉知,日久成习,不必作意并耳而亦自并矣。以此度人,得其传者咸称绝妙。早晚课诵,寒暑不易,客中旅途,从不间断。每念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辄声泪俱下,精诚万分。着有《念佛入门白话解》及《百日念佛自知录》,普劝发愿念佛,求生西方。1960年春,将慈善寺交其徒广化师接替,退居静修,预备往生资粮。五月二十八日晨,趺坐大殿旁之寮房,随众诵朝课,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见大法会异常庄严,人数之多世所未睹,又见已故莲友多人,知往生期近,即谢绝外缘一心念佛,每日增至5万声。六月初五日起,令大众每晚轮流助念,初七日立遗嘱、付后事。十一日上午披袈裟,穿新鞋袜,预备往生。徒众闻息纷至,师大喜。未时,持衣物浴毕,至客堂,众请坐门边,南向较凉。师云:“面对西方,不忘生西。”遂至东壁向西坐,对众开示:“汝等幸得信佛,又得出家,更幸中之最幸者。今告汝等,修行法门甚多,而以念佛最为方便,最圆顿殊胜。汝等看我念佛20余年,现临命终,一心不乱,求生西方,此是最好的证明。”师复起立举两袖云:“看!我不是很好吗?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此时似有人联想到“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师闻连道:“对,对,对!就照这样修,我走了。”众起送回寮。忽有送建地藏殿之木料者来,师即起往观,命广化师随侍,且行且云:“此生何幸,老能出家,又得汝等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时为妻室儿女啼哭纠缠,安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焉能往生。”环视一周,约坐3分钟,即自回寮。随呼广化师至,见师异状问师:“时至耶?”师颔首,即鸣钟集众助念,师亦随众念佛。初紧而急,渐小而止,安详西逝,正酉时。年74,僧腊12夏。停灵3日而容光焕发如生。荼毗,获五色舍利数百,顶骨现莲华色,半露舍利,若绛璧之嵌珍珠。

了然大师(1889-1977)现代僧人。俗姓温,名谦和,江西宁都人。1912出家于江西广昌龙凤岩青雨寺。翌年,与德森法师同坛禀具于宁都大乘寺。戒期满即独居江西七星岩静修,参而有悟,着《佛祖心灯贯注》。后博研众经论,间或参方云游,深知净土法门有殊胜方便,即于1921年同德森法师朝礼普陀山,于法雨寺拜谒印光大师,聆听念佛法要,遂信心大增,发深信愿,修持净土法门,以弘扬净宗、临终必生西方净土为期。以精勤修持心得,融会禅禅净不二之理,写成《禅净双勖》一书。1930年,随印光大师至苏州报国寺,协助老人创建弘化社及流通佛经。1937年随大师至灵岩山寺专修净业,掩关于山之西关房,题其额为“不退”,足不出户者近30年。除专修念佛外,撰写弘扬净土法门论着,事理圆融,诸宗无碍,被誉为净宗近世著作之精华。师之著作有《净修导言》、《入香光室》、《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普请同伦念佛文》等。1977年7月,自觉往生时至,遂嘱陈仁训居士寻找清净衣服备换,并有数人为其助念,9日晨6时安详而逝。寂后异香阵阵,遗体笑容可掬。其时气温达37℃,经50小时后浴身,仍肉色不变,全身柔软。荼毗后有黄色舍利及舍利花极多。终年89岁,僧腊65夏。部分灵骨于是1980年4月18日在明学法师主持下入塔,经明畅法师说法后,葬于灵岩山。

定西大师(1895-1962)现代僧人。名澄志,法号如光,俗姓于,辽宁海城人。29岁,投礼宝一禅师披剃,其妻女亦同时出家。1924年,齐至普陀山法雨寺从达圆和尚受具足戒。后居于哈尔滨极乐寺,历任要职,1929年起任住持之职,凡17年。其间整肃清规,增建殿宇,创立佛教中学,组织慈善会,设立佛经流通处等,与倓虚大师等对东北佛教的开拓,贡献殊多。一生专倡念佛,严持过午不食之戒。1946年,于沈阳般若寺创念佛堂,率缁素弟子,共修净业。1949年,倓虚法师任香港华南学佛院院长,召师任教职。第一班学僧毕业,有愿随师结茅习静者,遂于芙蓉山创东林净舍,嗣扩建为东林念佛堂,领众清修。并建印光大师纪念堂、舍利塔,巍然一大道场,以持戒念佛为主。1961年四月,患风湿病,愈又复发,后转食道癌。1962年正月请慧僧法师继承念佛堂住持。五月初三日,为师结佛七,师逐日拈香礼佛,精神清爽。初七日召弟子嘱助念饬终等后事,迨佛七圆满,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初十起,众轮班助念。十三日晨与众执手话别,容色殊畅。正午,嘱起端坐,在念佛声中安详而逝。次日沐浴,四肢柔软,众为念佛四十九日,塔于芙蓉山麓。

妙真大师(1895-1967)现代僧人。俗姓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湖北枣阳县。师讳达悟,字妙真。15岁入熊益之中药店当学徒,不久即精于业。18岁觉人生之无常,遂离家至本省随县嵩山寺披剃,同年禀具于普陀山法雨寺。戒期毕,闻谛闲老法师于宁波观宗寺授天台教观,即往受学。与宝静、倓虚两师同寮居住,三人相互切磋,认真学教,终均成一代大师。其后,又从持松阿闍梨学密,集显密于一身,为后来大弘法化打下坚实的基础。1923年冬,慈舟法师于常熟兴福寺筹办法界学院,邀师任监学之职,次年开学。1928年,奉真达老和尚之命,卓锡灵岩山寺任监院之职。既奉请住山,则依印公老法师和真达老和尚之旨,誓将该寺办成真正的十方专修净土与兼律仪之清净道场。师任监院十余年来智慧果敢,善调大众,故使寺院面貌一新。印光大师对其甚为器重,即于1940年冬付灵岩住持之职于师。为纪念印光大师,弘扬净土宗风,1941年“印光大师永久纪念会”成立后,被推为副会长,并决定发行《弘化月刊》。1947年9月建印光大师塔院于灵岩山,并于院内设印光大师事迹陈列室,以作永恒的追思。1948年,将其原办于寺内之西有研究社,扩充成为灵岩山寺净宗佛学院。其他如农禅并举,开办后山农场;兴办慈善事业,创办义务小学;修复古迹,保护文物;编印佛典,弘扬正法等成绩卓着,因而在建国后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协筹备会副主任等多项职务。1967年1月14日于“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迫害而舍报。1985年建灵塔于印公塔院内。

道源大师(1900-1988)现代僧人。法名能信,又名欢庆,号中轮,俗姓王,河南商水人。师生即资禀颖慧,幼即入塾读书,9岁生母见背,20岁时相依为命的胞姐及婶母亦先后亡故,因感人生无常,宿慧萌发,遂投本镇之普静堂,礼隆品上人剃度出家。1923年,赴湖北汉阳归元寺,依觉清律师受具足戒,后留寺学一年。1927年,至常熟兴福寺就学于慈舟大师。1929年,入武昌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1930年起至洪山宝通寺闭关3年。后随慈舟法师赴苏州灵岩山,创建净土宗道场。历参太虚、印光、圆瑛等大德,曾在大陆及台湾各地佛学院宣讲佛学,且担任过10余次传戒阿闍黎,以弘法讲经驰名,力弘净土。1949年住台北十普寺,因于基隆宝明寺讲经之缘,得修果、仁光两法师之助,乃在1951年于基隆创建海会寺,定为净土宗专修道场,次年迁入,专弘净土。1975年,师创办能仁佛学院,并亲自授课。1988年,师示疾,并预知时至而嘱付后事,于四月十六日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舍报。世寿89岁,僧腊70,戒腊66夏。荼毗后获舍利千余颗。师之留世著作有广化法师记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佛堂讲话》5辑,收入所讲《弥陀经》、《圆通章》、《行愿品》及佛七开示等,惜所讲大量经论当时未曾记录。

通愿大师(1913-1991)现代比丘尼。俗姓翟,名尧臣,生于黑龙江双城县官宦家。其父翟文选,清末举人,官盐运使,后为奉天(今辽宁)省长。其母李淑华,从事教育,晚年出家。师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理学院经济系。1940年在北京依慈 舟法师披剃,同年受具足戒于广济寺。后依止通教寺开慧尼师, 至1956年随侍开慧尼师和其母移居五台山。“文革期间移居南山寺。师未出家即于北京净莲寺听慈舟法师讲《华严经》2年, 出家后禀受三藏,苦修精研,深入《华严》,广演妙法于五台山30余年,与其常随弟子以持诵《华严》为常课。以戒为师,严净毗尼,是师弘扬戒律的根本精神,故其一生以慈悲为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心行清苦,语默动静,皆演妙法;修持严谨,一举一动,不失律仪,一言一行,为人师表。师为正法久住,如法如律重振僧纲,晚年不惜身染重疾,南北拔涉,以满慈舟法师所提倡之二部僧戒要发扬光大之愿。1981年底至1982年初南下四川成都,同隆莲法师等与比丘传授自“文革”以来中国大陆的首次二部僧戒;其后又于1984年十月北上大同华严寺,同德宝、能济等尼师与比丘又一次圆满传授二部僧戒。为维护僧伽传统,从1982年开始,每逢结夏安居,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对尼众学僧作短期戒学培训与研习,浙、闽、广、川、辽等省学僧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比丘尼都来依止。师之一生,上效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下化众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师所开示,皆以持戒念佛、求生极乐为极唱,常说“一心念佛,此为出苦正因。若能生西,一切事办。否则,无始业因,果熟难逃,生死轮回,可惧可惧。我现一心专念,虽事多打闲岔,但内心只此一念”又说“好好念佛吧,我也如此。”1988年,移居乾县吉祥精舍,使精舍成为略具规模之弘戒道场。1991年春节过后,师示疾,自知世缘将尽, 遂嘱常随弟子,一切备办,万缘放下。3月6日古历正月二十日,于太原崇善寺自行沐浴更衣,头西脚东闭目正卧,环视常随众弟子,示意告别。诸弟子即围绕其侧为之助念,至午夜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而寂。3月14日装龛送往五台山广济茅篷化身窑荼毗,共拣获舍利7000余颗,为古今中外所稀。

煮云大师(1919-1986)现代僧人,1919年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江苏如皋。生性秉善,颖悟过人。20岁于如皋西场惠民寺依师公参明老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实泉,字煮云,号醒世。23岁受具足戒于南京栖霞寺,旋就读于南京栖霞律学院,继求学于镇江焦山佛学院、上海楞严专宗学院等佛教学府,次第完成博大深渊之佛学研究学业。因而奠定了后来讲经弘法及从事著作的基础,更于弘法利生及教务宣劳之(左纟右厘),潜心阅藏,掩关自修。学思并行,佛学大进,由其德学兼优,广为信众所崇敬。大师于1953年接任台湾凤山佛教莲社之后,大弘净土法门。自1971年起常奔波于台湾各地主持精进佛七,提倡念佛修行,遂名声大振,各地佛七多请师主七,至无片刻之闲。1983年于台中太平乡购置土地,开山创建台湾最具规模之净土宗道场,名护国清凉寺。大师于寺内每年举办6次精进佛七,并于1985年创办净土专宗佛学院,培养净土宗弘法人才。大师对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之贡献可谓至大且巨。1986年八月九日报终生西。大师之传世著作有《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煮云法师演讲集》、《佛教与基督教比较》、《病患指南》、《金山活佛》、《皇帝与和尚》、《佛门异记》(大陆版改名为《佛门故事大全》)、《东南亚佛教见闻记》、《弘法散记》、《精进佛七日记》、《大专青年精进佛七专辑》、《精进佛七感应录》等。

果一大师(1922-1994)现代僧人。号道心,俗名刘明益,湖北松滋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母易氏信佛教,故幼时即常随其母至寺礼佛。1945年,投湖北梁山观音禅林,于圣观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法名果一,号道心。同年秋,受具足戒于河北枝江县圣寿寺妙礼和尚座下。次年,移锡枝江弥陀寺,以念佛为宗。1947年,就读于宁波观宗寺,旋往庐山观宗寺、栖贤寺。1953年随虚云和尚至东林寺朝礼,受和尚“要守好这个祖庭”之嘱,铭记在心。同年秋,随和尚至江西云居山,受请为副寺。1954年冬,心怀重振东林祖庭之大愿,前往庐山,遇逆缘而未果,遂栖身于九峰马尾水茅蓬,坚持净修念佛,并发愿“身居九峰,面向东林,久则十年,定到东林还愿。”1961年,应政府宗教部门请,移单东林寺,师率众垦荒种地,赎回寺产,修复殿宇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赶出山门,只好再回马尾水茅蓬,暗中仍坚持独身素食,念佛不辍。1978年6月,师又被请回东林寺。此后,率众修复寺宇,重建慧远祖师塔、大雄宝殿、莲社,新建山门、五百罗汉堂,重凿莲池。与此同时,注意僧伽人才的培养。1981年冬,主持启坛,传授108单罗汉戒。1992年,发起成立“净土宗文化学会”,创办《净土》杂志,以弘扬净土法门。同时,师还广泛开展海内外佛教交流,先后接待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佛教四众弟子数万人次。1987年5月,应邀赴澳门讲经说法。1993年,主持创办江西佛学院,亲自任院长,亲率学僧念佛修持。果一法师一生坚持净土修持,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懈怠。对于净宗修持,有着正知正见。认为诸多修行法门中,“行疾至之道,惟净宗摄机独广。”结合自己修持实践,果一法师强调持名念佛,“宜摄心净意,始应高声,心无杂念,随之渐低,随气平声,乃至若有若无,念无所念,物我双忘。妄想来时,佛名再宣。”法师教导学人,修持念佛法门,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功夫熟时,佛来摩尼顶,放光放华,乃至接引西方亦不为奇。”师曾任九江市、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