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净士思想并非消极


生活中的佛教

净士思想并非消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号召,这不但是我国开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影响到我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说佛教文化,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佛教徒同不信教或信其他宗教的群众之间和睦相处,已为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很大努力;佛教常讲对机说法,佛、菩萨也常应众生之机,使众生得到感应,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佛教是与时俱进的宗教。因为党领导我们建设一个和谐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个大好事,不但佛教徒一致拥护,我想还会得到佛、菩萨的冥护。

佛教,首先因为它是宗教,所以在语言的提法上,有些方面看起来好像不信教的人很难接受,但其内在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与我国传统文化、甚至现代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佛教在伦理道德,佛教徒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佛教与环保,佛教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佛教与旅游经济发展等等方面,报刊上已有较多的论述,我就不再重复了。因为我是佛教净土宗的信徒,净土宗又是在佛教中信仰人数最多,而被人们认为理论最缺乏、只求个人解脱的宗派。实际上净土宗是汉传佛教的一部分,大乘佛教不可能只求个人的解脱。

从净土信仰看佛教对和谐社会的适应

信仰净土的人,在佛教内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看起来礼佛念佛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佛理、而有实际信仰的人,所占之比例倒不一定高。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可以多得很多,也可以少到临终时只念一声佛号。下文所举的是佛经对四众弟子要求的一部分,是净土宗学人都应该做的,但在一般信徒中,至今还不知道有这些教义的,亦不在少数,因此佛教四众弟子,亦须加强学习。

(一)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无上正觉的心。求正觉就要勤修六度,“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利益于他。”为求生西方的人,要对自己的身体、财产都不能吝惜,一切为着利益于他人着想。真信的佛教徒,就是以这种心去服务社会的。而且这里所说的服务,绝对没有功利性,它是一种无怨无悔,平等清净之行。同时佛教所说的自利,是在利人的前提下的自利,还不应有利己之心。因此这种服务是一种真正的服务。因为菩提心是根本,所以我们也可知道到西方不是去享清福,为的是阿弥陀世尊那边有更好的办学条件,故去极乐世界这所大学校继续学习,直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二)戒为基础

佛教最基本的戒条是三皈、五戒比丘戒,还有大乘菩萨戒。

受持三皈,则以佛、法、僧三宝为依靠对像,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好好地学习佛陀、奉行教法、亲近僧众。如此,则不会被附佛外道清海无上师,及邪教“*轮功”等等所惑,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定。

守五戒、行十善:严持五戒是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器。守持戒律的人待人真诚,与人为善,对人诚信,做事勤恳,关系融洽。如此则社会安定,事业发展。

菩萨戒有出家众受的“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众受的“六重二十八轻”戒等几种,因为菩萨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学佛而欲成佛的人,必须受持菩萨戒。又因为求菩萨戒的人,在有成佛的愿望的同时,也有普度众生的志向,故此种人有舍己为人、忘我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很值得发扬。

(三)知恩报恩

中佛协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经常讲“知恩报恩”。对于学佛者最切近的,莫如《观经》中所说的报父母、师长之恩:没有父母抚育,我们纵然生出来了,亦不会长大成人,所以父母的恩最重;其次、奉事师长,师长有教育之恩,没有师长,我们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所有做人的本领,全都没有。这一切都是师长教给我们的,所以师长对我们有大恩,应该报答。能知道报父母、师长之恩,其他亲戚、朋友等,还是原不熟悉的人,只要对我们有好处、有恩惠,我们都要报答。人人有报恩之心,社会上就安定,世界自然就太平。这是关系到世上治和乱的大事,很重要。

此外,佛经中还讲到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等:

佛经讲到报众生恩时说:“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从现实来看,我们在社会上生活,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故我们应报此恩。

说到报“国土恩”,我们是中国的佛教徒,也是中国的公民,理应报效祖国,做个爱祖国、爱人民、响应号召、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还有“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因为它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我们能信佛,靠有佛法僧三宝,故此恩不可不报。

(四)信佛念佛

信佛念佛是佛教信徒个人的私事,在这里我们也不谈念佛的宗教效用。就从现象上看,人们休息时闲得无事,往往说东道西讲些无聊的话,结果在无意中伤害了人,造出一些是非。佛教徒就不会讲无意义的、无益的话,无事时或一心念佛,或以佛心去关心人,去做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也可以说是信佛念佛的一个现世效应吧。

(五)敬老爱老

敬老爱老是佛教的传统,释迦世尊本身就曾作出过榜样;寺院为更好地照顾老年人,在比较大的寺院里都设有养老堂、养病坊。为激励老病,莲池大师有《老堂警策》和《病堂警策》之作。佛教信徒们一直保留着尊敬老人、爱护病人的传统。

(六)终极关怀

佛教徒懂得有生必有死,是最能正确对待生死的。净土宗的临终助念,更是一套最好的终极关怀方法,特别是净土宗的教义与修持,在正视死亡方面早已浑然一体,这是社会上其他“终极关怀”方法所望尘莫及的。

(七)六和生活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的生活准则。梵语“僧伽”,汉语之意为和合。和合又有理和与事和,理和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称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八)四摄法

菩萨要利益众生,必须处处为众生着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四摄法”有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四种,就是为此而设的。其中布施摄,菩萨用财法两施,使与对方情谊逐渐深厚,来带动他人共同进步;爱语摄,是随顺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语言对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接近;利行摄,修菩萨道的人,身口意三方面都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来感化他人;同事摄,修菩萨道者,要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触,与其同事,做其朋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帮助人进步。所以四摄法对团结群众,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

释迦世尊在《善生经》中,还教导佛弟子,要搞好父母、夫妻、师弟、主人与雇工、亲友之间、修行人与施主等各方面的关系。

由于时间关系,临时想到这八个方面,有些是属于发心的,也有关于方法论的,这几方面都是学佛的人所应做的,用以说明佛教一直在创造和谐社会的环境,此种心态和行为,完全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佛教信徒来说,他们对教义的理解和执行是很自觉的,宗教中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因素,如在教内很好地弘扬,其作用亦不可少估。

有关佛教活动场所的一些思路

依据我国现行的宗教政策、法规和佛教教理、教规,我觉得佛教活动场所,在内部管理和活动等方面,可作一些必要的改正或调整,这样既符合于佛教本意,也更适合于和谐社会的创建。总的说佛教活动场所应以寺院为基本单位,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成立佛教居士林及佛教文化、教育、研究、社会服务等机构。但单位不宜庞杂,能并则并,这样既便于活动也利于管理。

(一)在基层的开放寺院,分布于城镇、乡村,有在平原上,有在山林中,以所在地域的不同,可作适当的分工。寺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佛法修持、教理研究、佛教弘扬、佛事活动、发展旅游等方面发挥特长,为佛教、为社会多作贡献。

(二)为提高教职人员和信徒的素质,为提高佛教在文明社会中的品位,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举办和设置:短期培训班、佛教安养院、佛教慈善功德会、佛教合唱团、梵乐团、临终助念团、佛教图书馆(室)、佛教展览馆(室)、佛学研究所(会)等机构。这些机构一般应附设在寺院内,条件成熟而又有闲置寺院的,亦可单独设立。其归属应视实际情况,可下属于寺院,也可直属地方佛协。此外,还应允许信徒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设立佛学研究、佛教书画、梵乐整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室,并给以指导和帮助。

(三)在信徒较集中的地区,有已修复多年的寺院,但长期聘请不到合格教职人员的,如让不僧不俗的人去管理,不如成立居士林,让正信居士集体组织活动。居士林的主要任务是以“爱国爱教”思想,教育在家佛子,在领导居士修学佛法的同时,还应以“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的思想教育居士,本着人间佛教的积极进取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的和谐,为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居士林可视条件与需要,内设学习研究室、共修活动室、慈善功德会、图书室、展览室、讲堂、梵乐团、书画室等,以开展文化内涵较丰富的活动。浙江宁波市佛教居士林,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作为借鉴。

(四)为带动信教群众,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地方佛教协会组织,亟须整顿和加强。有些县级甚至于地市级的地方佛教协会,虽已经成立多年,但一直是个空架子,长期无专人办公。因为,佛教协会是佛教界的群众组织,是联系信徒和政府的桥梁,它必须在当地政府宗教部门的领导下,在爱国爱教原则和在国法、教义的双重认可下,统筹安排好佛教工作,并全面负责开展和协调好工作。佛协领导人员应选拔德才兼备,而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法师和居士担任。佛教寺院、居士林等单位,都必须在佛协领导下进行工作。佛协的建制要进一步完善,佛协的领导职能要进一步强化。

(五)因为基层的开放寺院,条件不怎么完备,第二点所说的各项工作很难开展,除有条件的大寺和居士林可办一些之外,有些项目可由基层佛协直接办理。例如老年安养院,内可设念佛堂、医疗室、临终关怀指导室与助念团等;为配合佛教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办佛教宾馆、素菜馆、旅行社、佛教用品流通处等,既可开拓自养经费的来源,还可安排一些人员的就业。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