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佛缘和思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心中有了释迦牟尼这个记忆。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人、是神,也不知道什么是佛。只是听到释迦牟尼这个名号觉得非常熟悉。这是我最初对佛的印记。
几十年过去了,年过半百的我依然对佛法一无所知。对佛教的印象,除了认为是愚昧的宗教信仰,或是封建迷信,剩下的就只是神话传说了。
2018年初秋,机缘巧合,我参加了一次小小读书会,有幸读到济群导师的弘法小丛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佛法的错误认知。原来佛法讲的是智慧之学、做人之道。至此,续下我最初的佛缘。
读书会没多久就停了,但我渴望学佛的心,一刻也停不下来了。开始不断地在各个学佛网站上疯狂浏览学习。在这期间,有缘遇到了出家师父常昌法师,也结识到了学佛道友,了解到他们修学的方法主要是读诵经文。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首选《佛说十善业道经》诵持。
诵持佛经后,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我在诵持《佛说十善业道经》期间,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改变,得到许多神奇感应,也获得了学佛的种种利益。
我体会到学习佛法的好处后,就告知我的朋友,我学佛了。本来是想让他们也学佛,得到的反馈却是劝我不要学佛。因为他们家人有学佛的,要么是让全家不得安宁,东奔西跑,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要么就是神经兮兮的,像中了魔,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本身是一个做事谨慎,比较理性的人,这种状况让我感到学佛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我就专门去请教常昌法师,询问我诵持《佛说十善业道经》这个选择是否适合。得到法师的肯定后,我就一直诵持《佛说十善业道经》。但我对如何成为正信的佛弟子和如何修行才能够有所成就,处于迷茫状态。
这个时期有缘接触到更多的佛友和出家师父。了解到学佛首先面临选择善知识的问题。面对良莠难分的现实,我对如何成为正信的佛弟子进行了思考。我告诫自己,宁愿选择等待,也不要选择失误。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对济群导师和三级修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人生佛教心生向往。
去年,原来结识的师兄重开读书会,我们又恢复了联系,续上了相隔一年有余的佛缘。
转眼进入三级修学已经半年了,我的学佛之路也走过了两个年头。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踏上修佛之路。最近学习《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我才意识到,我只不过是在学佛路上比过去清醒一些,对世间的烦恼痛苦体会更深一些,但远远没有达到觉醒程度,也没有真正踏上修佛之路!导师对皈依的动机和发心做了开示:“若只为求人天福报、平安顺遂而皈依,虽也能得到诸佛护佑,但只能结下一些善缘,与修行、改造生命了不相干。事实上,这种信仰往往带有迷信、盲信的成分,不能算作正信佛子。”“正确发心有二,一是出离心,一是菩提心。”我问自己,我皈依的动机是什么?我发的是什么心?
我皈依的动机如导师所言,求的只是人天福报。而发心,更是稀里糊涂,不明确也不真切。
首先,我没有发过出离心。因为我一想到出离心,第一反应是:要我放弃我的家庭、我的亲人吗?这是我愚痴的表现,也是我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凡夫心的表现。
理性思考后,我才认识到,作为在家居士要发出离心,但不一定发出家心,要智慧地看待和处理财富、事业,以及家人、亲戚、朋友等人际关系,并正视贪图享乐等欲望给生活带来的过患,希求解脱,不再贪念财色名食睡,少欲知足,得大自在。
其次,我有成就菩提心的意乐,但没有真诚地做到慈悲待人。对不相识的人,还有意识地以慈悲心对待,但对身边的人,没有做到应有的慈悲。可以肯定,这种不平等、有分别的慈悲,绝不是菩提心。
我在修学过程中还思考:作为在家居士,如何学佛?这也是我信佛以来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家修行肯定离不开生活本身。同时也认为,如果在生活中修行,但不希求解脱,不希求成就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修行也失去了意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在生活中学佛,在学佛中生活,这才是佛法的意义所在。
学习佛法不是增长知识。我渴望自己能够在三级修学次第修行,在生活践行中证悟,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