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隽教授: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


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

◎龚隽

达摩大师到六祖慧能大师,这一时期在禅宗历史上叫做“早期禅”,也叫“初期禅”。早期禅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修禅的人或禅师要不要读经典?或者要不要读佛经?”

这个问题在达摩大师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师这个阶段都有一些变化,特别是达摩大师刚来中土的时候,对于修禅法的人要不要读经是很有争论的。现在不管在哪个庙里僧人都要念经,但在达摩大师来的时候,对于禅师要不要念经?怎样念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达摩大师来之前,中国就有佛教了,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在六朝时期佛教就非常发达,但是那个时候禅宗并未兴盛。禅宗是达摩大师来了以后才发展、弘扬起来的。当时中国的佛教是一个什么状况呢?那个时候还没有禅宗,大量印度佛教的经典被翻译成中文,我们现在念的很多经,很多都是在达摩大师来之前都已经翻译过了,很多出名的经都被翻译过了。那个时候不仅有很多翻译的大师,还有很多研究经典的出家人,这个叫做“经师”,或者叫“论师”。在六朝时期,有专门研究《华严经》的,有专门研究《法华经》的,有专门研究社论的,这些人都是出家人,都是专家,他们叫某经某论的“经师”或者“论师”,他们都非常精通于这些佛教的经典。所以当时的佛教界认为你要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根据经典,经典上怎么讲就按照经典上来修,这在达摩大师来之前已经在佛教界非常的流行了。当时佛教界最出名的就是经师、论师和那些翻译经典的大师,那个时候禅宗在佛教界还并不显得特殊。

“经法”就是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所讲的佛法,而禅宗所讲的“心法”本来与“经法”是一样的、没有矛盾的。因为就像过去很多人讲的,佛所讲出来的“口”和他的“心”都是一致的,但是这个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对于修禅、习禅的人来讲,他们认为经典上讲的东西是第二义的,不是最根本的。习禅的禅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心法”,你读懂了心法,找到自己的本性,再去读经典才读得懂。但是经师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我们一般的凡夫还没有证到活佛,还没有证到菩萨,还是按照佛菩萨的经典来做,不要一开始就找心法,所以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看法。

禅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禅宗在初期,达摩大师来的时候,也不是说完全不要读经。从达摩大师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师的门下,禅宗对经典有一个基本的态度,习禅的人要不要读佛经?要读!但是又和一般人天天研究佛经,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不太一样,佛经只是做参考而已,这是对于一些习禅的人而言,这就叫做“方便通经”。这个是神秀大师用的词,实际上过去用得很多。

什么叫“方便通经”呢?就是习禅、找到本性是我们最重要的功课,但是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看看经典是怎么讲的。所以说经典不是最重要的,这是第二义。

达摩大师用了一个词“二入四行”,其中有一个“入”就叫“理入”,后来神秀大师就概括为“方便通经”。就是通教,教就是宗教,宗就是宗门。达摩大师讲我们最重要的是找心法,但是也可以通过经典的方式来悟宗。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透过经典,经典是方便不是对证,但是你透过经典读经典又不能死在句子下,又不能说我读经典就是跟那些经师论师一样的,这个经这样说我就这样做,这样就变成了死句。怎么样通过经典又能够不被经典的文句上的意思所绑住?那只有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心法,这就是禅宗从达摩一直到慧能大师整个的初期禅。所以有的禅师说完全不要经典也不是!但是说禅师要靠经典也不是,它是借一个经典来学习佛。我们也不妨读一些经典来作为参考,但是不要一天到晚像经师论师一样死在句下,禅师和经师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六朝佛教时期,在六朝达摩大师来的时候,当时佛教界是有斗争的。早期的材料里面讲,达摩大师来到中国的时候很不顺,佛教界的人基本上不理解他,一直到慧可、僧璨、道信才开始慢慢在湖北黄梅那个地方稳定下来。

达摩大师来的时候,讲的多的就是直指心法,他认为经典只是参考而已,不是那么重要。但是达摩大师的这种想法,在当时的佛教界被认为是很革命的,其实哪里是革命,达摩大师是要回到佛陀的本意。因为当时在中国的佛教界里面最流行的都是经师论师,大家认为我都是专注于某个经某个论才是真正的佛教。达摩大师突然跑过来,他说经典没有那么重要,经典只是参考。在后来所发现的达摩大师的一些作品中有所论述,这些作品在学术界有争论的。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虽然很多学者认为这些作品可能不是达摩大师的,可能是后来的禅师所写的。比如“二入四行”所反映的达摩大师的思想并不完整,后来有日本学者把达摩大师留下的作品收集起来,这里面有些是达摩大师的作品,有一些可能不是。

比如说像达摩的《达摩血脉论》、《破相论》,还有他的《观心论》,这些都跟达摩的思想有一些关系,虽然学者有不同的争论,我们不去管它。在《达摩血脉论》里面达摩大师用的一个词很好,他叫做“闲文书”。我们现在读书要洗手,洗好手要闻香,要沐浴等等。达摩大师当时怎么讲的?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这是他在《血脉论》里面讲的。经典只是闲文,你有空的时候翻一下参考一下,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所谓的“藉教悟宗”。当然达摩大师这样讲,让当时很多的佛教界的那些僧众,很多经师、论师受不了,我们天天在这儿讲经念经,你竟然讲我们念的经是闲文书还得了。所以从当时的比较可靠的《续高僧传》关于《达摩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达摩大师当时来的时候,他在中国佛教界并不受欢迎。比如说像道玄律师特别批评禅宗的,一直到唐朝都对禅师有很多的批评,禅师不像律师一样资历那么严格,又不像经师一样那么有学问,可以读那么多经典。道宣律师,他是律师,道宣律师在写《高僧传》时对达摩大师的评价其实不高,他评价最高的是天台智顗大师,虽然他有为达摩大师写传,但是评价不高。所以《达摩传》里面也经常讲,达摩大师刚来中国的时候,经常被人批评得很厉害,被佛教界批评得很厉害。所以说当时达摩大师来中国传禅宗的时候,佛教界完全还不能理解他。那些经师论师认为,你带来的东西好像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就批评达摩大师。特别是那些天天念佛经的那种人,佛教本来是几百年这样传的,达摩大师你怎么这样讲。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学者,包括西方的那些学者,包括我们中国的那些学者,包括汤用彤先生,他是最著名的佛教史家,连他都说达摩大师的东西不太像佛教,他说像婆罗门教,他说达摩大师所传的教是婆罗门教,所以达摩大师一直是被误解的。

经师和禅师的冲突一直到唐朝还非常严重,所以我们看唐朝有一个很重要的佛教史家叫做宗密,他怎么写的呢?禅讲相逢,吴越之隔。什么意思呢?他说禅师和专门研究经典的和尚,只要碰在一起完全谈不到一起,一个是吴一个越。那些很懂得经典的那些和尚,就一天到晚地骂这些禅师,诋毁批评这些禅师,说你们这些人没有文化,不懂得经典。然后习禅的人也批评这些经师说你们不懂心法,习禅的人觉得讲经的人不是佛教了,专门研究佛经的人也认为禅宗是别法了。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禅宗的发展历史是非常顺利的,好像是没有思想分歧,其实这个分歧很严重的。这个分歧甚至比道家、儒教里面的分歧还严重。

《续高僧传》里面记载,二祖慧可大师在讲禅法的时候被人攻击得非常厉害。慧可讲经的时候,别的法师派人去偷听他讲经,然后回来骂慧可法师,说慧可法师的讲经是魔语,这是在《续高僧传》里面所记载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佛教内部,经师和禅师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最大的不同在于怎么看待佛教的经典。禅师对待经典的看法和一般的经师、论师对待经典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那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是不是说我们佛教的那些经论大师们只是读经典不要讲修行了,不是,不是这个意思,他们也要讲修行。只是他们这个修行不敢直下承当,他们认为要修行的话,必须通过经典上所讲的步骤一步一步来,不能从心法里面讲,而必须通过经典绕一个圈再回到心法,这是经师论师的说法。但问题是我们读经多了,我们研究经典多了以后,你怎么样回归到自心上面呢?禅师认为应该把直指心法放在第一位,而把经典的研读放在第二位,甚至认为经典上有些东西可能是讲错了。禅师认为佛陀所讲的法,所讲的这些经典,你要理解它,你也必须把它放在我们自己的参照当中去理解,自己的经验当中去理解。我们知道经师、论师解释经典,有时候会说什么是心什么是法,禅师不管这一套,禅师怎么理解经典呢?他们用了一个“天坛宗”所用过的观点叫做“观心释经”,他说你要懂得经典先看自己的心,你看懂了自己的心以后,你去解释经典才解释得了。所以很多禅师讲经、解经比较随意,经典这样讲,为什么禅师解释和我们理解得不一样,太随意了,但是这个是正常的,因为禅师认为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那都不是第一义,那不是真实的东西,所以说你必须先观照自己的本心,你了解了本心以后你的经典就可以随意了解。所以在我们很多经师和论师来看,这些禅师太随便,太自由了,经典哪可以随便按照你这样写那样写的啊,其实对禅师来讲是可以的。

所以达摩大师来中国,他其实是有意识的要破除当时中国佛教界对经典的执着,达摩大师来中国传禅法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这样。这个话不是我讲的,而是我们唐代的宗密大师讲的,宗密大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怎么讲的呢?他讲道,达摩大师在印度得到了法,然后他亲自来到中国,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达摩看到中国虽然佛教好像六朝四百八十寺,那么多出家人,好像看起来很风行,但是达摩说这些所谓的佛家人都没有得到正果,这些佛教都没有得到正法,对佛教理解的只是皮毛,了解的是佛教的表面。你能讲很多的经在达摩大师看来都是表象,都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所以他才特别强调,佛法的关键在于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他说佛法虽然有经典,但是我们不能执着于文字。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就有意识地针对当时佛教界的那种状况,说你一天到晚念经也没有用,都是执着于表面上,而佛法的核心心法你们根本就不懂。

达摩大师的《血脉论》、《破相论》里面对于当时的批判很多。他居然讲人家读经是“闲文书”,他甚至讲,你如果找不到本性,即使你可以把佛教的经典讲得很好,你讲的还是魔说,不是佛说的。所以达摩大师的这些言论在当时看来非常具有革命性,难怪他会被当时的很多人攻击,这个就是因为他对经典的看法和经师是不一样的。

但是达摩大师也很重视《楞伽经》的,当时他传法给慧可大师的时候,他同时也传播经典给大家参考,这部经就是《楞伽经》。他说这部经典可以参考,但是只是参考而已。

另外,从“二入四行”来看,达摩大师一方面鼓励修禅的人可以参考一下经典,同时他又警告大家,不要过于狭隘的去依靠经典。他认为我们读经典只要了解大意就可以了,不要咬文嚼字,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辩,这个就是禅的精神,也是以前我们中国玄学的精神。陶渊明曾说,我读书不求甚解。看起来他好像讲得很谦虚,我只学大意就好了,不要咬文嚼字,好像你很有学问懂很多字一样,禅师不讲这一套,所以叫做唯意相传。我们读经典,了解大意就好了,没有必要去钻每个字的意思,这些都不重要,我们了解经典的大意核心就好了。

到慧可的时候也是这样,《续高僧传》里面讲慧可大师讲经的重点是“陈其心要”,他只讲要点,不会罗罗嗦嗦,讲得很复杂,讲得让大家觉得他很有学问,慧可大师只是讲心要而已。慧可大师的这种直陈被当时的佛教界指责为“魔语”,被当时的佛教界批评得很厉害。到东山法门的时候就开始有一些变化了,但其基本精神一直是传承达摩大师的基本精神。当时的弘忍大师特别主张有两个词,一个叫做“心法”,一个叫做“经法”,心法就是我们自心的心法,经法就是经典上的意思。过去大的祖师他们大都不爱读书,历史记载上说五祖弘忍也不喜欢读书,经典上说他,为世少看书,他也很少看经看论,达摩大师提出的把经书看成闲文书。弘忍大师虽然不读经,但他可以“闻皆心譬”,你一给他讨论经典他就知道经典的重点要点在哪里。弘忍大师也留下一本著作,实际上这不能说是他的著作,是他的弟子根据弘忍开示而记录下来的,一本叫做《修行要论》,也有叫做《最上乘论》,这是在敦煌发现的。

在《最上乘论》里,弘忍大师把经师和禅师怎么样对待经典做了这么一个说法,他说如果那些一天到晚读经典的人,通过文书而得的知识,不能称之为知识。如果我们了解佛法,只是通过经典,《华法经》这样讲,你不是这样讲,那你错了。他说这些人囿于文字,执着于文字,这样的人就不能够了解佛法的真正的宗脉、真正的心法在哪里。他说这种人不能够得到解脱,你虽然懂得很多经典,但是你不能解脱。他说,还有一种禅师对待经典的方式,那是直接从心法上去了解。所以弘忍大师他说,我们怎么样才能读经典呢?要“守心第一”,守住你的本心,他认为你懂得本心就懂得了经典。所以他甚至这样讲,他说,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中也,就是你只要守住你自己的真性、本性的话,你就能了解所有的佛经最核心的地方。所以他说“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点”,什么意思?他说佛经讲来讲去它的重点无非也是要叫你守住本真。所以用禅解经很紧要,对佛教三藏十二部类的经典,他几句就解决掉了,他说经典讲得那么多、那么复杂,其实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复杂,讲得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性。这是弘忍法师讲的,你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本心守住,就能读懂这些经典。

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这样,他不识字,但是因为他能够守本真心,你问他什么他马上能把经典里最重要的意思解读给你听。禅宗不是说完全不要经典,而是禅宗对待经典的态度和经师对待经典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法宝记》,这是敦煌文献里面关于早期禅的一些历史记载,这个资料很珍贵,它里面是怎么来讲东山法门呢?东山法门是怎么看待经典呢?同样一本经典你和我了解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没有得到本心,你这个人没有修证到本心,你读了好像你也理解,但是你所读到的句子不是最上乘的句子,你只是读到了表面的意思。你只有了解了本心你再去读经典的话,你才能读里面最上乘的句子,所以后来禅宗讲的死句活句就是这样的,你能够了解本心去读禅宗的经典,那些经典里面的句子都变成活句子了,你可以用了,经典里讲的这个我可以把它用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用在我的心情当中,这个就是叫做活句。如果你读经典,经典这个意思是这样的,你又不是真正的结合到你的本心,结合到你的日常生活来了解经典的话,那么你仅仅只会讲经典,这个叫做死句,活句就是我们讲的最上乘的句。

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一个比丘问他《法华经》,他说我不识字,你念你不懂的地方给我听。他念给他,他就解释给他听,解释完了,慧能大师就说“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如果不了解本心的话,不能够直下本心的话,你读《法华经》也是被经典所转,如果你了悟本心以后,你再去读《法华经》了,你就能够转得动经典,就是说经典是第二义,你可以用你的意思去改变它。按照我们中国经典里面的话就是,“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不一样的。在宋代以前,儒家里面有一个叫陆九渊,他和朱熹不一样。朱熹很有学问,一天到晚注了很多经。陆九渊就说注那么多经干什么,六经皆是我的注脚,圣人讲的那些经典都是来解释我的本心,所有的那些都在我的本心里边,我为什么要注释六经啊,六经我只是参考参考而已。禅宗早就是这样讲的,弘忍大师在他的《最上乘论》里面讲,他说你如果能够自识本心,了解自己的本心,念念常转,你读佛经就是转佛经,不是跟着佛经跑,读什么经就陷入到某经典里面去,而是你读什么经都是经典为你所用,而不是你一天到晚地研究经典而不能够把经典转活。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一个是“死”,一个是“活”,我们说你能够识得本心,你懂经典就变成了活句了,就变成了最上乘句了,这个经典就来解释你的本心了,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当中,在你的修行当中去活用经典,而不是一天到晚死背经典,经典不是给你死背的。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很多人说经典是绝对不会错的,经典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其实我们忘记了,西方学者留下了很好的方法,最初的经典都是口耳相传的,先由口传,然后再由弟子记录下来。我们认为口传和书写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现在在这里给大家讲课,你们在现场的感觉与别人看我的讲课笔记,这二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以前早期佛教里面传了很多经,我们的很多祖师都不写东西,都是讲,后来弟子觉得师傅这个讲得很好就记下来。口传和书写文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当口传的时候,是有一个“在”字,那个讲的人和大家都“在”,这个我用文字很难表达,就是在场的意思,在场和不在场是不一样的。我同样讲这句话,你可以记下来我的话,但是我有手势和表情,我这个手势和表情你没有办法记录下来,我的这个手势和表情是有意思的,不是没有意义的。就比如我们后来很多学者研究禅宗的经典也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够那么死板。这次少林寺的“机锋辨禅”活动,里面有很多话头很多公案,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你的意识去理解它是什么,因为有一个最重要东西是什么呢?当时的公案参禅都是师徒之间的一种默契,师父在,徒弟在,都在现场的时候,那个语言所传递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个口传和书写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我的这个想法是现代学者的研究,但是我们古代禅师早就已经看到这一点了。

有一个法聪法师曾说,佛法的道理我用语言给你讲就已经变得很粗糙了,一定要用文字来讲,已经很粗糙了,已经没有办法把禅的意思,佛的意思讲得很清楚了。他说旷书在此,就更粗糙了,意思是说更何况你还要把它写出来,那就是粗中之粗了。那就是表示口传还有一些精华,我什么都不讲,你也听不懂,结果你把我讲的东西还要记下来就更糟糕了。这就是我刚刚讲的,口传的东西和书写下来的东西,口传更重要。佛经多少年以后都是被传的,但是在禅师看来那个不是很重要了,那就是粗中之粗了。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后来有一些禅师把经典都可以烧掉,甚至是烧佛经。他有他理解的一个东西,在口传的时候,你是流动的,你是在场的,你是活泼的。这里面很多原始的意义是你没有办法通过书写的方式把它流传下来。这个有很多学者研究,国外的学者诸如欧美的学者、日本的学者都研究过,从“马祖禅”开始之后,更少用字体,甚至用了一种新的跟弟子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的方式后世叫做语录,重视口语,不重视书写。经典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佛经没有办法把佛祖和菩萨当时“在”的那个语言口传的力量保存在那个经典里面,所以说对经典我们可以去参考,但是不要太迷信。这个就是禅师对经典的态度。

为什么它对经典叫方便通经呢?就是方便的东西,那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像我们今天辩论里面就有一个法师,没有绑腿就有人批评,按照律宗的讲法你这样是不对的,你没有按照律宗上的去做。那个法师就说,那个不重要,重点是我能够找到心法,了解真正的核心在哪里?所以到唐代你看那个《传灯录》,那些禅师经常消解那些历史,消解词律。不要一天到晚抓小节就看不到大的方面,禅师经常批评的就是一天到晚抓小节就抓不到大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对经典也是这样的,所以禅师批评经师和律师一天到晚在文字里面咬文嚼字,辩来辩去。要抓住心法,还辩来辩去干什么?所以才叫方便通经,要去汇通这个经典就是方便。

讲到经典,禅师还有一个讲法,就是我们怎么去读诗,过去禅师有很高明的地方,经典不是说你只懂得这些经典的文句就了解经典的意思了,不是这样的。就像我们现在研究佛经,在国外我们要做佛教学,按照国际学的惯例,我们在国外研究佛教的时候,其实里面要花很多年去学语言,去学习梵文,巴利文,藏文,这是最基本的,有的还要学习蒙文,学习这些不同的文字。佛经是从那些语言翻译过来的,你先要了解佛教的意思,你首先必须要了解那些文字,好像这些文字了解清楚才能了解佛经的意思。问题是这样吗?好像这个已经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了。在学术界里这个人懂得梵文就懂得欣赏了,你们不懂得梵文就不要研究,你们没有资格研究佛教。你不懂巴利文还谈什么佛教,很多人流行这个观念。问题是,是不是你了解文字后就能够了解经典呢?没有那么简单,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一个文字学家去看中医的处方,处方每个字都认识,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处方的意义在哪里。

佛陀讲经和我们不一样,虽然用白话,但是佛陀讲经他用了很多的比喻。我们看《法华经》里面讲过,佛是种种因缘譬喻,多以譬喻明义,经典里面很多都是譬喻,我们现在的讲法叫隐喻,好像是讲这个东西实际上不是指这个东西。所有的经典讲的都是隐喻譬喻,所以不要死在譬喻下面。你看《坛经》里面慧能大师就了解这一点,慧能大师人家问他《法华经》,他怎么讲的,《法华经》无多语,需见尽是譬喻因缘。慧能大师说,《法华经》不是很复杂的,没有讲很多话,全部是打比方而已。这一点我这里简单提一下,我以前专门做一个研究,我专门去研究天台智顗大师所解释的那个《法华经》里面普门品,因为普门品在佛教是最流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可以背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们都认为观世音菩萨是指这个。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天台智顗大师《天坛经》里面怎么讲的这个意思。你们读错了,你们读的经典都是表面的意思,智顗大师说真正里面都是比方了,不是真的那个样子。禅宗也是这样讲的,都是比喻了,所以说达摩大师也认为说,经中有了秘密之意,这是他的原话。他说,其实任何一个佛经都有密码在里面,秘密之意就是你懂得里面的文句是没有用的。那些语言学家懂梵文也没有用,拿一个经典给你,《法华经》里面我每一个字都懂,然后我懂《法华经》的意思,没有那么简单,你还没有解密,经典里面有秘密在里面,这个秘密怎么去解,这个就是要观心。

有一篇著作叫做《观心论》,据说是达摩大师所作,但是后来学者考证说是神秀大师所作,这个有争论,这本书里就是讲读经是怎么读的。你认得字就可以读经吗?没有那么简单。经典里面有秘密之意,要你去解。比如观世音论里面讲,我们修行要修很久,要千万年才能成果,实际上达摩大师讲并不是那个意思,你们看经典只是看字面,看错了。他说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指“三毒心”。比如说在经典里记载说佛陀曾经以三头六身才成佛道,后来就有解释说,三头是指三聚净戒,六身是指六波罗蜜。什么叫做燃灯?什么叫做烧香?我们知道表面上的燃灯就是点灯,烧香就是点一个香。达摩大师说经典这样讲其实是比喻而已。

比如讲三界,达摩大师在《悟性论》里面解释的三界就是贪嗔痴,都是从我们的心法去理解的。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贪嗔痴解决掉了就是超三界,超三界不是指外面的境界,就是把你的贪嗔痴解掉就是超三界了。他说三大阿僧祗劫就是讲“三毒心”。你有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一阿僧祗劫,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从心法上解释的。达摩大师说我们一般的解法就是不解如来三大秘密之说,我们都是只读表面的意思。他说佛所说经都是无量方便,要我们方便理解,不要把所讲的那个文字看得那么死板,因为一切众生智慧还没有那么高,直接讲你听不懂所以就打比方,但是我们不了解佛陀的意思,所以假有为欲无为。佛陀讲的经典都是比方而已,他是比方你是怎么样无为,如果你不去修内心,只外求的话,这样就不对了。什么叫做伽蓝?伽蓝是梵文,寺庙的意思,我们中文翻译成为亲近地,寺庙原来就是亲近的地方,是指永脱三毒。我们的修行读经不能够死在句下,所以达摩讲,佛不诵经,佛不持戒。我们对待经典如果不能够见性,就不明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并不都是很能讲经的人。若不见性,纵说得这十二部经,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最终还是不免轮回。佛教历史上的善心比丘,就是这样的,很厉害,所有的佛经都记得,但还是要轮回,更何况能够解释一部经两部经有什么了不起。这里面就可以看到禅师我们怎么对待经典,怎么读经,读经不是懂得文字就可以读得,经典里面很多秘密之意,如果你不了解观心,你读经典就容易理解错误。这个错误不是说你不懂文字,不是说你不懂得梵文,不是说你不懂得巴利文,不是说不懂得藏文,不是说你不懂得中文,而是因为你不懂得观照自己的本心。

你要读经典,知道文字上的意思那个是隐喻,隐喻有很多的譬喻的因缘。你要了解真的意思是什么,而不是掉在他的本喻里面。一般我们讲慧能大师就会讲到《坛经》,其实还有一本著作,这本著作是不是慧能大师的著作有争论,但是这里面很多思想一定是接近慧能大师的,这本著作在日本有很多人研究,中国的学者几乎都没有提到,这本书就是《金刚经解译》,这本书在《大藏经》里面找得到,是解释《金刚经》的。这里面就解释的很清楚,禅宗是怎么看待经典的呢?什么叫做经典呢?经者境也,他说经典就是我们入境的境,是成佛之道路,经典是让你去成佛的。应当内修般若波罗蜜经以示修行,如果你只能诵经,不能按照那个修持的话,就不叫真正的慈济。慧能大师经常讲十二部经在人心中本自具有,所有的佛经都在你的本性里,你本来就有,只是你不往内找,却到经典上找,所以就找不到。我们读经典读不懂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呢?不只是因为文字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心不明白。他说你读不懂经典不是因为你没有文化。那慧能大师也没有文化,什么经典佛经他都懂的。不是因为你没有文化,不懂梵文巴利文才不懂经典的,是因为你的心里面还不够开悟,所以读经典才读不懂。所以他讲,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了解经典呢?必须要先亲近自己的本心才能了解经典。

如果这样来看,经典就是第二义,也就是说,经典的话在禅师看来不仅可以说只是注解你的本心,而且禅师可以根据自己修行的过程,依据自己的本心随意解释经典。你说随意也不是随意,它是按照本性,在我们看来不太符合文字的意义。所以禅宗里面经常讲,如《坛经》里面讲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真正的佛法妙理不在文字里面,而在于真正的观心。当然到曹溪门下,就是慧能大师门下的弟子,他门下的五叶,我们说“一花开五叶”,各家对经典的用法都不太一样,这个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详细加以解说,但是有一个重点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禅宗的传统对于经典的态度,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完全不读经典,也不是像一般的经师论师那样去看待经典。

禅师对于经典有他非常独到、非常深入的地方,以后我们习禅,怎么样去看待那么多经典,我想我们从祖师大德,特别是从早期祖师对于经典的看法里面应该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心释经”,先观照自己的本心,通过观心的方式去了解经典真正的意思。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