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十不求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娇奢必起。娇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碍。无障则所学等。学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未证谓证。究魔无根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望求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则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白话译文:


一、念佛的人不应该求无病,求无病就生贪心,贪心一生就会破戒、会退道心。在身体有病时应做到心中无病,不以病为病。患病不能懊恼,应以病苦作为帮助自己修行的良药。


二、人处于世间,不要求没有磨难。无磨难则骄奢之心必起,骄奢之心起就会压倒一切求法之心。经历磨难会抵减人的骄奢心,要以磨难作为获得解脱的资本。


三、要经常审视自己的心,别去追求成功之路无障碍。如果没有障碍,修行之心就会懈怠,就会停滞不前,就很容易在未得道时而认为自己已经得道了,要会解决障碍,让障碍没有生存的根基,障碍也就不存在了,要将障碍视为解脱的磨练。


四、做事不求容易达成。太容易成功就不能磨练坚强的意志,意志不坚就会妄求,会随心而走岔路。想成就就要认真努力、脚踏实地,不能逃避困难寻求易成,应该把困难当作精进的动力。


五、与人交往不求利于自己,事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失道义,亏失了道义就会引起人我是非,遇到是非要学会依缘解决,要以“不争人我”作为修持的资粮。


六、做人不求适顺自己,若凡事顺心就会产生傲气,傲气生就会执着于自己的看法,就不能悟道,不能开佛慧。要以逆境作为达成菩提愿的增上缘。


七、施德不能求回报。若求回报就是有所图,有所图就会贪心起,有贪心就会处处宣扬自己显示自己,就会失功德。要低调做人,要把得失放下


八、见到利益不要贪求。贪求会生妄想,会为利益毁失自己的德行,世间的利益本来就是空,见利不要妄加追求,以不贪利为富贵。


九、被人误解不要执着于申明,执着于申明就会引起争执。争执会滋生怨恨,放下执着、争执,谦和做人,退让三分又何妨?以忍让、谦和作为修道的法门


十、修行的一切障碍要学会用智慧去解决,要经常审视自己、觉知自己的德与行,要身体力行、勤于努力,道行可直进。每个修行的人,如果以真诚心去修,就应该视自己是佛的勤务员,是众生的修行工具。要帮助众生去修行,这才是真修行,才能了生脱死。人呀,也就是为了了生脱死而修行的呀!千万不要执着,执着是不能了道的。

上一篇:杀劫由来
下一篇:寿筵良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