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次深度的自我探寻


在《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中,导师从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有情、随缘还是进取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通过学习,我感知到以前的认知是有多么无知、片面和肤浅。对照法义,我来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探寻。

一、出世还是入世

导师说:有情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在进入三级修学之前,我认为寺院就是方外之地、红尘不到,虽然庄严肃穆,让我心生恭敬、无限清凉,但对佛教徒的印象却多少有点避世离俗、不问世事的味道,总觉得他们出家是因为遇挫后的无奈躲避,要么仕途失意,要么情感受挫。

学完后,才知道真正的出家不是消极、被动的厌世,而是战胜自己凡夫习气,放下贪著、摆脱无明、证悟真理的壮举,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是“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的一种超然心态。才知道作为大乘佛子,不仅要有出离心,更重要的还要成就智慧和大慈大悲。

反观自己,也一直走在利他善行的路上,并常常因此沾沾自喜,甚至还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褒奖。学完后,才知道自己引以为豪的善举不过就是凡夫的世间慈善。才知道自己对慈悲的对象是有所选择的。对眼的会帮,不对眼的则视而不见;心情好时会捐,心情不好时则一毛不拔。而这,就是随缘利他,离所谓的“大”慈悲,不知道隔了几个太平洋。才知道看不得世间浊污、自以为是生性清高、不愿同流合污的自己,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患了“贪”病、“痴”病的无知无明的凡夫,想来真的很是惭愧。

  二、无情还是有情

学佛前,曾经看过描述弘一法师一生的影片《一轮明月》。法师为了追求信仰,抛妻离家,断然决然。我不解法师为何独独不顾妻子的感受,如此这般绝情!那时,我真的觉得他好自私、好无情。

学完本课后,我才知道,法师出家是因为悟到“众生轮回中,被无明所缚,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性。”唯有法情才可以摆脱痴、贪、我执的凡夫情,从染污、有限、粘著的情爱升华到平等、无限、清净的大爱,这才是基于无我基础上的对一切众生的真正大爱。

而后,当我看《佛陀传》时,看到佛陀一生不知疲倦讲经布道,就连涅槃前的一刻,还不忘自己的使命,为最后一位比丘受戒,进入弟子的禅定中为其传经开示。甚至为了避免涅槃后多国为抢夺舍利子而发生纷争,皆悉考虑周全。佛陀一生慈悲为怀,无我利他,鞠躬尽瘁,践行了他对众生的庄严承诺,这是无上无量无边的誓愿。当他真正涅槃时,我内心生起无比恭敬的心,泪流满面。

再看看自己,带着无始以来的凡夫习气,粘著六尘,执取乐受,嗔恨苦受,徒生诸多烦恼。孰不知这些情感,不过是建立在妄心的基础上,一切皆源于痴、贪、我执。现在,我和先生都步入了三级修学,成为菩提眷属,内心充满欢喜。虽然修行路漫漫兮,但我们彼此扶持,同愿同行!

三、随缘还是进取

学之前,我认为的随缘便是消极的代名词,是事无所成后阿Q式的自我安慰,有时也是随性而为的外延。总之,随缘在我眼中,是我为很多不如意的人、事和现象找的托词和借口,借此抚慰我脆弱的心,妆点我受伤的容颜。

而学后,才知道真正的随缘,是对因缘因果的如实观察,是遇到问题时的客观评估,是审时度势后的正确选择。才知道之前自认为的进取,不过是我执掩盖下的不甘,是贪念驱动后的追逐,是妄心基础上的无明。才知道只有随缘才能真正地进取;才知道要做到随缘,必须跳出自我的感觉,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因缘,看待世界;才知道只有缘起的智慧,才能找到真正的痛苦之因,真正解决痛苦。

今后,我要常做闻思修,常修戒定慧,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看清缘起,顺势而为,努力精进。做到顺境中及时把握,逆境中安然接受,不再随我、随便、随性。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如理思维

如理思维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如理思维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如理思维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如理思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