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次深度的自我探寻
在《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中,导师从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有情、随缘还是进取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通过学习,我感知到以前的认知是有多么无知、片面和肤浅。对照法义,我来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探寻。
一、出世还是入世
导师说:有情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在进入三级修学之前,我认为寺院就是方外之地、红尘不到,虽然庄严肃穆,让我心生恭敬、无限清凉,但对佛教徒的印象却多少有点避世离俗、不问世事的味道,总觉得他们出家是因为遇挫后的无奈躲避,要么仕途失意,要么情感受挫。
学完后,才知道真正的出家不是消极、被动的厌世,而是战胜自己凡夫习气,放下贪著、摆脱无明、证悟真理的壮举,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是“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的一种超然心态。才知道作为大乘佛子,不仅要有出离心,更重要的还要成就智慧和大慈大悲。
反观自己,也一直走在利他善行的路上,并常常因此沾沾自喜,甚至还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褒奖。学完后,才知道自己引以为豪的善举不过就是凡夫的世间慈善。才知道自己对慈悲的对象是有所选择的。对眼的会帮,不对眼的则视而不见;心情好时会捐,心情不好时则一毛不拔。而这,就是随缘利他,离所谓的“大”慈悲,不知道隔了几个太平洋。才知道看不得世间浊污、自以为是生性清高、不愿同流合污的自己,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患了“贪”病、“痴”病的无知无明的凡夫,想来真的很是惭愧。
二、无情还是有情
学佛前,曾经看过描述弘一法师一生的影片《一轮明月》。法师为了追求信仰,抛妻离家,断然决然。我不解法师为何独独不顾妻子的感受,如此这般绝情!那时,我真的觉得他好自私、好无情。
学完本课后,我才知道,法师出家是因为悟到“众生在轮回中,被无明所缚,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性。”唯有法情才可以摆脱痴、贪、我执的凡夫情,从染污、有限、粘著的情爱升华到平等、无限、清净的大爱,这才是基于无我基础上的对一切众生的真正大爱。
而后,当我看《佛陀传》时,看到佛陀一生不知疲倦讲经布道,就连涅槃前的一刻,还不忘自己的使命,为最后一位比丘受戒,进入弟子的禅定中为其传经开示。甚至为了避免涅槃后多国为抢夺舍利子而发生纷争,皆悉考虑周全。佛陀一生慈悲为怀,无我利他,鞠躬尽瘁,践行了他对众生的庄严承诺,这是无上无量无边的誓愿。当他真正涅槃时,我内心生起无比恭敬的心,泪流满面。
再看看自己,带着无始以来的凡夫习气,粘著六尘,执取乐受,嗔恨苦受,徒生诸多烦恼。孰不知这些情感,不过是建立在妄心的基础上,一切皆源于痴、贪、我执。现在,我和先生都步入了三级修学,成为菩提眷属,内心充满欢喜。虽然修行路漫漫兮,但我们彼此扶持,同愿同行!
三、随缘还是进取
学之前,我认为的随缘便是消极的代名词,是事无所成后阿Q式的自我安慰,有时也是随性而为的外延。总之,随缘在我眼中,是我为很多不如意的人、事和现象找的托词和借口,借此抚慰我脆弱的心,妆点我受伤的容颜。
而学后,才知道真正的随缘,是对因缘因果的如实观察,是遇到问题时的客观评估,是审时度势后的正确选择。才知道之前自认为的进取,不过是我执掩盖下的不甘,是贪念驱动后的追逐,是妄心基础上的无明。才知道只有随缘才能真正地进取;才知道要做到随缘,必须跳出自我的感觉,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因缘,看待世界;才知道只有缘起的智慧,才能找到真正的痛苦之因,真正解决痛苦。
今后,我要常做闻思修,常修戒定慧,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看清缘起,顺势而为,努力精进。做到顺境中及时把握,逆境中安然接受,不再随我、随便、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