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观己褪浮华
本周学习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本课以两位智者对话的形式,打开了如何智慧看世界的大门,让我在看待人工智能上拓宽了视野,在思维生命价值上有了广度,在认识人心人性上有了深度。
学本课之前,我似乎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觉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和帮助。但是另一方面,确实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危害。而这个危害,可能只限于对人类的身心造成影响,从没有想到哪一天会因为人工智能而毁灭了人类,认为那只是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画面。我这样的思维模式不知是出于对人类善的一面的坚信,还是源于自身的无知和浅陋。
当我看到第一章节“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这个小标题时,我作了这样一个思考:时代在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不断渗入我们的生活,借助这些高科技,我们就真的认识自己了吗?我们就真的感觉到越来越幸福了吗?我们一味发展的科技真的就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当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时,人们还是出现了迷惑,担心有朝一日人工智能会取代、祸害甚至毁灭人类呢?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担忧呢?
学完本课之后,我找到了答案。人工智能是一面双刃剑,导师说它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关键在于是谁在使用、用来做什么。而只有认识和优化自身,才能以健康的人格和超然的心态去面对越来越多的世界问题。导师还说:你现在所认定的自我并非真正的自己,并非自我本质性的存在,而是一切条件关系的假相。心的本质才是世界的本质,哪怕世界有无限的外延,其在本质上也都是心的显现。而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寻求解脱之乐,只有开发心的无限潜能,开发生命内在的、本自具足的觉性,而不是把拥有物质当作幸福之本。而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学习、无法超越的。
导师曾在《佛教的世界观》里说过:你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模式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人工智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向外求索的产物,人类如何利用好它,更好造福于人类,关键就在于要立足于对心的认识,转而向内求,认识心性,才能与之和谐共处。
但是,对心的认识谈何容易,真正落于行动着实很难。即便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物质为上”的今天,也是格外艰难。导师说,未来考量一个人健康活着的重要标准,就是有没有休息的能力。而身和心本身都有自我疗愈的功能,没有休息的能力,就不会有健康的身心。
纵观周围的人,似乎都和电子产品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如果哪一天没带上它们,都会觉得缺少了什么,似乎只有紧拽着它们,依赖着它们,心里才能踏实,生活才会多姿多彩。于是乎,孩子们沉迷于打游戏,大人们沉迷于刷抖音,并乐此不疲。窗外的月亮、远处的青山、斗室的书香都成了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孩子们埋怨大人无心陪伴,大人们责怪孩子不学无术,家庭成了大人孩子彼此较劲和呵斥的战场。今天听闻这个孩子跳楼了,明天得知那个大人抑郁了,诸如此类的报道层出不穷。至于年纪轻轻就肩颈酸腰腿疼,那更是司空见惯了。
再审视一下自己,自认为还算是爱学习、爱看书、有点追求的人,可每每看书的时候,还时常会被手机的叮咚声所吸引。这看似不经意的习惯,却反映了自己的心有多浮躁,有多不安,有多不会真正休息啊!
导师说: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这些事对我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如果我们没有一颗清净的心,时时被凡夫心所牵制着、被烦恼左右着,那就不可能有智慧的观照力。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现实价值,不关注终极价值,终究也是无法安心的。
未来不可知,而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从观念上正视,从身语意三业开始改变,勤修戒定慧,最终破除二元对立,从根本上改变人心和人性,才能做到“智慧不起烦恼”,才能找到心的本来,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