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什么意思?慈悲和善良的区别
慈悲是什么意思?慈悲和善良的区别
慈悲,是慈与悲的合称,是一种高级善、德行的表现。「慈」是给予快乐,愿给一切众生安乐;「悲」是拔除痛苦,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合起来就是,帮助解救他人的苦难,多为他人设想,常替他人处理问题,给他人带来利益与幸福。慈悲是大乘菩萨的普遍精神,也是圆成佛道的必备条件。但是慈悲必须以理智为前提,否则便是缺乏原则的乡愿之仁,真正的慈悲,会包容他人,不会因循偏私。
慈悲和善良的区别在于「慈悲是选择,善良是本能」。慈悲也是属于善良心理的一部分。善良心理的范围很广,比如说不贪、不嗔、布施都是善良,慈悲是作为善良的一种表现,善的一种行为。但是慈悲更具有高度,它是智者、圣人、菩萨的一种生命的情怀。慈悲是没有条件的奉献,不计回馈的付出、怨亲平等的照顾。也就是说,善良是所有共同人都具有的话,慈悲是只有智者、圣人、菩萨才具有的一种特殊品质,但是它来自于每个人都有的善良,通过理智的规范,通过坚定的修炼,最后达到的一种格局、一种高度。
慈悲不仅是利他的善行,更是一种使人格得到提升的自利行为。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慈悲时,内心是调柔而开放的。这种调柔能使我们感到安宁与祥和,而这种开放则能使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慈悲就会成为主动自觉的行为。因为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就在收获,这种收获不在于他人的回报,而是自身心理的改善。
对别人慈悲,从眼前来看好象吃亏了,但如果把范围放大来看,就会发现非但不吃亏,而且最终对自己或他人都是有益的。例如过独木桥时,如果两个人在桥上互不相让,最后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就像俗话所说:「两虎相斗,非死即伤」,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一个人能占便宜。如果我们能够对别人慈悲,让一条路给别人先走,自己一时之间好象吃亏了,但是至少彼此的性命还在,毫发未伤。
但是,慈悲如果运用得不当,也会沦为罪恶。例如,父母纵容子女,造成社会问题;姑息恶作,导致社会失序;滥施金钱,助长贪婪心态;滥行放生,反而伤生害命。慈悲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公理正义遭受无情的打压排挤、当正人君子受到无端的毁谤抨击时,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勇敢的、积极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是透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是无我无私。
如果我们能常常生起慈悲心,对所有人都会有帮助的。如果我们能用慈悲的心,对人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事万物;用慈悲的爱语,随喜赞叹;用慈悲的双手,常行佛事,使自心与慈悲合为一体,不但己身的慈悲力增长,更进一步使整个宇宙都充满慈悲。人间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满温暖的希望;慈悲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慈悲是一张无价的「通行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时时拥有欢喜,处处得以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