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成就菩提人生
《人心、人性与人生》这篇文章,通过对如何认识自我、了解世界真相、解脱轮回、找到生命的意义、成圣成贤五个方面的论述,为我们解析了作为一个人,认识心性、明心见性的重要意义。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因为无明。无明就像身处黑夜,什么都看不清,只会向外抓取。因为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执著于各种“我”和“我所”难以自拔。只有依止佛法正见,开启内心本自具足的智慧,才能明心见性,真正看清“我是谁”。
我们身处这个世界,但从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以为,我们正在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但新的发现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浩瀚的宇宙,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凭借人类的认识能力都难以抵达。佛陀在2500年前,就通过对心性的开启,用佛法智慧解读了世界的所有真相。佛陀告诉我们,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识心性了知世界。
生死是人生之必然,一切有情都在经历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不断轮回。不明生死,人生必将会面对痛苦、挣扎和绝望的一天。佛法认为:肉体生灭的同时,还有阿赖耶识在不常不断、相似相续。我们每天的身语意所播下的种子,决定了我们今后的去向。修习佛法可以让我们摆脱“被选择”的命运,不断积累资粮,由迷转悟,最终摆脱轮回。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只有人类才会探索生命的意义,并视这种探索高于一切。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恰恰是为了让我们不再迷惑,从而看清真相,从根本上摆脱痛苦。佛教所说的解脱,正是要让我们解脱无明惑业,成就生命的无上智慧,解除轮回之苦。
佛学被誉为“心性之学”,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认清哪些是负面心理,哪些是正向心理。通过让我们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从而远离“贪嗔痴”三毒,获得内心的宁静超然,从而可以智慧地看待一切问题。更可以让我们以佛陀为榜样,依止正见,在不断精进中,完成生命品质的升华。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时时收获法喜。导师说:情绪生起时凡夫有两种反应——逃避和放大。反观自己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两种反应兼而有之: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常不是去深入分析,如理思维,善巧解决,而是选择逃避,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导致问题越积越大,矛盾难以化解;当自己处理问题不当被别人指出时,第一时间总是感觉自己已经很尽力,别人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也会产生嗔恨之意。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永远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而看不清问题的真相,不仅不利于日常事情的处理,更因为总在给自己找理由而难以提升认识和增长智慧。
文章中讲到佛陀通过反观内心成就“正遍知”,进而了知宇宙真相,让我内心顿生憧憬之情。我年少时就一直对生命和宇宙充满好奇,从事医学事业也有探索生命真相的初衷,大学期间和工作以后,也一直会在闲暇时去思考这些问题。我长期练习禅坐,阅读各种宗教书籍,也是由于内心一直存在对那几个“人生重大问题”的探究欲望。但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时常会充斥本不清净的内心,因此,所谓的重大问题也就慢慢被束之高阁,变得“不重大”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只要我们依止佛法正见,每个人都有可能开启本自具足的智慧,了知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在学习本篇之前,我的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即:佛法认为“诸行无我、诸法无常”,但又承认“轮回”,那么究竟什么是轮回的主体呢?如果说轮回有主体,那就否定了无常和无我之说。为此,我也关注了一些论坛,当然,各种论坛众说纷纭,甚至也有认为“佛法存在逻辑矛盾”的说辞。
通过学习本篇内容,我心中豁然开朗: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它否定生命由“灵魂和肉体组成”这种常见,也不主张“人死如灯灭”的断见,认为生命是不常不断、相似相续的。之所以能维系轮回,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存在。而“阿赖耶识”与灵魂的区别则是,灵魂恒常不变,而“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因此,生命既是无常、无我的,但同时又在“阿赖耶识”的驱使下不断轮回。只要我们依止佛法正见,便可以让“阿赖耶识”中善的种子不断增长,生命品质就能得到不断提升,进而成就觉性,获得无上智慧。
我们来到世间,首先要获得生活的幸福,进而也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成就有意义的人生。这就需要我们在佛法智慧的引领下,不断策励、不断精进,勤修戒定慧,断除迷惑和烦恼,开启生命本自具足的智慧,成就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