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的基础方法


禅坐的基础方法

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松身体

1、头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感觉。如果脸部的表情僵硬或者拉长脸乃至于故意假装笑脸的样子,都是紧张而非放松,为什么会紧张呢?例如:恐惧、忧虑、动脑,或用脑过度、兴奋、得意。若能心平气和,就不会紧张。

③头不紧张,特别是前额。脑门要放轻松,不用头脑想或注意,而是以轻轻松松的态度数呼吸。

2、身上肌肉、关节、神经、骨骼,要全部放松,除了臂部有重量的感觉以外,没有其他地方觉得有重量,任何地方都是非常地轻松。

3、腰挺直以后,小腹放松,腰也没有紧张或有重量的感觉。

二、用方法的目的

用功打坐是能将心中的妄想杂念沉淀下来,一心一意地用方法。什么是方法呢?就是能使我们身心放松、安定,妄念渐渐减少。什么是妄念?就是胡思乱想或是杂念。例如:不要想的事情偏偏在想;不希望出现的念头又不听使唤地出现;念头混乱不统一,这就是妄想。要达到没有妄想杂念确实不易,因此必须使用方法,第一、注意鼻孔呼吸的出入;第二、从一到十,数呼吸出入。如此用方法,心才有所寄托,杂念才会越来越少。

三、数息的方法

1、注意呼吸:仅注意呼吸从鼻端出入的感觉而不数数目。这种注意呼吸的出入,尚会打妄想,因此须数呼吸的出入。

2、数呼吸的出入:

①先感觉呼吸是从鼻孔出入。

②气从鼻孔出来时,就数一个数字,吸气时不管。

③当数目出来时,心念就贴在数目上,一直跟随到第二口气出去时,再数第二个数目;如此一口气一口气地数,数到十再从一数起

④数呼吸时不要经常去注意呼吸,仅仅是在呼吸时,知道鼻孔有气息的出入,然后就不注意鼻孔,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数目上,将心念贴在数目上。

⑤数数目时,可以有声音的想像,不可有数目“字”的形象。

⑥不用头脑很紧张地数数目,而是用“有心无心”的心去数。

四、数息易犯的毛病

1、不易数好。

2、有些人数不到几个数字,数目就数乱了,甚至数忘了。

3、有些人数超过十还不知道已经数过头了。

——凡是数似以上情况者,须从“一”再数起。

4、数呼吸时,产生胸闷、头痛,其主要原因是:

①用头脑想。

②呼吸忽长忽短。

③控制呼吸的速度(快、慢)以防杂念出现。

④闭气。

⑤腹部肌肉紧张。

五、数息的益处

1、数息安心。

2、数息去妄念。

3、数息能逐渐将杂念、妄想、散心很快去平静、安定、稳定下来。

4、数息能使心一片清净、明朗。

六、对初学者的忠告

1、不可好高鹜远、起贪心,不可希望一下子就没有妄想、杂念。

2、必须付出耐心练习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将混乱的心安定下来。

七、数数念佛

1、念佛时不注意呼吸及其他任何事物,只注意自己在念佛。

2、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目:南无弥陀佛一,南无阿弥陀佛二,南无阿弥陀佛三……南无阿弥陀佛十,再从南无阿弥陀佛一念起、数起。

3、数数念佛时,会依然伴随着妄念,没有关系,需知有妄想是正常,不跟妄想跑就好。

4、心不要急躁,一发觉有妄念,赶快将注意力放在念佛的数目上。

5、头脑里不要出现数目“字”的形象,但可以有默念佛号及数数目的声音。

八、何以要数数念佛

1、佛号单纯易念,不似数息复杂。

2、数息时,若控制呼吸,则会产生胸闷、头痛的现象,数数念佛不注意呼吸,所以没有这种问题。

3、一般人的心较混乱,可以一方面念佛,另一方面胡思乱想,易于养成散乱心念佛,若数数念佛则较易发现妄念,但是如果和数息比较,则数息又数数念佛,更易于察觉到妄想杂念的浮动。

所以不会数息,又感觉到数息数得很痛苦的人,可以改用数数念佛的方式;否则,还是以数息方法较好。

如何处理打坐引起的身心反应

打坐时,身体上一定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能不注意它是最好的办法。背痛或许是感冒引起,腿痛、腿麻、腿酸,乃练习不足之故。腰酸、颚痛等,都是正常的现象,最好不要管它,如果没有办法不管时,可以轻轻地动一下,但不可有太大的动作,更不能时常移动身体,否则是越动越痛,造成心里不安。因此,要随时练习着注意方法,而不管身体上的感觉。方法就是上面所提的:放松身体、放松头部、数呼吸或数数念佛。这些方法用上力,就没有身体不舒服的感觉来扰乱你打坐了。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他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他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子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他的念头。自己的头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带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想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他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

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在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说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的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像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鎯头西一鎚,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慧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的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清楚楚的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基础

基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基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基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