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譬喻故事
佛教善于讲故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作为生命体验者,都有各自的精彩,当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种种譬喻,是否能由事入理,了解故事的真谛呢?
野狐惜命根,奋然逃脱
良马见鞭影,立刻奔驰
兹录《西归直指》两段如下:
注1:
野狐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注2:
马喻:马有四种。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驽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于肤,痛极而始走。
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于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吾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脱。此见鞭影而驰者也。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 又其次见邻人死,而后觉悟。若待自己年 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后 走者。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 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注1:
《贤愚经》载: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己,以百斛麻油燃灯供佛。有一贫母见而信乐,乞得两钱买麻油燃灯供佛,并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阿阇世王所燃诸灯,或灭或尽,而贫母之灯,通夕不灭,油亦不尽。目犍连以神力扇之而更明。佛告目犍连: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能毁灭。并授记此贫母却后三十劫当成须弥灯光佛。
注2:
戒律规定比丘不得破坏活的草木。《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6载:有比丘被强盗所捉,强盗以生茅草缚之而去。比丘宁愿饿死亦不破戒坏生草解缚。后国王见而解之。《大涅盘经》卷26云: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私欲深沉者,虽借蛛丝,难离苦海
信心清净时,不凭神足,亦履恒河
注1:
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说一佛经故事:佛陀见一恶人在地狱中受苦,此人前世是个强盗,作恶多端,唯有一次,起了一念善心,没有踩死一只蜘蛛。佛陀便放下一缕蛛丝去救他,此人抓住蛛丝往上爬,在半途时回头一看,发现身后有许多人在跟随他一块往上爬,但此人私心太重,只想自己脱离苦海,不愿别人与他一块攀爬,这时候,蛛丝断了,此人又掉落地狱。
注2:
《法句经》卷3载一佛教故事:一青年欲投奔佛陀听法,中途被恒河所阻,绕道则恐法会已散,情急之下,问一渔翁:此河水深不深?能否趟过去?渔翁答曰:浅浅的顶多不过膝盖。青年求道心切,对此话深信不疑,便径直履不没水地趟过去。实则恒河水深过三丈。
观此身不净,少壮易衰,决心向道勿贪色
念诸法无常,光阴苦短,致力修行莫积财
注1:
《法句譬喻经》载:王舍城有一妓女名叫莲花,容貌出众,不少有钱人趋之若鹜,但莲花却对自己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想到世间种种烦恼,决心出家修道,于是,她去灵鹫山拜谒佛。在上山的路中,途经一小桥,她站在桥上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非常艳丽,想到出家生活的艰苦,不禁有点犹豫,便回头又朝山下走去。
佛为救度她,便化成一位美貌绝伦的美妇人,与莲花相遇后结伴而行。途中休息时,美妇人躺在莲花身边呼呼入睡,不久竟然死了,尸体很快开始腐烂,发脱齿落,不堪一睹。莲花惊呆了,她想:这样美貌的女子,一旦死了就变成如此模样,这太可怕了!还得找佛陀给我指一条出路才是。于是,她又转身上山,终于皈依佛教修行,成就了阿罗汉果。
注2:
《法句譬喻经》载:一个隐居深山修道数十年的修行人,意外发现了一群强盗遗弃的大量财宝,不禁心动,于是将财宝隐藏好,然后打算下山去安享晚年。佛为救度这个修行人,便化成一个比丘尼,她身披法衣,却佩戴许多珠宝首饰,脸上涂脂抹粉,样子十分滑稽。
两人相遇,修行人不禁大笑:出家人如此打扮,成何体统!比丘尼反唇相讥:你既然深山修行,为什么却要收藏意外之财?修行人听了哑口无言,良久乃如梦方醒。他想:人在世间,身边的诱惑太多了!只有时刻提防才不致迷失方向。于是,他又返回山上,专心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3:
《宝鬘集》云:对自己这个如幻的肉体,无论如何培护侍奉,到头来仍是无常毁灭,实在没甚利益。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