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为了什么
本周我们学习了《走近佛陀,认识佛法》第1部分,了解了皈依的重要性,了解了佛陀出家的因缘,了解了凡夫与佛的异同之处,更是重新审视了自己学佛的意义何在。
我最早是在工作中接触到佛法,当时我特别崇拜一位投资界大佬,他很擅长引用佛经来阐述自己的投资理念。佛经高深莫测,他的研究报告也是难以揣摩,加上他投资业绩非常好,我和很多同事都觉得,哎呀,佛法很厉害,要是能够把佛法的智慧拿来做投资,岂不是很牛逼。
当年我对佛法的理解,就如同导师在视频里说的“佛法只是一种点缀”,用来点缀我的投资业绩,用来点缀我的职场逼格,甚至在那段时间里,写篇稿子不引用点佛经,都显得水平不够。如今再看,这个心念真的很可笑,自己中了贪心和愚痴的毒,还毫不自知。
再然后,我离开职场,因缘际会进入三级修学,那时候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内在的冲突。我开始意识到物质财富再多,头衔名望再大,都无法化解烦恼和痛苦,是我自己的内心出了问题,才创造出各种麻烦。
随着学习持续深入,对于学佛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次进入“佛传篇”的学习,阅读着佛陀伟大的一生,深深敬佩。我决定重新审视“学佛对我意义何在”这个问题。
佛陀的一生,我将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出家前的自我觉察期,二是求道和降魔的修炼期,三是成道后45年传道说法期。每一个阶段中佛陀的经历,都有很深内涵。因为这周学习的是悉达多太子求道前的故事,我就这个阶段的阅读说说感受:
第一,出家之前的阶段,我看到了一个对自己内在保持无限觉察的悉达多太子,看到了一个对他人无限感恩包容的悉达多太子,哪怕是面对那个屡屡害他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哪怕是面对暗杀他的刺客们,他都能做到给予无限的宽恕,这是何等的慈悲啊。
在《佛陀传》电视剧里,有个片段印象很深刻,一位敌方的刺客刺杀悉达多太子未果被抓,按理应该审判处死,但悉达多太子却能够感知到刺客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不仅仅宽恕了他,还成全了刺客的姻缘。当时我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极为震撼。他得有多敏锐的内在觉知力,才能瞬间捕捉到对方的内心情绪波动,加以宽慰;他得有多无限的慈悲之心,才能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一个刚刚刺杀自己的人。
在一场战争中,他劝说对方首领和解,放下武器,不要再杀戮,只有和平才能传播爱。对方将领说了一句话——王储,我的心,无法与你为敌。
哎呀,真的是如此,这样的太子,谁能与他为敌!
再来反观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是和自己相处过程中,是否能对心念保持察觉,对情绪保持观照;二是和他人的相处过程中,是否能对他人怀有感恩理解之心,遇到冲突,是和对方一起化解冲突,还是死死硬杠,互相为敌。
我最需要效仿悉达多太子的一点就是:遇到任何不愉快,永远内观自己,察觉自己。这世界上没有人要故意来伤害我,我所有产生的不愉快,都是自己情绪的折射,是我的心先有了执著、分别和妄念,才会感知到不痛快。
就像前段日子我有一笔好几万的账经过几轮沟通,确定打了水漂,收不回来了,心里有些不痛快。但观照自己,还是有收获的:从三世因果角度看,我前世欠她的,现在就当还了,也就结束了,是她给了我机会去了结这个业障;从今生的因果看,也是我不慎重的错,当初订合同时就有漏洞,我自己没察觉,给了对方赖账的机会。所以,怎么看源头都在我这里,对方就是我的菩萨,她的行为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说感谢还真不为过。
第二,对老病死的觉知。法义中写到悉达多太子面对老病死的显现时,没有沉溺于悲伤,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对青春、健康、荣华富贵产生了极大的虚无感,也对老病死有了很多的自我反思。《增支部》中,佛陀说:思维衰老,彻底祛除了青春所带给我的骄逸;思维生病,彻底祛除了健康所带给我的骄逸;思维死亡,彻底祛除了活着所带给我的骄逸。
这段佛陀的反思,让我回看自己对于青春、健康、活着的认知,原来我也有着深深的骄逸啊。在自己风华正茂、健康快乐、一帆风顺、处处如意的时候,都是自大自狂的存在,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很多事情指指点点,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你啊,就是不知人间疾苦,才活得这么肆无忌惮。什么慈悲心、感恩心、同理心,都只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对生老病死毫无察觉,甚至自大到认为,美好的日子就是会永远存在,痛苦烦恼根本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生命的无常,真的就是专治各种不服,它撕下了我的自以为是,创造各种痛苦,让我看到命运的真相,不臣服也得臣服,因为这就是规律。如今看来,正因为有了过山车般的体验,我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才成为了最重要的事,也才让我在修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受益。
学佛之前,生活中的那些荣耀时刻,真的如昙花一般,开一段时间就没有了,还会留下一地鸡毛。现在学佛后,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时刻却是稳稳的幸福,不仅仅不会消失,还会帮助我去获得更多的踏实、自在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