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里,什么是五蕴?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
佛教知识里,什么是五蕴?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
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力现象。
五蕴概说
前期释教以阐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阐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释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便是五蕴理论。也便是说,五蕴实际上是释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含义是积聚或许和合。释教以为人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别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五蕴的色、受、想、行、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力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状、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详细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触或情感等。
三、想蕴,经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剖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经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效果。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的含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人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便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
释教的“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指的是俗人落发时要符合的条件。俗人落发虽然有许多条件,但其中以“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为典型,“难事”,是指受戒者作过不能受戒的恶事;“轻遮”,指的是身体具有某种缺陷。
十三难事
1、边罪,指曾受具足戒但又犯了四底子戒的;
2、犯比丘尼,对比丘尼行非礼之事;
3、贼心受戒,指的是未受比丘戒却谎报自己是比丘的恶行;
4、破内外道,本来信仰外道,后来投入佛门,之后又返归外道,这种翻云覆雨的行为称“破内外道”;
5、黄门,指五种不具备男性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不完整的人;
6、杀父;
7、杀母;
8、杀阿罗汉;
9、破僧,指破法轮僧;
10、出佛身血;
11、非人,是指鬼怪改变为人形者;
12、畜生改变为人形的;
13、二形,指兼有男女两种生殖器官的阴阳人。
十六轻遮
1、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者不度;
2、不知道自己随从的受戒和尚的名字者不度;
3、年岁不满20岁者不度;
4、不具备三衣者不度;
5、没有钵具者不度;
6、父母不允许者不度;
7、身上还有债务者不度;
8、为人奴仆,还没有免除人身依附联系者不度;
9、身有官职,还没有辞职者不度;
10、身患癞、白癞、癫狂等疾病者不度;
11、借别人衣钵使用者不度;
12、盗贼者不度;
13、不愿称自己为比丘者不度;
14、教授乞食而不乞食者不度;
15、穿着俗服外道服及装饰品者不度;
16、凡是身心不健全,五官不端正者皆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