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带三分病才是恰恰好


生病是死因,而死,最亲切。如果没有死,谁还会想到修行?生病使人万念俱灰,使人了解无常,使人谦虚,使人放下,使人有机会自我反省、重新检讨一生的打算。

如果一直没有生病,我们可能会以那自以为是的「理想」(极大部份根本就是妄想),一直理直气壮地忙碌下去,而忘了重新盘点自己。如果一直都「勇得像头牛一样」,我们可能就此忘了无常,也忘了谦卑,从而肆无忌惮地掠取人生,糟蹋生命,直到这一世的福报享尽。那是多麽冤枉的事啊!

每当生病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从混沌中停下来,让自己的贡高我慢与向外驰求,稍稍地降低些,然后想一想:「死,我准备妥当了吗?如果还没妥当,那我现在还在干什麽?」这是道人须要常常自我提撕的所在,也是一切佛法修持的原点,可是我们却常常忘记。

生病固然有不少时候,是因为「四大不调」的缘故,然而四大不调,不也是以自己的持心不固为缘而引生的吗?更何况由于过去恶业所造成的业障病或冤业病,那一样不是自作自受的呢?因此生病,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看到自己,能更明白地忏悔自己,能更精进地修持自己,使自己不得不积极地面对自己,而不再得过且过,苟且度日。

生病真是善知识。只要你「会」生病,正可藉病认清自己,看到无常,从而提昇道心,增上道业,不会生病的人,有时候还蛮不幸的哩!不过话虽如此,病其实还是很可怕的(不信你可以去加护病房看一看!),据说三国时代的猛将张飞,在孔明面前吹嘘他什麽都不怕,结果诸葛先生在他的手心写了个「病」字,他立刻吓得脸色发白。尤其是医药罔效的大病、怪病,折腾起来,还真教人生不如死,实在令人深生敬畏、恐怖。所以说啦!有病固然不要怕病(生死有命、弥陀可靠,何必为病而倒出家人的架子?),可是无病可也千万别找病,除非是菩萨再来的示现,或者业感如此,逃也逃不掉了。

古德有云:「修行要带三分病」(只是三分喔!)因为太健康了,难免生起自大和放纵,而不懂得要修行;反之,如果病得太厉害了,则肉体不能堪任修行,一切也是徒然。因此在病与不病之间,「三分」真是恰恰好!愿佛菩萨保祐大家,愿大家都有一点点……。

印光大师自书「死」字,挂在床前时时自我提醒,真是好!不过年青人死人看得太少了,「死」字恐怕还不贴切,倒不如挂个「病」字,应该会更贴切。诸位只要看看各道场、各佛学院,每逢「看病时间」一到,就一车车的「看病部队」南北参医,从大医院、小门诊、中西医到穷乡僻野的偏方与密医,你都可以发现出家人的踪影。从脑中风、肝硬化、肠胃不适、高血压、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像学人就是),到心脏病、妇女病、失眠、精神衰弱、骨头脱臼乃至脊髓异位、僵硬、变形等等,应有尽有,实在令人感歎。时值末法,众生报体陋劣复又冤业深重,重病一来,万般不由己。本来出家人捨俗修道,生病之时端赖道友的扶助、调理,所谓「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看护道友之疾病,本来就是道人所当为。怎奈现今的出家人,几乎少有例外,大都忙得昏头转向,要是生起病来,小病还好,大病一来可就惨了,少分地照应或许不会没有,要说贴切的料理,实在很难。生病的苦恼,于此表现得最为真切。

经云:「诸佛以八苦为师」,而生病,正是八苦之一,在这个病恼众多的时代,我们实在可以好好地以病苦为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