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方外化于行
人生最本质的是生命。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让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从迷惑烦恼走向解脱,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究竟如何实现生命的回归?导师从认识的回归、自然的回归与自我的回归三方面作了开示。让我触动最大的是认识的回归与自然的回归,有了这两者的回归,自我的回归也就水到渠成。三者相辅相成,最终便能实现生命的回归。
首先,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导致了人生的痛苦与烦恼,所以要通过修学佛法来树立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反观自己,我之前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课外阅读书目、学校的教育以及参加工作后社会的教育。书本教育我要善良,要有高尚的情操,要认真读书,要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学校的教育主要是知识层面的学习,扩展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丰富了知识的积累。
刚工作时,我看到同事之间有很多小团体。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有的人八面玲珑,背后却爱搬弄是非,爱打小报告。这些行为,与我在书本与学校教育中习得的价值观、人生观相悖,那时候还年轻的我甚是看不惯,只觉得认真踏实工作就好,为什么要把人际关系搞那么复杂。于是,我会替某个同事打抱不平。当听到别人搬弄是非时,我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甚至说对方居心不良,结果遭到小团体的报复与孤立。另一方面,看到有的人偷奸耍滑,在领导面前爱表现、爱拍马屁,背后做事不认真,却得到了一项项荣誉,也让我觉得社会不公,人性黑暗。我反感这样的人,不想与他们共事,还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老实人会吃亏”。于是,因为这些人与事而不开心。
回想起来,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因为没有无常的观念,执著于读书时代校园生活的单纯为永恒,在环境变化时就会迷茫失落;没有缘起的观念,就会对工作上遇到的烦恼与障碍进行错误的归因,并执著于此;没有无我和空的观念,就会在工作岗位上对人对事贴上我喜欢、我讨厌的标签,对自己喜欢的人与事心生欢喜,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心生厌恶,并执著于这种厌恶的情绪,产生很多烦恼和痛苦。工作中也缺乏无我利他的发心。由此可见,认识的回归是多么的重要,接受佛法的智慧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正见因缘因果,我们才有能力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顺境逆境。
其次,背离自然,一味追求物欲,让人与自然脱离,从而疲惫不堪。导师说:“生活中的许多需要,与其说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还不如说,是社会使得你有这种需要。”我常观察我的学生们,她们非常快乐,她们的快乐也许来自于一根棒棒糖、一朵小红花、一个点赞或者是看到一朵花开,一条小鱼的游弋……这些对于成年的我来说无足轻重、无以为乐的东西,都让孩子们心生欢喜。想想,那是因为她们所受的来自社会的垢染非常少。而我们成年人早已没有了坐下来欣赏自然美景的闲情雅致;没有了儿时过年穿新衣的激动;没有了冬天围着火炉看水壶吐着白气的温暖;没有了雨天听着雨声入眠的闲适;没有了春天,看见一朵花开、一棵小苗破土而出、一棵小树发新芽的欣喜。因为我们总是太忙碌,我们总是要得太多。所以导师教导我们在承担起人世应尽责任的同时,也能放下对物欲、权力的执著追求,才能走也方便、睡也安然。
再者,认识的回归与自然的回归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知正见,放下我执。我执是一切自他痛苦的根源。人类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我执导致了社会上不平等现象的发生。我执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我执引发人生的种种烦恼,又是犯罪的祸根。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其实是由许多非我的东西组成的。我们要用缘起的智慧观照人生,充分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幻的。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减少对世间万物的执著,让我们的心从欲望中慢慢解脱出来,从而保有心态的超然,保有独立的人格。要用缘起的智慧看待身外之物和身内之物,通达无我的智慧、开启本自具足的佛性。
内化于心,方外化于行。生命的回归始于每个当下。唯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学习佛陀的慈悲、传承智慧的文化才是生命回归的正道,而三级修学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