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何须在灵山,人生处处皆修行


本期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修学起点》,我感觉到,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向内改造自己心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儒家讲是知行合一,道家讲是道法自然,西方基督教则叫心灵的自我“救赎”,伊斯兰教也讲到了心念和善行。可见,很多宗教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了心与行的和谐统一,只是佛教阐述得更加究竟圆满、更加有次第。所以,以正法为导引来观照我们的内心,以心导行,不断去深入改造,才能不断精进并提升自我,对于修行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总的来说,该篇法义是教导我们如何利用三级修学这个平台精进学佛,并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深入和成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好三级修学这个殊胜的平台精进学佛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

一、由浅入深,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夯实基础

导师开示:学佛,是生命从迷惑逐步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由很多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虽然有各自的精彩,但每个阶段更有不同的修行功课需要我们去完成。所以导师才告诫我们:既不能天天只读一本“小学课本”,也不能一开始在自己还是小学水平时就读“研究生课本”,这都是不对的。要搞清楚自己处在什么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课本”,所以才要循序渐进,有次第地学。这是其一。

其二,在修行过程中,很多同修对法义和经典的理解可能会经历似懂非懂又自以为真懂而不自知的阶段,这是我们学习法义和经典的一大障碍。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法义呢?古人教育我们凡成大事、大学问者一定要经历几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阶段。我们在修学法义和经典时也应该这样。

第一阶段是告诉我们,修学要有坚定的追求,明确目标和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阶段是告诉我们:修学绝不会轻而易举,而是需要孜孜以求,坚定不移,勤奋刻苦方能有所得;第三阶段是告诉我们:修学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这三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导师在法义中为我们开示的:“隙中窥月、庭中望月、高台玩月”。这也就是导师要求我们每篇法义最少要读三遍的原因所在,目的就是要我们真正弄懂法义和经典蕴含的道理。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在学习和诵读法义或经典时,一定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体悟每篇法义和经典的内涵。闻思闻思,只闻不思,何来精进和增长?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法义和经典只需要读三遍就可以了,而是无论我们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处在哪个水平,都要按照“三阶段”的方法才会让我们有所收获。但是,当我们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再反过来读之前的法义和经典,又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一点,我想我们的辅导员和辅助员义工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因为当他们重新学习法义时,和自己第一次学习时对法义的理解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定会更有收获,更加圆满。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经典一定是能让人常读常新的。当我们去重读经典时,如果不能得到新的理解和收获,那一定是我们的学习和理解力水平还不够,道行尚浅所致。古人说:知其知,知其不知,是为知(智);不知其知,不知其不知,是为不知(智)。既然我们今生有缘一起学习正法,那就说明各位师兄们一定都是具足善根和慧根之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殊胜的机会,反复闻思导师为我们开示的法义和经典,最终树立正见!

二、端正修学的态度和方法

要修学,首先要端正自己修学的态度。究竟何种态度才是正确的修学态度呢?其实导师已经为我们开示了,那就是:真诚、认真、老实。即:真诚地面对法,真诚地面对生命中存在的困惑;对法义和经典反复学习,深入思维,同修们一起认真分享,加深对法义的理解;不去攀缘,安心用功,一门深入。这就是我们对待修学应有的态度。修学是一件很苦、但又是很欢喜的事情,所以对待修学千万不能心怀不敬、不谨、不诚、不静之心。

其次,要掌握好三级修学提倡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理解、接受、运用,这是把佛法落实到心行的关键。佛家常讲:佛在世间觉,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利益众生、普度众生。这一切都需要靠我们自己入世去修、去证才能圆满。儒家也常讲要“经世致用”,用在何方?“修、齐、治、平”也。阳明心学也讲要“格物致知”。如果修学时,不能把佛陀和导师教我们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见地,那我们如何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利益众生、普度众生?不能经世如何致用?不能格物如何致知?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理解、接受、运用?我个人认为:除了要用心思考,用心去体悟之外,还要再加上用心去观察和实践,并将自己所学与生活相结合。为什么导师教导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是修行,喝茶吃饭是修行,行住坐卧是修行,待人接物是修行?说的就是我们的修行不要脱离对生活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因为一旦脱离,修行就好像无根之树、镜中之花一样。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就不能形成正见,没有了正见,便不能自觉、自利、自度,不能自觉,何来觉他?不能自利,何来利他?不能自度,何来度他?非如此,我们的修学实难精进!

最后以一首鄙人的拙作聊与各位师兄共勉:世间妙法万世行,红尘几人曾看明;成佛何须在灵山,人生处处皆修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态度方法

态度方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态度方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态度方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态度方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