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教养,是善待父母
善待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教养
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不少人对于老父亲买水果的那一幕想必是印象深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
平实却又辛酸的一幕。
他的父亲原本也是意气风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撑,做过许多大事,然而却也无法摆脱老之将至的颓唐。
读到这里,内心不免有一丝的心疼与惭愧。
年轻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为了家庭与孩子,千辛万苦、独立支撑。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永远是伟岸挺立、坚不可摧,比电视里的英雄更真实、更温暖。
当然,也还有些强势,把衣服弄脏了、和别人打架了、期末考试考差了,最害怕的就是让父母知道。
只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样的关系在悄悄地逆转。孩子变得强势,父母却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他们不再责骂、不再训斥,甚至不再大声说话。总是欲言又止,明明有话要说,可到口了又咽了回去。
有委屈也从不向儿女吐露,哪怕生病了也只是默默地吃几片药,还在孩子面前假装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小心翼翼的背后,其实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与依赖。
善待父母,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
一个人最大的教养就是善待父母,没有之一。
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所有的教养问题,请先建立在善待父母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有着历史悠久的孝顺父母传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母亲生性胆小,非常怕打雷,她在世的时候,一遇到打雷,王裒就会到母亲的身边给她壮胆。
后来母亲去世后,王裒把她埋葬在寂静的山林之中,一到刮风下雨、雷声阵阵的时候,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一边跪一边哭着对母亲说:“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后世有诗赞颂: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裒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孔子曾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就是态度很难看的意思。孔子认为孝顺不仅仅是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有好吃的东西就给父母吃,这还远远不够!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父母饿了,你端一碗饭给他,但是你态度不好,说话冷冰冰的,如果你是他们,你心里会舒服吗?那一碗饭还吃得下去吗?
为什么父母在我们的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为什么父母在我们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总是欲言又止?
为什么父母身边发生的琐事不再对我们倾诉?
因为我们变了。
我们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
我们好像变得很有钱,出入父母消费不起的娱乐场所,抽着他们买不起的烟,用着他们没见过的奢侈品,然后嘲笑他们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我们好像变得很爱抱怨,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不合心意。
我们变化的态度,还有那些不经意的小事,往往伤害他们最深。
在我们伤害他们无数次之外,终于,他们变成了一个在我们面前小心翼翼的刺猬。
可是,我们凭什么这样对待他们啊?我们在他们面前有什么好高傲的啊?他们已经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宁愿自己受尽委屈也要把最好的给我们,我们还要怎么样?
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白发苍苍之际,却还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还要尽力去照顾他们的情绪!
请善待父母吧!这是父母最大的期望,也是我们最大的教养。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