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佛教发展简史
佛教入闽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迅速发展之势。表现在:信徒或舍宅为寺,或兴寺建塔;女性出家人及尼庵也相继出现。
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统治福建45年,大建寺塔,大兴佛教,于治下5州34县共添建寺院517座。王审知本人是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福州开元寺的大护法。其中他为福州开元寺铸一尊金铜佛像,丈六高,又铸二尊菩萨像,皆铜胎金饰,并三度于开元寺开戒坛,度僧二万(《三山志·寺观》)。王氏热心佛教,原因是想借助佛教安定人心,并为本身祈求福报。中原随王氏来闽人士多受佛教影响,当时文人好结方外交。
宋代,佛教在闽达到全盛。表现在:寺院大量发展,据《三山志》载,庆历年间,仅福州地区佛寺达1625座;大量刻经,如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士大夫与佛教关系密切。福州太守谢泌曾赋诗曰:“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宋史·地理志》:“福建其俗,尚浮屠之教”,《八闽通志》则感叹:“佛寺至于宋极矣”,可见宋代福建佛教之盛。其原因在于南宋偏安东南,大批有佛教信仰的皇族、官僚、知识分子流入福建所致。
及明代,福建佛教归于平淡。至清代,有复兴之势。本省大丛林如福州涌泉寺、西禅寺、雪峰寺、黄檗寺在清代均修缮过。士大夫与佛教界交往亦甚密,如官僚李馥、孟超然、诗人黄任经常与涌泉寺僧为友,林则徐公余手书《金刚经》为日课,闽浙总督左宗棠曾买牛于福州鼓山涌泉寺放生等。
民国时期,一批名僧尊宿在福建弘法,如虚云、圆瑛、弘一、太虚。圆瑛法师曾任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阳寺、泉州开元寺住持;太虚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创闽南佛学院;弘一法师弘律于闽南,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