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六根本烦恼有哪些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教导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若贪之不得,心内痛苦,所以称为烦恼。

(二)镇——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怨天尤人。所以华严经云:“一念镇心起,八万障门开。”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镇恚。故愚痴为三毒(贪,镇,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

(四)慢——是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而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顽钝,难以制服,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种不正见,即是:

(1)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是无常败坏之物,由无知而执之为永恒不变,即是身见。

(2)边见——边是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有所偏蔽,各落一边,或执常或执断。执常的知见:以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不受因果报应,则作恶何畏?

(3)邪见——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无善恶的因果,毁谤圣贤,不行善事。

(4)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身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或者妄执不舍,执以为实。

(5)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的行为;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毒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可是妄自执著不正的戒禁,就成不正见。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学牛食草,学狗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以为可以证得圣果,所以称为戒禁取见。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如闻正法,即能顿断,因为易断之故,称为五利使。五钝使和五利使也称十使,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