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诠法师: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寥无几。比丘本为七众之首,统领下六众,时至今日,白衣上座,比丘尼指示比丘,已是屡见不鲜了。对于戒律的重视渐渐淡化,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客观条件:
去圣时遥,人根陋劣。戒律是在印度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而制定,佛法传入中国,风俗差异,行有不便,如汉僧搭衣入市、托钵行乞等。而且,律海深广,讲说无人。中国的丛林制度,已代替了戒律,僧团的管理大都是依丛林规约,少依律制。在实际的行事中,仅凭少数人决定,不依羯磨法来完成。
二、知见不正:
轻戒为小乘,未肯真学。中国佛教以大乘著称,比丘戒法,视为小乘声闻。孰不知,比丘身份的延续,依然按声闻律法来完成;住持佛法依然以比丘居上,怎可忽略!只是因为学持不易,畏难而舍。或千百年来,受禅风影响,自认为大乘顿性,以空理为高,事理相害,行不圆融。
三、教团风气:
学戒的风气无法展开,参加受戒的人流如潮,受戒后却无人学戒,将戒本束之高阁。一出戒堂,忙于接法、当执事,升座当方丈,或赶经忏。随着市场经济的突起,利养日益丰厚,引人堕落。非法充斥,相沿成习,又无知为师,以盲引盲;滥收徒众,扩大眷属;滥建寺院,到处任职;滥传戒法,不依律制;僧教不彰,学无次第、
四、动机不纯:
初发心出家,无出离心,无求知欲,亦无卫法护教之心;甚至将名利带入佛门,淡化因果观念,愚痴不畏罪报。所以,邪念、邪行、邪命自活,过分奢侈,享乐受用,不但戒律松弛,更影响佛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