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 址因为茶能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从而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佯,茶文化精神 也反映了中国的囚民性。

中国茶文化之花是由具有中国特性的国民浇灌和培育出来的,即中国国民性规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 特质(即茶文化精神),因此,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茶文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和认识中国人,即中国的国民性。

一、重视现实人生是中国国民的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塑造中国国民特性的主要思想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有多层 含义。其中的一层,也就是对中国国民的以大塑造,就是重视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这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巾保持或追求 幸福和快乐,即道在伦常日用中,这便是孔子的仁对中国国民的塑造。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补充,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也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尽管是崇尚沾净虚无,去尘离俗,恬淡无为,然而,他们仍然是重视现实人生,他们修炼长生术的目 的,仍然足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仍然是为了活得更好,更有质址,这就是道士们所向往的轻身换竹,羽化成 仙。

无论儒家也罢,道家也罢,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之一就是重视现实人生。

中国茶文化是由中国特性的国民所创造、培养和发展,因而重视现实人生也就成为巾同茶文化的内在特 质之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种种品茶赞茶的文化表现说明了这一点。

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的重要手段。因为茶中有人生的满足,使得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即使遭受巨大的打击和不幸,也不陷入宗教的 迷狂或深沉的忧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失意文人品茶赞茶的历史或情感体验。

中国茶学第一人--茶神陆羽,尽管看透人生: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然 而,他没有沉入佛门避世,而仍然执着现实人生。不断地对现实人生探索,而达到了人生的高境界,将儒、道、 佛融于一身,才写出了茶学经典《茶经》。

自陆羽之后,历代茶人正因为重视现实人生,才有如此多的咏茶之诗和茶学著作。文人士大夫们在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以茶励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时或经历坎坷时则从品茶的境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 满足。

唐代诗人韦应物说:为饮涤尘烦--饮茶能消除人世间的烦恼。韦应物是个失意文人,在现实社会无 法施展才华,便消沉隐退,在茶盅中享受人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后半生仕途不畅时,便退隐山林,在恬淡宁静中以茶相伴、享受人生:食罢一觉睡,起 来两瓯茶。无忧无乐者,长短任天涯。

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宦途不得志而毕生致力于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茶诗,在茶中享受闲远 古淡的人生。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因为壮志难酬,而在茶中寻得慰藉,创作了唐宋诗人中最多的茶诗。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国历史上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们沉湎于茶艺或茶道,在茶 中享受人生,在茶中倾注中国的儒释道思想。

二、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国国民的显著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精神

中国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于孔子仁的思想,两千多年来持久而稳定地承续下来。孔子的思想是中 国农业社会的结晶,而中国农业社会在两千多年中没有大的变化,即封闭而稳定地发展。因而孔子所奠定的 这么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在封闭而稳定的农业社会的环境中承续不断,后世的思想家们也只是在不同的时代 背景下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

孔子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了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而极力强调学习和教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通过追求知识、勤奋学习和讲求控制、锻炼意志而达到伟大的人格: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就是孔子的个体伟大的理想人格。

孔子所树立的理想人格,经过孟子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高扬,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竹,饿其休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听以动心,忍性, 曾益共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些经典名句,两千多年来,激励着中国的国民,而成为小国国民的性格,特别是成为丈人士大大的人格 理想。

中国茶文化主要是由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追求人格完善成为中国茶文化精神的 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茶学的开山祖陆羽,就是把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 宜精行俭德之人。于是,精行俭德成为历代茶人的格言。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柿行俭德 的理想人格。他的《茶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 城下来。充分表现了他独立自由的人格,在茶与山水中寻得人生的满足。

唐代有一批诗人都是以茶来排解烦恼,磨励志向,完善人格。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称茶:沽性 不可污。唐僧皎然称茶:此物清高民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 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因而茶成为国人锻炼意志的手段: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屡遭坎坷挫折,而茶叶则成为它个人追求高洁、刚正纯朴的品格象征。其所作《叶 嘉传》最能反映他追求的理想品格:刚正不阿又恬淡飘然。在《叶嘉传》中称赞茶叶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 貌如铁,资质刚劲,这实际上就是苏轼自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苏轼的另一名言: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是反 映了他高沽的人格追求。

大文豪及史学家司马光则把茶比作君子: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 不同。茶中有完美的人格,司马光通过赞茶表达了个人人格的追求--做君子,不做小人。

即使身处富贵乡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也是把品茶看作人格的修炼,他称赞茶i哩瓯闽之秀气,钟11JJlJ之 灵桌,祛襟涤滞,致消导和则非庸人孺子而可得而知矣。澹间沾,韵高致清。因而天下之上,勋志清白, 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五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笑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於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调盛 世之清尚山

元明清的茶人如唐宋文人士大夫一样,在品茶中,在茶艺或茶道中追求人格的完善。

明代屠隆在《考般木余事》中对品茶人品的要求: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 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茶道或茶艺必须要德行高修养好的人才能得到茶中的审美境界。

晚明众多茶人则在内困外忧中,更足在茶艺中走向内向心性的修养,在清赏闲适中避世。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茶道

茶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茶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茶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茶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