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息观的修证(诚信)


论数息观的修证
诚信
闽南佛学

数息观是禅观的重要观法之一,它与不净观,合称为禅观的二甘露门。本文从以下四个专题加以论述:一.数息观对治散乱心,二.数息观的实践方法三.数息观与白骨观双修,四.数息观的果证。
一、数息观对治散乱心
数息观是五停心观之一,能对治散乱心和贪欲心。因为常人的心念,攀缘外境,而起种种的妄想分别,慨而言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贪欲分别:所谓贪欲,就是指色声香味触和财色名食睡。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二种欲望,精神亨受是人们的最高欲望,主要有七种表现: (1)贪色,男女之间互相追求: (2)贪著长相,相貌端正(3)贪著仪容,长的漂亮; (4)贪著声音,细柔宏亮; (5)贪著皮肤细滑,如明目长眉,堂堂仪表; (6)贪著一切众生长相; (7)对於自己所追求的对象生爱著心,不肯舍离。此七种贪欲,能诳惑人心,令人起颠倒想,非净计净,非常计常。如心著色时,自以为净,爱着心息,如狗食粪,以为清净而人观之甚为不净。人身亦复如是,犹如臭皮囊,外表看起来很清净,但身内有三十六种不净物,如精血.屎尿,鼻涕等。所以佛经说:“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人身无异。
贪欲心重的人,如火益薪,越烧越旺;如鸟食肉,互相竞争;如踩毒蛇,伤害自身。总之,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受无量之苦恼,皆由贪欲分别心引起。若能修习数息观;则能对治。
(二)嗔患分别:所谓嗔恚,简单的说,就是於逆境中心生恼恨,当人欲望无法满足,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对他人便生瞋恨之心。佛说嗔恚是三毒之一,能杀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若能修数息观,就生慈心,除灭嗔恚。
(三)恼分别:恼即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但主要有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目前社会动荡,人心浇漓,乃至世间一切犯罪行为,无不是由此根本烦恼所引发的。如精进修习数息观,则能离诸烦恼,断一切痛苦。
(四)亲里分别:就是存在亲疏,恩爱的心。一般的人,总以为自己的六亲眷属是最亲,别人的六亲眷属就不亲,今生的是亲,过去未来的就不亲,这是我的父母,那是我的朋友等种种的分别界限。事实不然,譬如树上的鸟,到了晚上时,便聚集在—起,天一亮,各自远走高飞,六亲眷属也是如此。虽生活在一起,同居在一起,但心里活动各各不同,大限到来各自分离。由於因缘和合,所以在一起,因缘分散,就不在一起了。如果今天是你的夫妻,明天就不一定了。今天是恩人,明天不一定就成了你的冤家。这种现象,每天可见可闻,所以因缘果报,无有定实,犹如干沙,拿在手中就在一起,放之则散。但凡夫执着亲里分别,所以就永远达不到平等,受三界系缠,有能解脱
(五)贪生分别:死,是每个人所不愿意的,除非那些受到极烈痛苦折磨的人,只好走绝路、寻短见。一般的人,总想自已多活几年,寿命长一点,最好是长生不老。但是有生必有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可死的寿命有长短,有的生下来就死了有的活了三岁、五岁、或十岁、二十岁也有的活到五十、八十,乃至一百多岁犹如树木开花,有的一开花就凋谢,有的结果时抖落,有的未热即坠地。所以人生世间,死力最人。要想真正不死。
必须修习数息法门,精进不怠,证得无生法忍。
总之,以上五种分别思觉,前三者为粗病,後二者为細病。要清净自心,入圣人道,必须以数息观为基础。
二,数息观的实践方法
数息法门,根据聖言共分六门,兹分述如下:
(一)数门:是数息观的主要方法,包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阶段。
通过数息可以系心於一处,时间一久,妄念自然的渐渐会微薄而消失,进入舒适轻安的境界。若能精进不退,即得初禅定,乃至非非想处定。虽然不净.念佛等观法,也能断思觉,但范围广不易入门。而数息观,范围小,易於收摄,只要抓住现前一念,便得利益。在数息时,要从一至十,不增不减,若稍有他念,就失去记数,身心不安。所以,《清净道论》说:“数出入息时,不宜止於五以下,不取於十以上,中间亦不应脱数。因为如止在五以下,则在迫窄的空间内未免心生苦恼,犹如彼押在迫窄的牛舍之内的牛群相似。若超过十数以上,则心生起仅依止於数目。若中间脱数,则发生我是否巳达业处的顶点而紊乱其心。”因此,应该避免这些过失而数出入息,就可以初断思觉分别。
(二)随门:是指随逐於息, 即十六行相。行者在数息功夫熟练後,应放弃数法,当修随法。但在修随法时,对於出入息不应有初,中,後的作意。一有作意,心身便会不安。所以《清净道论》说: “以念随行於出息的初中後者,由於他的内心散乱,则身与心皆成热恼动乱而颤动。以念随行於入息的初中後者,由於散乱於外的心,而身与心皆成热恼、动乱而颤动。”因此,当入息後,应随息,不能数一;出息後,也应当随息,不能数二:。好象欠债的人,债主开始时,跟随不放,不相舍离。随息也是这样,入息必定还有出息,但出息即灭。出息後必定也有入息,但入後亦灭。这时,行者能知入息有灭,出息也有灭。为什么呢?因内心动故,所以有息出,出後即灭。又因鼻口引外面空气故,所以又有入息,入後即灭。如果内心不动, 既没有出,亦没有入。由於年龄的不同,息有长短,比如少年人入息长,出息短;老年人入息短,出息长;中年人出入息不长不短。又因脐边的风相发动,出入息就相似相续,当息出到口鼻以後即灭,比如气球中的风,打开即减。假使用嘴吹它一下,风就进入气球,这是从新的因缘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知道出入息的因缘,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是因口鼻因缘,才有出入,因心动令生,心静则灭。但是,一般人以为息就是风这是错误的。以此推之,四大、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也是一样。你能知道这种道理,逐息出入,这就是随门。
(三)止门:是指五轮禅(地轮、水轮、虚空轮、金沙轮、金刚轮)。当行者得随门後,应修止法。所谓止,就是说数息心到了极端平静的时候,就住意在风门(即肚脐),念入出息。为何要修止法呢?因修数随时,心不安定,善於寻思。但修止可以断一切思觉分别,心不散乱,住於一处,如眉间,肚脐,脚指等,念出入息。比如守门的人,只要站在门边,就可以看人出入。止心亦复如是,知息出时,先从脐至心至胸,然後至咽至口鼻。入息时,先从鼻至口,咽,胸、心,然後至脐,如是系心一处故名为止。此时,不念数随,身心轻安渐入定境,泯然空寂,不见身心相貌,如身入虚空之中,飘然自在。同时,在此定中,会出现动痒冷暖轻重涩滑八种感觉。
(四)观门:是指九想、八念、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乃至三明六通、八解脱。因为行者在修止时,容易昏沉,所以在止法中必须修观。如何修观呢?在入息时,观五阴生灭之变化,出息时,也观五阴生灭之变化。如观自身,那一阴是我;若观色阴是我,难道其余的四阴不是吗?若说每一阴都是我,那不是成了五个我吗?并且每个人的身体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减,昨天的我,已不是今天的我。前一小时的我,也不是後一小时的我。乃至前一秒钟的我,更不是後一秒钟的我。
如是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我,一心思惟,能增长观力,故名观法。此时,能知自己微细的出入息相,如空中风。以其心眼,得见身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如芭蕉无实。身受心法也是样,原无自性。
(五)转门:是指空、无相、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
当观法修成後,应舍弃住於风门,离粗观法,能了知五阴无常,出入息也是生灭无常。观前息无所从来,後息亦无所。
去,因缘和合,故有出入息,因缘分离,即无出入息,如是修法,名为转门。
(六)净门:即是九种大禅等。行者虽得观法,除灭五盖及诸烦恼,但未得清净心,凡属於异生(即凡夫)之法,只是相似行道,念息出入。今无漏道,相似行善有漏道,故名净门。这就是说观心已到见道位,身受心法,一切烦恼尽断,不起虚妄分别,能所双亡,犹如虚空,不落空有二边,心慧顿开,三界垢尽,无学尽智现前,故名清净。
以上数随止观转净六门的修学过程,又可分成十六行相:
(1)念息短:初修随法时,因心情暴戾,容易散乱,呼吸无法调剂,时常呈现呼吸暴躁之相,所以心粗息短。比如一个人在恐怖的时候,往山上走路,并挑着重担,这时的出入息名为短息。
(2)念息长:在修随息时,呼吸已趋於精细,得平均微微寂静的境界。
因心静内住,息随心入,所以入则息长,如人在休息,欢喜,得利,出狱时,出入息就长。
(3)息长息短:因心有粗有细,所以一切出入息就有长有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则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静则出入息俱长。如果一切息不落二边,故名息长息短。
(4)念息遍身:即是思惟自身为虚无,形心既安,则气道无壅,觉知身如云影,出入息遍诸全身毛孔,如水入沙。入息时,觉知从鼻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如水入沙。出息时,亦觉知从足至发,遍诸毛孔,也是如水入比如鞲囊,入出皆是饱满,出入息也是这样,全身周遍。不但口鼻能呼吸,而且一切毛孔都能呼吸,所以名为知息遍身。
(5)除诸身行:因初学六法时,有时身心会懈怠,容易睡眠,但因观力增长,深入禅定时,就能擭心情安稳,粗气即灭,除诸昏沉,身轻柔软。
(6)心受喜:除诸身行以後,心轻自在,随定心而受喜。此时,先除身念,後除受念,得身念止实後,再得受念止实受喜。又知身实相和知心,心数法实相的受喜。
(7)心受乐:在喜增长後,乐能遍满身识,内心喜悦,故名为乐。开始心中生悦名喜,後来全身受喜名乐。初禅.二禅中受乐名喜,三禅中乐名受乐故名心受乐。 ?
(8)受诸心行:因过度的欢喜,容易生起不厌喜的贪恋,所以要警觉防犯。念息出入有七种心行,一是生减法心,二是染法心,三是无染心,四是散法心,五是摄法心,六是正法心,七是邪法心。
(9)心作喜:由於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以喜举之,今心不沉没。若心能不贪不受,即趋入寂灭安隐欢喜之境界。
(10)心作摄:心作喜後,自心不发越过常,摄之今还,不使驰散诸故心作摄。
(11)心作解脱:对以上心作喜和心作乐.多生贪着,不得解脱。故以智慧,令心不掉举,均等无累,故名解脱比如走路身被苍耳所着,必须用手摘之才能除灭,心作解脱,也是一样。
(12)随无常观:因自心已得寂静禅定时,觉知一切法生灭无常,生时诸法灭时诸法空灭,於其中间,无男女相无受作相.无人我相, 自然生起无常相
(13)出散观:即观一切有为法有出散,观出入息有无常,观此身不久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随因缘生而生,因缘灭而灭。
(14)随离欲观:即观此身唯是苦心欲离之,故名离欲。
(15)随尽观:观有漏烦恼,悉皆是苦,断除一切结使,才得安乐。
(16)随弃舍:过去所有的偏舍执著,如今全部舍弃。
以上十六行相是慧性,无一息出入而不觉故,但随各人功夫深浅而有差别。
三.数息观与白骨观双修
数息观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种种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系念脐中随息出入:数息时,应当系念从一至十,住意在脐中或腰中,随息出入,一数二随,三数四随乃至九数十随,周而复始,随息往返。
数息得力,则心意恬淡, 自见身皮好象练囊,不见身骨,不知身处。
(二)观光明相:当数息功夫成熟时,系念观想身体枝节,如白玉人,并要系念在腰中脊骨大节上,令心不散。
自见脐中有一光明,象铜钱那么大,慢慢扩大,如空中自云。在白云内,有雪白的光明,好象一枚琉璃镜子,光明渐渐增盛,全身如水晶体,非常明净。此光再增大,如车轮一样,内外都是光明胜过日光。此时,再修数随法,或单或双,如是系念数息,连绵不断。
(三)见光增胜:观光明相後,观腰中大节。观大节时,定心下动,见身中光明,更加明盛,胜过前光。
始时如铜钱,次如碗口,再而如明镜,全身光明倍增,弥满法界,内外无碍,诸天宝珠,亦不能比。尔时,光明清净无诸瑕秽,并有七种色光,光有七宝色从自己的胸口而出,入於光明之中,心大欢喜, 自然安乐。若能心不懈怠,光明自增,好象空中云,围绕自身,一一光明,变成光轮。在光轮中,自然能见十二因缘之相貌。
(四)观光中化佛:在前光明增盛时,再观腰中大节,念心安定,无有散乱。此时,见脐中光明具有七色,犹如七宝,并能令此七光合成一光,鲜白可爱。此想成时,再系念住意在顶门上,自然放光,如八丈长矛的火光,从头至足,反复往返,共十四遍,出定入定,多见顶上火出,如真金光。此时, 身中毛孔,也出金光,如散粟金,身心安乐此.此光从顶骨出後,入於颈骨中,从颈骨出而入於胸骨中,从胸骨中出还入臍中从脐中出,即八脊骨的大节之小。入大节中後, 光明即灭。光明灭後,有一自然的大光云,云中众宝壮严,有一化佛一一 释迦牟尼佛,微妙如净琉璃,内有金刚。金刚内又有紫金光,互相映现,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一一相好,放千光明,胜过千万日光。尔时,彼佛说四谛法,摩行者顶。又观前聚光明云,犹如环器,入於己身,从臍中入已,再入脊骨中, 入脊骨巳,自见已身。
与佛无异,山定入定,常见如是。
(五):忏悔持戒:在修数息观时,如果化佛观不成应怎么办?或见黑光,犹如墙壁; 或见自身光明,犹如灰炭。
这说明行者破犯轻戒,懈怠懒惰,所以障蔽圣贤无漏光明。此时,应如前修数息法,使心不乱,当勤持戒,一心摄持,互诚发露忏悔,乃至小罪,也不覆藏。
倘若覆藏,即见光明如朽败木,罪障更深,无力自拔。因此,必须忏悔自责:(1)作诸苦役,如扫地、砍柴,挑水打扫厕所等事。 (2)恭敬供养师长父母。视师长父母,如佛无异,虔诚恭敬礼拜忏悔。 (3)发弘誓愿,以此供养师长父母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常得解脱。加是忏悔,修功德已,则戒品清净三昧可生。再如前数息修观,见脐中光明,分为五支,一光照左,一光照右,一光照前,一光照後,一光照上。如是五尤,都有化佛,佛相次第充满虚空,弥满三千大千世界,见金色光,加紫金山,内外无碍,身心快乐,如前无异,故名忏悔持戒。
(六)观空:因为行者见前光明与化佛时,心生可爱贪著,所以,应学审谛分别诸圣解脱法门:
1.七佛说法:当行者见化佛时,过去七佛就为其说四谛,十二因缘法,并说五受阴空无我所。又见诸佛和诸贤圣教今行者修观空法一一即无我,无作,无愿三解脱门,观想至此,见色声香味触都是无常,恍惚如电,刹那生灭。又观三界如幻,须臾变灭,身心世界,空无所有,如鸟飞空,无所依止。
2.观女色危害,当行者观空成就时见—切女人有六种相:(1)犹如枷锁,劳人神识,有何可爱。(2)一切色欲犹如怨贼,那有爱惜之心呢? (3)观女色如牢狱,坚密难舍。(4)观女色如呼声响,亦如镜像,求之不得。(5观女色如秋花,随风零落。 (6)观女色如癞病人,有何好看可爱。可是,凡夫迷惑,至死不觉,纵情任惑,无所不至,为诸恩情,而作奴仆,至今突然反省色欲之祸害。
3.离欲:如上观想後,见一切淫欲色情都是空寂,从五阴四大而生,明了五阴皆空,四大无我,性相俱空,从何而有?作此观时,智慧顿显,自见己身放大光明,如摩尼珠,无有障碍,观六大如鸟高飞,身无所依;观女色污秽鄙陋,犹如空花。观想至此,永离色染,不为色缚。所以,佛在《禅秘法要经》中说: “此数息法,是贪淫欲药,无上法王之所行处,汝好受持,慎勿忘失。”
四,数息观的果证
修学数息观,能证阿罗汉果。此出於《增一阿含经》第七卷安般品里面,当时,释迦牟尼佛教罗喉罗修安般守意的方法: “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罗云(即罗喉罗)!若有比丘乐於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知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尔时,罗喉罗受教敕後,还至静室,立即修行,亲证圣果。所以世尊说: “尔时罗喉罗作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义说“彼(即罗瞧罗)以作如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由此可见,数息观法,不仅是对冶散乱心和贪欲心的重要法门,也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根本保证。佛陀将它譬喻为甘露门,是非常正确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禅道

禅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