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静坐之根基(能弘法师)


禅修静坐之根基

戒律:三皈五戒清净,乃至一切相应的戒清净。

正信:明因识果,业力可畏,不以外道为希望。

正见:离外道谬执。明缘起性空,一切法无我等圣谛。

正念:专注分明。(详见八正道)

目的明确:断惑、证真。即:为断除迷惑苦恼,证真如法性、涅槃解脱为目的,不求神奇怪异、欲望满足(权利名色)等。

五调:

调身:身体端正,不懈怠放逸,不紧张僵硬,自然轻松。

调心:觉醒明了,不贪不嗔,不急不躁,安然坦然,屏息诸缘,不昏沉,不妄想,然后专注、无住。

调息:顺其自然,柔和不强迫,放松,保持明了。

调食:饮食适量,不过饿过饱,有节制。

调睡:休息适量,以一般健康需要为准就可以了。

如此修行可谓妥当。正如高楼大厦的地基,稳固与否关系到禅修是否成功。

注:若修行中入定了:呼吸(气息)停,入于定中,不要慌乱,只要保持明白当下在定中就可,也不要执著定中之境,也不要以心等定,一切皆让其自然而然就可。入定并不是目的,应以定力的精纯观照无常苦空的事实,随时随地如此,待炉火纯青时,自然运用自如了。总之以无执、无住、无求、放下为原则,有所得皆是生灭,无住心方契涅槃。若护法者要让其出定,可用引馨于其耳边敲三下即可,切忌大喊大叫、推拖、哭喊。修行者最好在静处,在不影响人,也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修习。真正证果或炉火纯青了则处处时时、行住坐卧皆定矣!觉照分明、如如不动此是后话,初修行者也不必妄想推测,水到渠成,真切修行,诚实谦虚,依止善知识引导就可以了。平时也可多读诵《大念处经》、《佛说八大人觉经》、《金刚经》、《心经》以启般若智慧,不走弯路、错路。修行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论任何境界、现象皆是缘起性空的,一切只不过是如此,无有什么好执著的。明白如此,平时则可无所住行一切善,以圆满菩萨四摄六度万行矣!

若我们平时漫不经心、粗心大意,不认真负责任,浮泛于自以为是的聪明,那么修行时就不会专心致志于正念的观照了。养成习惯之后,就很容易妄想纷飞、躁动不安或怠惰昏沉了。这是一种心灵的慢性病,它会不知不觉地腐蚀、毁坏修行人的信念和行愿,障蔽戒定慧成就

故此修行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件大小事,顺其自然地努力,也不要过份的僵硬、麻木和患得患失。

应该轻松但不放逸,专注而不死板,努力而不僵化,放松而不怠惰,清醒而不昏沉,从容而不紧张,大度而不计较,开阔而不狭小,看破放下而不执著分别,镇定而不急躁,恬淡而不势利,稳当而不浮泛,知足而不攀缘……这样做的话,首先是自己受益,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修行就容易上路了。这样经常训练自己,观照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利益自己也利益别人,利益别人更利益自己,良性循环矣!

以这样的心态为基础来修行禅坐是非常妥善、有益的,它将能顺利地提起正念,守住真心,容易修行不出偏差。为什么呢?不要忘记了:不论是内心的观照修行或者是外在的为人处事都同样是心态在起作用的,内外统一,修行自易得力。世间的良好人格、心态是所有诸佛菩萨罗汉圣贤成就的稳固根基。

当修行者具备无妄无欺的目的和清净的戒行时,以正见正念来修行。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明察于专注,观照于呼吸,以轻松自然,不急躁放逸,慢慢地,呼吸自能由粗而细、柔、均、轻,身心也会由此而体会到寻(觉)、伺(观)、喜、乐、心一境性的平静,直到呼吸似乎停止,乃至入于近分定,或者初禅。这是没修行时很难体会的。但这些过程乃是刚开始的方便,执著于定境很容易走向四禅八定的追求;但不以定为基础,则会非常空疏,必须定慧等持。修行者应该进一步地以平静专注的心来仔细观察身体的真相、感受的真相、心行的真相、诸法的真相,在这些过程中,修行者始终不离戒律、正见、正念,以清净的身语意来面对真理的观照,无误地以正思维的智慧来观照修行的过程,那么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的真实将会呈现,如实地以无妄、无遮蔽的状态呈现,戏论妄想在此完全变得非常地肤浅和可笑,如此自能最终成就智慧解脱。事实上,修行的过程是非常切实的,它不是几句话就能当下做到的,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和无知,完全不能断绝生死苦恼、不受后有的。空谈往往有自欺欺人的遮蔽性,它的害处在于驼鸟式的埋头自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毫无究竟的好处。唯有从心的观照,才能建立稳固的正见、正念,断绝无始习气、不正见乃至一切苦恼困扰。故此以脚踏实地的心态来修行是多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修行中的喜、乐只是方便,最终的圆满必须具足正念、般若,以戒定慧的圆满成就为究竟,必须彻底地达到究竟的透彻证悟,完全放下,成就大涅槃为止,于一切时、一切处皆自在无碍为究竟,不只是在有为修行、有为的观照的过程中执著喜乐(诸定境),这也是无常的,还必须达到证悟实相,究竟无为、无得为止,即首楞严三昧——一切究竟坚固成就。如果修行的一开始就能深刻地体会无常、苦、空、缘起无我、因果业力的不虚,那么修行将非常得力;若一开始就无正见,那么出偏、走弯路、错路则是肯定的。由此可知,善知识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啊!

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以凡情俗见来所谓的修行。比如说:呼吸、行、住、坐、卧、做事,当下就只是呼吸、行、住、坐、卧、做事,不要加上“我”在呼吸、“我”在行、住、坐、卧、做事。只是客观、自然、清醒地明白每一个状态就可以了,不要加上主观“我”、“我的”、“我所有的”的概念,不要强化这些不符合实相的概念,因为“我”、“我的”正是执著无明的开始,乃是不明真理的愚痴,是痛苦烦恼的根本。有的人可能一闻这些就吓一大跳,他会觉得假如无我、无我的,那还能抓住什么,那还怎么活着?似乎抓惯了,自私惯了,突然说这是错的,他还真吓一大跳。故此这样的人还是得首先明白什么是自他身不净乃至苦集灭道等圣谛,明白什么是四大皆空五蕴非我的法理、真相,最好能学学唯识法相,仔细明白后,然后发出离凡情俗见的心,发出离苦恼不再轮回生死之心,发大悲心、菩提心、了生脱死心,才能够在具足正信正念的情况下修行,不至于被吓一大跳,这样来修行就能开阔、开放地以真理为观照了,不再(容易)惯性地以无明妄想为真了,不再容易出偏差了。即使不能马上观照到位,至少能经常观照,知幻则离,也会慢慢成就的。记得应以平常心、平静心顺其自然地观照体察一切的真相,在观照中放下谬执、分别,注意不要强化“我”、“我的”心理暗示,也不要落入昏沉迷昧的机械运动中,一定要提起精神,时刻分明清楚地保持观照啊!

修行必须精确、理智、毫不含糊、毫不矛盾地明白自已所修行的伟大目标是什么,如何精确、理智、毫不自欺欺人地认清通向这个伟大目标的真正道路是什么,毫无偏差地搞清楚如何正确无误地行走在这个正道上,如何避免、断除一切不符合这个伟大目标的一切错误、谬差的行为、语言、心理,而不管以前是怎样的习惯这些。以精确无误的理智搞清楚,为什么要修行、修行所要修正的都确实是什么?唯有如此认真、毫不含糊、不自欺欺人的态度,才可能修行得力,不然就如鱼目混珠,是在自欺欺人、可笑可怜地浪费时间生命罢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关于禅道

禅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