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问答(观云法师)


禅修问答

观云法师

观云:在禅修过程中,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感受,想要拿出来共享,现在的时间可以用来提问和交流。

营员:修安般禅法要数息,应该怎么数呢?这是属于止,还是属于观?另外还有一种禅修的方法是念佛,这是属于止,还是属于观?
观云:止呢,就是把心专注在所缘的一个境上,保持心不散乱。
南传圣典《清净道论》里有这样的修法:就是修土遍,把一块蒲扇大小的干泥团粘或挂在墙上,然后专注地观察这个泥团,眼睛睁开的时候,观察这个泥团的形状、颜色、质地等,闭上眼睛的时候,泥团还要在眼前出现。如果闭上眼睛的时候,那个泥团的形象消失了,要睁开眼睛再去看。直到睁眼闭眼这个泥团都能很清晰地出现,才算这个定修成就了,这就是一种止禅的修习。
安般禅法也是南传禅修里比较普及的一种禅修方法,具体就是观察和数吸气和呼气,吸气和呼气一次,算一次,从一开始数,数到十,然后重新数。大家对此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专门介绍的书籍,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不同的一些具体的情况需要调整和处理,比如呼吸紧张、头晕等,最好要有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师指导,推荐西园寺的宗净法师,大家可以向他请教。
念佛的时候,止观是同时修的。念佛的时候,心专注于佛号,不向外攀缘、不散乱,这是止;念得分明,听得清楚明白,这是观。止观是并行的。
禅修的方法很多,有不同的流派,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也可以向有经验的禅师请教,总的来说与身心相应的法就是好的。心比较散乱的人,或者刚上手的,修止的话,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治心念比较散乱的状况。有一些基础的人,也可以直接修观禅,止和观可以相互促进。有时候,从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会去问,某种修学方法是止还是观。其实,只要能够使你的心专注、不外驰,很清楚,很明了,不一定非得追究它是止还是观。

营员:禅修时念弥陀佛,应该出声念,还是默念?另外,我念佛号时,如果紧了,就会觉得很累;如果缓了,又容易起妄想
观云:念阿弥陀佛,如果你要把心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收摄起来的话,那不管是出声念还是默念,关系都不是特别大。关键是,这四个字在你内心是有一个声音的相的。不管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这四个字在你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谈到念佛号的缓急,先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小孩,他在睡觉的时候说:“我睡,我睡,我使劲地睡。” 其实大家明白,使劲睡反而不容易入睡。禅修,用心也不能使劲地用。有一个说法是: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专注力。意思就是说,不要太紧。用功夫的话,不能太猛。你坐在这个地方,心特别用力的话,过一会儿你会很累,而且可能会气往上涌,你头会晕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你不可以念得太急,念的太急的话,你的心会躁;也不可以念得太缓,念得太缓的话,你容易昏沉,其他杂念也容易生起来。紧和慢,以摄你自己的心为标准。佛法是心法,任何标准都是和摄我们的心相应的。只要你在念的过程中,既不觉得很累、很躁,也不容易打瞌睡或起妄念,这就好。这个度,要你自己去调。就像骑自行车时的平衡感一样,大家能够交流的是大概的一个平衡的原理,而平衡感一定要自己调的。

营员:在禅修的时候,我会有这样的疑惑:念佛究竟是从哪里念出来的?是从嘴上,是从脑部,还是从胸部的心呢?我总是想要找到它。
观云:如果这个疑惑,足以把你全身心的注意力调起来,并且能够长久地安住在疑惑上,这个疑情能够持续,并且能够成片的话,那么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了。但是从你刚才的叙述看来,很显然你不是参,因为你还在找它。找它的话,就不是疑情,禅宗里参话头的参是“离心意识”的,而你是用意识在寻找它:它在头部呢,是在心部呢,是在嘴上呢,还是在哪里呢?过去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就是说,世间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念佛的声音,也和琴声一样,你要到哪里去找呢?你要找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找声音的人,和所找的声音,能找的你,和所找的声音,不是两个东西,但也不是一个东西。佛教里有一种很辩证的表达方式,把这个称为“不一不异”。我们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心,不是两个。你在念佛的时候,要知道这个声音,既不从内来,也不从外来,它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你要去找它的话,就像二祖慧可说的:“觅心了不可得。”觅声也是了不可得。不要去追寻它从哪里来,只要把它听得清楚明白。我们不必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只要每一天都活在正念之中,能够活得很鲜活,每一刻都是觉悟的。从哪里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营员:打坐禅修时,我眼前会出现很多变幻的画面,比如说,可能一开始是眼睛,很多的眼睛,然后变成了亮闪闪的蜡烛,然后又变幻成别的。我就会很好奇,很注意地想着它接下去会变成什么,想要抓住它变化的规律。这样对吗?
观云:不要抓,而要观察。只是全然地观察。你甚至可以感慨:“生命真是奇妙,心上产生了这么多的一些东西。”你不应该把这些画片看成客观的,或者去观赏它,去抓它,不要。你只是如实地去观察它,一切都在你的觉察之中。你的心好比是这个屋子,屋里突然来了几个老鼠,你就看着这几个老鼠,你也不要惊动它,你也不要去留它。它来了,就是来了,走了,就是走了。屋子空了,就观察这个空屋子。关键一点就是,你一定要看着,你一定要知道。但是你不要去抓这些画片,也不要去驱逐这些画片。你甚至可以试试看,看这些画片在你的内心能停留多久。你会发现,它过一会儿就像天空中的云一样,自来自去。这样,你心的状态将是清楚的,明了的,自在的,清净的。如果你去抓它的话,就会迷失在那些画片里,而失去正念了,就像猴子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营员:我打坐时,脑海里怎么没有出现刚才说的那些具体、生动的画面呢?我产生的是另外的一些念头。
观云:这说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有些人,平时的思维可能是比较具象的,有些人的思维是比较抽象的。这倒没有什么,出现任何东西都没有什么。关键的是,你要知道心上出现了这些东西。有时候,我们心上出现了这个东西,就跟着这个东西走了,如果出现一个汽车,我们坐着就走了。你应该观照着它,不要跟着走。
有一次做梦,被一个狼狗追,我非常恐惧,使劲跑,但是好像跑不动。还好,平时在恐惧的时候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狼狗很快就扑上来了,我还在纳闷:怎么念观世音菩萨不起作用呢?但我还是大声地念,把我念醒过来了。我发现,梦中和醒过来,狼狗有变化,梦中的狼狗是真实的,醒过来的狼狗是假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就是梦中念观世音菩萨,醒过来还是念观世音菩萨。
同样地,我们心上好像产生了一幅画面,你去分别计较这些画面了,这就是你跟着念头走了,你失去觉照了。这就是你被狼狗追上了。
脑海里出现画面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我的心出现了一个画面。这时候你不会随着这个画面走,因为你有觉照在。你知道“我心上产生了一个画面”,和只有画面是不同的。天台宗里有一句话:“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你观察到的一个没有任何念头的心,和有念头的心,它还是一回事。海水是平的,无风不起浪,没有风的时候,一点浪花都没有。突然起了风,起了浪花,这个浪花很漂亮,它在笑话海水:“你看我,多漂亮!”可是没有风的时候,浪花就是海水。所以我们的任何念头,它的本质就是清净的心。所以任何念头起来的时候,你一观察,你知道这是一个念头而已的时候,你当下就能够透过念头的假象看到念头的本来面目,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活泼泼的一颗心。
下次当念头来的时候,你要说:很好,透过这个念头可以看到我们的心,这说明我们的心是鲜活的。如果你只是看到念头,看到一个房子,或者看到一个花,你看不到自己的心,那你是失去觉照的。
我曾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次起七的时候,老和尚写了一个偈子,其中有一句话:“铜头铁额并消镕”。这是说禅堂像一个洪炉一样,不管是铁是铜,到禅堂里都给你化了。在觉照之光的照耀下,金银铜铁或是别的什么,都可以化为智慧之水。不论你打坐的时候看到的现象是什么,你都应该看到这个现象之下你的本心。

营员:在家人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不像在寺院可以专门地修学。工作和修学有时候会矛盾,怎么比较好地结合起来?
观云:我个人觉得,在家居士以工作、以家庭生活为基础,这是一个基本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在工作和家庭照料好的前提下,再用多余的时间把修学这方面照顾上。
法要住法位。我们在这世间的法位,就是丈夫的这个法位,就是儿子的这个法位,就是经理或者员工的这个法位。不要本末倒置。你在这个基础上去学佛,人家就不会觉得你学佛以后,好像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了,好像变得很奇怪了。学习佛法的人,要学习水的柔软,水在任何容器里边,都能够随圆就方。冰,是方块就是方块。如果我们是冰的话,我们要把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像水一样。在单位,在社会上,在哪个地方,都能够跟人家相容。
在家修学,好比一列运行中的火车,如果火车出现故障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火车运行的过程中,把它的故障排除掉。运行的火车,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家庭。修学佛法,就是检修,检修我们工作、生活中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
具体的操作,我们也尽可能在每天的学习、生活里,多次去提起觉照。
比如你很着急的时候,你心里要知道:“我现在正在着急。”你甚至可以先停下来,去体会这份着急。“哦,当心着急的时候,原来是这样一种觉受。‘着急’呀,你这个朋友匆匆而来的时候,我总是没有照顾好你,今天我陪你一会儿。”看这个着急,在你内心能跟你共处多久。当你看着这个着急的时候,着急就害羞了,不知不觉之中,不知到哪里去了。你就会发现,自己不着急了。不着急不是更好吗?这些东西在生活里边都可以用得上。
当你下班了,下楼梯的时候,你要清楚地知道,我的脚踩在楼梯上。而且楼梯边缘有一个横起来的防滑的东西,你踩到这个上面,和踩到平的上面,感觉是两样的,这个很微细的差别你都要清楚地觉知到。
不要小瞧仅仅一念的这种觉照:我知道我在做什么……当你任何一刻知道的时候,就仿佛你在梦中,知道你在梦中一样。在你知道你在梦中的那一刻,你便是醒了。
一念觉悟一念佛,念念觉悟念念佛。点点滴滴的觉悟,就像点点滴滴的水,多了就汇成小溪,小溪再流下去就是大河,大河再流进去的就是海洋。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生活中修学,最重要的就是内心对佛法僧三宝信仰。还有就是对苦、空、无常这些道理的觉悟。
只要有信仰在的,你不会永久地迷路。只要有信仰在,你没怎么用功修行,可几个月过去,你依然会进步。为什么?有信仰在,生命就仿佛有了一个根。你看树,在那个地方不动,过几个月,事实上它长粗了一点。因为它的根会给它吸收营养。所以有信仰在的时候,你不要疑惑有多少时间去修学。所有的生活经历,都会给你提供修学的资粮——这儿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有信仰在。
在生活中,如果大家能有很多时间听经闻法,能够有很多机会来禅修,当然很好。没有机会,要抓住最根本的。
用佛法利益他人的时候,不要只是用概念法去利益他人,更应该用我们生命里的慈悲智慧去滋润他人。学习菩萨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利益让给别人,把温暖传递给别人,把喜悦传递给别人,而不要把我们本应该要求自己的东西,先拿去要求别人。这是需要注意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关于禅道

禅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