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明•周嘉胄《香乘》中,将香炉的形制归纳为鼎式炉、琮炉、拟形炉、卧炉、手炉、印香炉、豆式炉、博山炉等三十二种。
其中手炉可谓是炉中的“暖男”,很受古代女子的喜爱。其形制较小,可随身携带,可供取暖兼做熏香之用。
在古人的生活中它是一件生活实用器,在明清时期广泛使用。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所以又有“袖炉”、“捧炉”之称。其造型赏心悦目,可作清雅的玩物。
明•高濂撰《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袖炉曰:
“焚香携炉,当制有盖透香,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熏炉,似便清斋焚香,炙手熏衣,作烹茶对客常谈之具。今有新铸紫铜有罩盖方圆炉,式甚佳,以之为袖炉,雅称清赏。”
《遵生八笺》中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熏炉
手炉极讲究造型与纹样,形状有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纹样多为表现文人情操的文人山水画、梅兰竹菊等题材。
通过这些装饰纹样“移情借景”,在取暖熏香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愉悦了精神,是富贵女子掌中的爱用之物。
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记载:“手炉,可笼之于袖,以铜制之,燃炭以取暖。又有不用火而置沸水其中者,妇女多用之”。
乾隆时仁和秀才周心孩所作《咏铜手炉》诗:
不数红泥小火炉,青铜范出小形模。
提来缓缓随心便,趋到炎炎炙手无。
笼袖粟肤春意透,挥毫姜指晓寒苏。
深闺从此催刀尺,冷月临窗雁阵呼。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踏雪寻诗”中雍容华贵,姿态优雅的侍女,手中金光闪闪的小器物,便是取暖之用的手炉。
古代小说中描写手炉中常焚烧着“香饼子”,《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在侍候宝玉时的描写:“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
香饼子,一是指用各种香料调合制成的合香制品。
合香香饼
还有一种作为薰香料的煤饼,燃烧时会散发甜甜的香气。也被称为“香饼”、“香炭”。
明•杨慎《升庵外集》中记载:“石炭发香煤,盖捣石炭为末,而以轻纨筛之,欲其细也,以梨枣汁合之为饼,置炉中以为香籍,即此物也”
梅花香饼子•初塵居
清朝著名学者史梦兰撰写的《全史宫词》有“连天雨雪朔风骄,金鸭香温炭饼消”,描绘的是发香煤饼在金鸭(鸭型炉具)内燃烧时既“香”且“温”的情景。
古人手炉中常使用的香饼子,是炭饼还是合香香饼?古籍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或许,这两种香饼子都是古人常备之物。
以炭为主的香饼子使用方便,点燃香饼放入手炉灰中即可。适合户外活动时在手炉中焚烧。
清斋焚香、炙手熏衣、烹茶对客常谈时,则可使用“隔火熏香”的方式,熏燃香料调制的香饼子。
清•张劭《手炉》诗曰:“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古人熏香用隔火的方式,取金银削作薄片,常以金叶或银叶为称。
香丸、香饼子放置于隔火的“银叶”上,借助“银叶”下灰中炭的微烤,让香气慢慢挥发出来。
图•紫元香事
在《金瓶梅》六十八回,曰爱月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熏热身上”。此处描写的“铜丝火笼儿”,即是袖炉、手炉。
手炉中焚烧的沉速香饼儿,应该是香料调制的合香饼。在《遵生八笺》中记载了一则沉速香方,估计和《金瓶梅》中的沉速香饼差不多,只是制成香品的形态不同:
“沉速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唵叭香三两、麝香五钱、合油六两、白芨面一斤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金瓶梅插图中的“炉瓶三事”佚名•清代
《金瓶梅》成书于明代,书中的用香方式是明代百姓香生活的缩影。四十回潘金莲瞧了瞧旁边桌上,放着个烘砚瓦的铜丝火炉儿,随手取过来,叫:“李大姐,那边香几儿上牙盒里盛的甜香饼儿,你取些来与我。”
“甜香饼儿”也是用各种香料调合制成的合香。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曾对甜香做过评价:“甜香,惟宣德年制者清远味幽可爱”,甜香只有宣德年间造的,气味纯清幽远,十分惹人喜欢。
此时人们生活讲究雅致,手炉作为明代富裕人家生活实用品,昼夜不熄焚烧着香饼子。
明代中后期,手炉的制作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这个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制作手炉的技艺工匠,享有盛名。
铜局部鎏金暗八仙手炉•胡文明制
其制作的手炉,格调高雅,精美绝伦,形、艺、韵、意俱佳,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心理的慰藉。
铜雕锦地龙纹八宝手炉 “宝晋斋”款
冬日,于炉中燃起香饼,阵阵芳香,沁人心脾,使人情志条畅、身心愉悦。
香饼多为辛温香药制成,有祛除湿寒的功效,使用手炉驱寒保暖的同时,还可使衣服芳香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