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念佛


禅宗念佛关系的历史演变情况如何?在中国佛教史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拟着重论述禅宗与念佛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从历史演变中简要总结出禅净融合的历史趋势和中国佛教的历史走向。

一、禅与念佛的本义与发展

为了论述禅宗与念佛的关系,有必要先简要地叙述一下禅与念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发展。

先说禅。禅是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的略称,汉译是思维修、静虑、摄念,即冥想的意思。用现代语言简要地说,禅就是集中精神与平衡心理的方式方法。从宗教心理角度来看,禅的修持操作主要是“禅思”、“禅念”和“禅观”等活动。禅思是修禅沉思,是排除思想、理论、概念,使精神凝聚的冥想。禅念是厌弃世俗烦恼欲望的种种念虑。禅观是坐禅以修行种种观法,如观照真理、否定一切分别的相对性,又如观佛的相好、功德,观心的本质、现象等。禅修具有多种功能,诸如:精神集中,即注意力集中,以为修持提供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带来宁静与快适的感受。化解烦恼,舍弃恶欲,排除恶念,提升精神境界。禅还能产生智慧,有助于观照人生、宇宙的真实。此外,禅经还说,长期禅修能获得超常的能力,即神通力,与今人所谓特异功能近似;又禅修或可得见诸佛,断除疑惑。

与禅那相应的梵语Samadhi,音译三摩地、三昧等,汉译作定、等持等。定是令心神专一,不散不乱的精神作用,或指心神凝然不动的状态。一般地说,定是修得的,是禅修的结果。在中国,禅也当作定的一个要素,被摄于定的概念之中,通常是梵汉并用,称作禅定。禅定成为惯用语,被视为一个概念。事实上,禅定的主要内容是禅,是通过坐禅这种基本方式使心念安定、专一、不散乱的修持实践,其中心是静虑、冥想。中国禅宗的禅,还明显地向慧学倾斜,带有排拒坐禅的意味,强调由思维静虑转向明心见性,返本归源,顿悟成佛。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佛教禅在意义上是迥异其趣的。

大约自马祖道一以来,中国禅宗把禅由坐禅静思发展为日常行事,由心理平衡发展为生命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禅的内涵。中国禅宗学人还强调禅悟,认为觉悟要由日常行事来体现,由生命体验来提升。这就是说,禅与悟是不可分的,悟必须通过禅来获得,禅没有悟也就不成其为禅。没有禅就没有悟,没有悟也就没有禅。从这个意义上说,禅就是禅悟。这与印度佛教所讲的禅也是大相径庭的。

中国禅宗还大力开辟禅悟的途径和创造禅悟的方法。这主要有:

(一)禅宗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宗旨,而性与相相对,相与念相联,念又与住(住着)相关。为此慧能提倡无相、无念、无住的法门,要求不执取象的相对相,不生起相对的念想,保住没有任何执着的心灵状态,这是一种内在的超越的方法。

(二)性与理、道相通,悟理得道,也就是见性。理、道又与事相对,若能理事圆融,也就可见性成佛。由此“触类是道”和“即事而真”成为禅修的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三)禅悟作为生命体验和精神界具有难以言传和非理性的性质,相应地,禅师们纷纷充分地调动语言文字、行为动作、形象表象的功能,突出语言文字的相对性、行为动作的示意性和形象表象的象征性,形成为丰富多彩的禅悟方法。

次说念佛。“念”,本指主体对所缘对象的忆念作用,念佛就是忆念所归依的佛。后又由心念向外转为观念、口念,也就是由心里称念法身佛,转为观想佛的体相、功能,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这心念、观念和口念三种念佛,分别称为法身念佛、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法身念佛的法身即法的实相,故也称为实相念佛。中国佛教学者宗密又从观想念佛的念想佛的相好角度,分出观像念佛,即观念塑画等的佛像。

念佛的对象是佛,小乘佛教的念佛偏重于对释迦牟尼的归敬、赞叹、思念,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量的佛,相应地所念的佛数量众多,扩大了念佛对象的范围。大乘佛教所念之佛常见的有阿佛、药师佛、弥勒佛、弥陀佛、大日如来等,但通常又以阿弥陀佛为代表,以至于一提及念佛,一般都以为念阿弥陀佛,这是念佛对象的显著变化。

佛教经典历来重视以念佛为观想内容和禅观方式,也就是提倡通过念佛把心思集中起来的冥想法,从而构成为一种禅观,一种禅定,称为“念佛三昧”。《观无量寿佛经》云:“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1]认为修持念佛三昧,观想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故能于定中见十方一切诸佛。念佛三昧中有一种般舟三昧。修行般舟三昧是在一特定持间(如七日或九十日)内,常行走不得休息,环绕行道,步步声声,念念皆在阿弥陀佛。完成此三昧就能见诸佛现前,故也称佛立三昧。天台宗人则称为常行三昧。《文殊说般若经》还把一心念佛,专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

中国佛教学者对念佛方法的梳理都很关注。如天台宗智顗在《五方便念佛门》(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中列举出五种念佛法门:(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这是根据不同对象随机而说的五种方便念佛法门。华严宗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经疏》卷五十六(见《大正藏》第三十五卷)也举出五种念佛法门:(一)缘境念佛门,(二)摄境唯心念佛门,(三)心境俱泯念佛门,(四)心境无碍念佛门,(五)重重无尽念佛门。这是从心境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分列的念佛法门。宗密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见卍《续藏经》第七册)则从念佛对象的视角分为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四种念佛。唐代兼通律、密、净的僧人飞锡,着《念佛三昧宝王论》(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的宝王,并把念佛从时间的角度分为念未来佛;念现在佛和通念三世无不是佛三大门。此外,有的佛教学者还把念佛分为念他佛、念自佛和自他俱念佛三种。念他即念阿弥陀佛,念自即观心,自他俱念即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中国佛教史上,念佛法门众多,其中包含了中国佛教学者创造。

念佛法门传入中国后,最为流行的是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后来由于净土学者昙鸾、道绰的提倡,尤其是善导(公元613~681年)创立净土宗,便以称名念佛为主要修持法门,并广泛深入千家万户。以后,持名求生极乐世界信仰广为流行,以致不论哪一宗派采用的念佛法门,都和持名往生净土的思想相结合,这是印度佛教念佛法门在中国的重大发展。

持名念佛法门之所以在中国盛行,是受了龙树《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思想的影响。该品说菩萨道“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菩萨欲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2]“阿惟越致”,不退转,是菩萨修持追求佛果的阶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圆满觉悟的智慧。这是说,称名念佛是修菩萨行速至不退地的方便易行道。中国净土宗在接受这种思想影响和吸取净土经典学说的基础上,提“称名念佛往生”说。《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愿文有“十念”之说[3],《观无量寿经》也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4],宣扬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弥陀净土。关于“十念”的解释,佛教学者说法不一。善导将十念解释为十声称佛,并认为,一生无尽数地称佛名号乃至一声称佛名号,都可以往生弥陀净土。善导所立的“称名念佛往生”说成为净土宗的根本宗旨。

净土宗的称名念佛法门奠立在两个原理之上:一是阿弥陀佛名号的神圣功效。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三字被认为是佛法界的内在音声。阿字是表宇宙开辟,生命生发的根本音,弥字表一心平等的无我大我义,陀字是表含摄一切法藏的究竟处,三字各具神圣意义。阿弥陀佛名号凝聚着阿弥陀佛法身、报身与应身以及各种智慧和无量功德。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使称名念佛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名号作为阿弥陀三身以及智慧和功德的载体,是凡圣同构相互呼应的媒介。名号所在之处,也就是阿弥陀佛愿力光明遍照之处。修持者称名念佛之时,也就是得阿弥陀佛护持之时。信愿持名,也就能全部融摄佛功德为自身的功德。二是众生自心内含阿弥陀佛,心想佛即生佛。《观无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5]这是说,阿弥陀佛是最高真理,遍于一切众生心念之中,阿弥陀佛与众生心念相通相融,众生若口念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自心就能显现阿弥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心作心是,系念佛界,是念佛法门的又一重要理念。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禅道

禅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