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汉地寺院常见的佛事与疑问
供斋
第一个,供斋。所谓供斋,通俗地说就是你们拿钱请寺院的师父吃饭,又叫斋僧。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怎样修福最快?释迦牟尼佛说,斋僧、供僧。当然,关于我们怎样修福,释迦牟尼佛还有其他开示。比如他说,有三种重要的福田父母、病人,还有远客,远方来的人。他从实际出发,强调在家人首先要孝养父母,心有余力再去供养三宝。在供养三宝里面,斋僧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在发展中,慢慢也形成信众不仅请僧众吃饭,有时候还供养衣服、日用品等其他东西;然后寺院也会从你斋僧的款项里面拿出不多的一些钱,供养每位师父,与他们结缘。这笔钱有个专用的词叫斋?,也叫?钱。寺院里面,供斋有好多种,取的名字都很好听,比如罗汉斋、如意斋。具体多少钱,可能不同的寺院不一样。
为什么斋僧修福的力量很强大呢?像十方丛林这种开放的寺院,僧团也是开放的,它的开放性落实到了很多制度上。大家都注意到,我们寺院在吃饭以前,都要发出法器的声音。戒律里规定,要不少于三种法器的声音。汉传佛教寺院要打叫香,要开梆,要打云板。这三种声音,它的立意是面向十方的。除了面向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位,还面向上方和下方,那有可能是来自于我们人类的肉眼所见不到的凡圣共居土、其他佛国的声闻缘觉僧众。他们听到这三种法器的声音,也来应供。所以开放寺院中午的供斋,是面向十方僧而供养,不是局限在柏林寺的一百多个僧众。
如果你把供养局限在柏林寺这一百多个人,就错了。你的心要想着十方的凡圣僧,这是供养的对境。所以在某年某月某日,你在柏林寺供斋的那天中午,任何一个走到柏林寺的出家人,都有资格来接受供养。假如柏林寺无缘无故把门关了,不让他进来,那柏林寺的师父就犯了很大的过错,那是绝对不可以的。这就是我们的僧团生活在制度上体现出来的开放性。
其实僧众每天的吃穿用度,都是来自于信众在功德箱放的钱,来自于你们交给客堂的供养,那么你们今天听了这段以后,就一定要知道,如果你心里想的不只是供养柏林寺这些师父,而是供养十方僧,那你的心量就会进一步拓展、扩大,其意义非同小可。这就是为什么供僧有功德力啊。
在柏林寺,因为佛学院要上课,为了学僧的作息不要经常被打扰,随早课的普佛每周在周六、周日,每月在初一、十五做。有的信众有特别的心愿,急着想做早课普佛,但时间没赶对,那么你也可以中午去供斋。我建议,你要慎重、认真地来对待供斋这件事,当成一个法门来修行,不要交钱就了事。
比如,明天中午要供斋,你可以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早晨,在寺院或你家里的佛像前做一种祈祷。怎么祈祷呢?弟子某某明天中午要在柏林禅寺供斋,祈请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声闻缘觉、诸大阿罗汉前来应供,能够满我所愿。做这种祈祷,然后你再去供。
你说他们有没有来啊?来了,你也看不到;他要是来了,也许表面跟我们凡夫一样,你没有必要去执著。重要的是你的发心,你的心所缘的境是十方三宝,十方的凡圣僧众。如果你养成这个习惯,每次斋僧以前都这样祈祷的话,也许因缘际会,哪一次就真有阿罗汉、声闻缘觉从空降临当然咱们看不到他混在我们的僧众里面接受了你的供养,那可了不得。
南北朝慧皎的《高僧传》里,有佛图澄的传记,这是一位得道高僧,不仅有智慧,而且有禅定和神通。他在河北这一带,教化、帮助过后赵的石勒和石虎父子。这对父子很暴虐、经常杀人,可他们就是有一个殊胜的法缘,能遇到高僧佛图澄,不舍弃他们。当然不舍弃他们,也不光是为他们,也是为众生。由于这位高僧显神通助国消灾,所以得到他们父子的供养、恭敬,大和尚这个词最早就是石勒和石虎父子用来称呼佛图澄的。石虎是石勒的养子,他对于佛图澄的恭敬胜于父亲。佛图澄到朝廷,还没进门,就会有人通报大和尚到!所有官员全部起立,有些官员还要去抬轿子。轿子过去叫肩舆。
有一次佛图澄就跟石虎讲起和他们之间的因缘。佛图澄说,石虎过去世经为大商主,至罽宾寺,尝供大会,罽宾在哪里?现在的克什米尔。现在的克什米尔,是两国争夺的地方,经常有恐怖事件。过去这里曾经是佛法繁盛的地方,出了很多得道证果的修行人,遍地都是佛寺。
佛图澄说,过去你曾经在罽宾做大商主,到一个寺院供僧。中有六十罗汉,其中有六十个阿罗汉。吾此微身亦预斯会,通过传记前后文,包括这句话来看,毫无疑问,佛图澄是说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凡夫僧,也有幸参与了这次斋僧大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说时得道人谓吾曰,说当时有一个得道的人跟我讲,此主人命尽当受鸡身,后王晋地,当时阿罗汉接受供养的时候,有宿命通就看到了,说设供的这个人,他死后先投生为鸡,再转生会在东晋的时代做王。
供了阿罗汉怎么还投生当鸡啊?就是他当鸡的业力太强大了,恶报已经成熟;但供僧的善业的果报,还没有形成;再转生,就形成了。今王为王,岂非福耶,说你现在做了国王,这就是那个福报啊。佛图澄的这段话,告诉大家他们之间的关系,渊源于过去他做凡夫僧的时候,和六十位阿罗汉一起接受过石虎的供养。这也启发了我们了解斋僧的功德。
在斋僧里面,特别要解释一下有汉传佛教色彩的上堂斋。上堂,来源于禅宗。古代禅宗丛林,有一些施主到了寺院以后,特意请住持和尚上堂举扬禅法,同时也借这个机会供养阖寺僧众,所以这种斋叫上堂斋。它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住持上堂说法。当然古代的住持一般都是开了悟的高僧,所以他们上堂讲法完全是灵活的,可能某一次上堂就能够令有的人开悟。像我这种凡夫显然是做不到,所以只能按照汉传佛教的仪轨,由仪仗队迎请仪仗不是对某个人,它是表达对法的恭敬,然后到万佛楼,在那里讲法,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上堂斋。
普佛
第二个,普佛。僧众早晚都要课诵,所谓的早晚普佛,实际上是在早晚课诵中增加了一些内容,然后僧众再把要加持的人的名字立牌位乃至写文疏,把整个早晚普佛的功德力,都回向给他。
也许你们会问,有时候你们普佛回向的人特别多,好几十个人,本来这个功德回向给一个人会很大,五十个人一分,五十分之一。不要有这种分别。三宝的加持力就像屋子的灯光一样,现在我们这里也许坐了两百多人,灯光照到每个人的身上,和你一个人坐在这里,照在你身上,亮度哪一个多啊?一样多。不要说两百多,我们这里再来一百人,照到每个人身上的亮度也不会减少;我们所有人都出去,就留下你一个人在这里,灯光照你的亮度也不会增加。所以僧众修行念经回向的加持力,如同这个屋子里的灯光,它不会因为回向的人多而减少。
僧众早晚普佛的加持力从哪里来?我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第一个,从僧众的修行来。这个修行包括持戒,戒定慧的修行。第二个,从你们这些参与佛事的功德主的发心来,从你们的信、你们的诚这里来。你的心态就是接受加持力的重要频道,把你心态的频道调好,自然就能感应道交。第三个,来自于在课诵中所念诵的佛经和早晚课仪轨。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法事。
所有这些念经的仪轨,除了来自于佛,还来自于过去的祖师。比如我们现在的早晚课诵,大概在元朝形成,到明清定型。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融入了历代祖师的功德力。那些祖师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这就是传承的力量。你可以说是仪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传承的力量。当然最终是佛菩萨的加持力。
有一个偈子,可以解释佛事的功德、加持力从哪里来,这个偈子叫《三力偈》三种力量的偈子,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法界就是所有的精神、物质存在,这些存在它是有力量的,因为你不能凭空去讲。法界力包括了什么呢?你遇到一件事,恰好你认识的一位居士告诉你可以去寺院做佛事;他讲的时候刚好你信了,还有时间和经济能力。
严格按戒律来说,寺院做法事不应该设定多少钱,一块、五块、十块都行,我们寺院的七月十五就是这样做。但是寺院在操作和管理上也有困难,所以有时候我们就设一个数额。注意,这也是个缘。然后这一切因缘和合,你就来了。从物质到人、到关系、到认识,这一切都是很真实、很具体的。五十年前能有这么一件事吗?不可能。因为五十年前,这里是一片废墟,你到这儿来,没有寺院、没有师父、没有佛像。当然那时候也不会有人跟你讲,还有寺院可以去做佛事。这就叫法界力。
焰口
第三个,焰口。焰口这个词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我最早接触是在1990年的冬天,当时就误会了。我和大学的同学,在学校吃了年饭就跑到广济寺去过年。在广济寺住了几天后准备回学校,寺里的师父留我们说,你们可以多住几天,过几天要放焰口。我心想放焰口就是往天上放焰火吧,没有什么意思,就回学校了。
事实上焰口这个词,有好几层借代的意思。它渊源于《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在这部佛经里讲到焰口的缘起:阿难尊者有一天在外面打坐,突然看到有一个饿鬼在他的面前。这个饿鬼肚子很大,喉咙很细,口里吐着火焰。饿鬼跟他说,你在这儿坐,不要得意,过几天你死了以后,也跟我一样。
阿难尊者听到这个怕了,赶紧去找佛,问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救这样的众生呢?佛陀就讲了焰口施食的法门。追根溯源,焰口这个词原本是指饿鬼的口里吐出火焰,进而用焰口指代饿鬼,再进一步地用放焰口指代帮助饿鬼脱离痛苦的佛事仪轨。
放焰口的仪轨属于佛教的密部,金刚部。在唐开元年间,由不空三藏法师翻译到汉地来。虽然唐密在汉地的传承中断,但是放焰口的法本,却在汉传佛教的寺院中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直到今天。我们在放焰口的仪轨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的祖师,还有文化名人,比如东坡居士参与撰写的一些内容。放焰口的法本辞藻华丽,非常有概括性,把人生的一切都涵盖在其中。其核心内容是以几个真言加持食物和水,来解除饿鬼的痛苦。
注意,所有的佛事仪轨,它有外在的含义,也有内在的含义密意。那么放焰口的密意是什么?就是我们众生生命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其实就是饥饿、饥渴,精神的饥渴、物质的饥渴。再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呢?就是贫乏;其实更精准地说,不是贫乏,而是贫乏感。有人有一百亿的资产,他也觉得不够。注意,这也是贫乏感。不要以为有一百亿资产的人就没有贫乏感,也许他跟你我一样,跟街上的一个乞丐一样,他也有贫乏感,总觉得自己占有的不够。
所以饿鬼的这种状态,描述了众生生存的普遍处境,这种处境会表现在我们的生理上,也会表现在我们的行为、精神、情感上,表现在我们世俗的各种奋斗背后的内动力上。有的人奋斗就是为了解除这种贫乏感,结果奋斗一辈子,贫乏感也没有解除。
放焰口的法事,就是要帮我们解除这种贫乏感、饥渴感。怎么解除呢?通过一套修行的仪轨。注意,放焰口也是一个自利利他的法事,不要简单理解为只是帮助饿鬼,其实它也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会有贫乏感、饥渴感,总觉得不够,不够,不够其实内涵很深哪。放焰口的密意,是让我们变成一个富有的人,富有的人不是拥有得多,而是内心满足。
那么放焰口外在的含义呢?就是我们要加持水和米,让它变成饿鬼需要的甘露琼浆,让饿鬼得到饱满。同时也让所有人道、天道、神道、阿修罗道等其他众生得到满足。如果我们参与放焰口的法事,懂得了其内在的密意和外在的含义,那就比较容易相应。
水陆法会
第四个,水陆法会。从印度佛法的渊源来说,水陆法会跟焰口有接近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布施门。为什么用水陆这个词?它描述的是布施的对象水陆空。水里的、陆地的、还有空中的众生,布施给他们。其实我们所有的法事都是上供下施,包括了上供诸佛菩萨、十方贤圣、历代祖师,再下施六道群灵。
水陆法会仪轨,据说渊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梁武帝为了超度夫人郗氏,请志公上人一起制定了这套仪轨。约在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梁武帝在今天的镇江金山寺,举行了我国佛教历史上第一次水陆法会。后来,这个仪轨在一段时间内湮没无闻,到了唐代被一些法师小范围地使用,到了宋代才发扬光大,到了明朝,朱元璋特别把水陆法会、放焰口这样的佛事归并为一类。有些寺院就专门做这类法事,尤其以南方为多,放焰口才传承到了现在。
水陆法会是汉传佛教寺院目前规模最大、需要的人力物力最多的一个法会。法会分很多坛,有外坛和内坛。内坛有一个仪轨,外坛就在不同的地方,僧众分班,分别诵《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等很多大乘经典,念佛等等。最后所有这一切上供十方圣贤,下施六道群灵。
斋天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斋天。在每年正月十五清晨,我们都要做一次斋天佛事。本来我们是三宝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怎么又弄出天来了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人天教主,他不仅仅是人道众生的教主,而且还是天道天神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世说的法,需要有众生修行它;他的法要流通后世,也需要有众生来护持。
在有些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法会中,天道众生也参与了法会;在护持佛法的众生里面,天道众生特别重要,有些天道的众生在佛前发过愿,未来将会护持正法在娑婆世界流传。大家想一想,这些众生发了护法的大愿,就成了菩萨;如同我们人道的某一个修行人有大功德,有大愿力,有大智慧,他也和菩萨一样。
斋天作为一个佛事,从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开始。我们汉地斋天的仪轨是《金光明忏斋天仪轨》,其间恭诵《金光明经》。《金光明经》这个法会就有很多天道众生与会。在斋天仪轨里,与会天人中,有一位很重要的护法叫功德天。当然,斋天仪轨不光是供天道的大菩萨、大护法,还要供三宝,令我们障碍消除,福慧增长。
在汉传佛教里面有三部重要的经,被称为护国三经,护佑国家,护佑人民。哪三部呢?《妙法莲华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金光明经》。这三部经和国家安定、风调雨顺、稳定繁荣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斋天仪轨《金光明忏斋天仪轨》不仅对我们参与的人有利,而且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富强有利。
关于寺院佛事的几个疑问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对于佛事活动,有的居士可能产生的几个疑问。有的疑问前面多少已经讨论过,这里再稍微展开一下。
诸位居士到了客堂以后,了解到寺院有各种各样的佛事可以参与,而且做这些佛事还要拿钱。有的居士可能要问了,你昨天讲,跟师父相处的时候不能谈买卖,但寺院里做佛事都要拿钱,怎么回事啊?
这里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寺院参加各种佛事,不管是斋僧、普佛,还是焰口、斋天,你们拿钱一定要自愿发心供养寺院、供养三宝。要有供养心,这是供养,不是交换,这是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就是你在参与法事时,都要有一种心愿,希望通过这些法事得到僧众诵经的加持,得到三宝的加持。所以你给寺院的供养,其实是你与法事、三宝之间的一种联系、连接,它是个缘。
僧团里有的师父,选择不要大家的供养,特别是晚课超荐和早课消灾延寿的普佛。为什么他们这样选择呢?也许是出于一种谦虚,他觉得自己的功德不大,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受供养有愧;也许是一种修行角度的自我抉择,他觉得拿了你们的供养,就跟你们的愿望,跟你们要消除的业障发生了联系。这就相当于他本来一个人在路上走得很快,现在突然让他拉一辆车,车上还坐了好几个人。也许这位师父想自己一个人先走,走得快一点,力量更大了再来拉车。所以并不是所有师父都会要供养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供养的人,我们对师父接受供养要有感谢、感恩。这个逻辑跟世俗是相反的。世俗的逻辑是我给你钱,你要感谢我,对不对?但在这里,应该是你要感谢三宝,感谢师父接受了我的供养,让我有机会种福田,这样的想法才是正确的。作为师父也应该有自我要求,对护法居士心存感恩,以自己的戒行和修行,通过这些法事来回向给他供养和与他结缘的众生。
所以僧和俗在自己的位置上,各自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各自都有自己如法的思维。假如一位师父接受你们的供养,说你们就应该感恩我接受。错了,不对的。假如你们作了供养,说我们供养你们,你们应该感恩我们。那你也错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正确地作意,就会有功德,功德从哪里来?从心里来。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正确地思维,正确地动念头,它的力量就会产生。
接下来又有个问题了,我们早课普佛叫消灾延寿普佛,有人说我有个亲戚得了癌,怎么交一千块做了佛事,他还是没好啊?注意,普佛并不是给你一个承诺,说做了以后病准好,死不了了;或者某个人去世了,做了普佛以后一定能把他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这种承诺。但是作为寺院,有一点是可以承诺的,就是你来做供养,参与佛事,对于你要帮助的那个人,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经亡故的,一定是有利益的。但是这种利益,在多大的范围内,多长的时间内,以什么样的方式显现出来,这就不好说了。
刚才我讲的承诺,来自于我们的信念,来自于寺院安排佛事尽可能地如法,来自于僧众平时的清净持戒。所以我们参与这些佛事,力量和利益从哪里来?从佛来,从法来,从僧众来。注意,是僧众,不是某个人。有时你可能产生执著,哎呀,大和尚今天不主法,这个佛事我就不做了。我个人哪有那个力量啊,这是靠僧众,靠三宝。第四个来源也很重要,靠我们的心念。你的心念跟这个法事相应,它就一定会有利益,一定会有加持力传导给我们,传导给你想帮助的有缘众生。
为什么你不能保证我交了一千块钱,就把他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刚才提到过,这涉及到佛教的业果。在佛教的业果理论中,一个人的业有决定业,有不定业。决定业,就像一辆车以每小时一百八十公里的速度飞驰,你想让它在五米的距离内刹车停下来,可能吗?不可能。比喻什么呢?比喻有的业,力量太强大了,我们想在这么有限的时空内把它完全净除,可能性不大。但是,只要我们给他祈祷、念经,对他一定是有好处的,这个好处包括现在,也会延伸到未来。
不定业的意思是什么?是指这个业,不管是生病,还是人去世,它向某个方向发展的力量不是那么强大,不是那么决定。现在有佛法的因缘参与进来,特别是你和他又有直接的因缘,亲自采取行动,有时间、精力、财物的投入注意这也是业,但这个业是善业,这些力量介入进来,那个不确定的、飘忽不定的恶业,可能很明显地减轻,乃至化解。
这里就用得上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了,就是在寺院里做佛事,请佛菩萨、师父加持,这叫外因,自己叫内因,内因才是决定性的。我们想一想,假如一个人十恶不赦,请别人念一下经就把他超度到佛国,哪有那么简单啊?不可能,因为他恶业的力量太强大了。当然,我们在参与这些佛事的时候,对于自己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表达的过程。我们表达了对某一个人的关怀,其实这也是一个修行,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一种工具来看。
如果有以上这些正确的理解,我想你就不会简单地去期待,或者去要求。如果信心还不太够,你就可以先不参与;等你觉得信心够时再参与,在参与中去体验,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你的认知。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