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道的意境和讲究
中国花道的意境和讲究
说起插花或者花道,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日本,但许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的是,插花是一门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艺术,和茶道、香道一样,都发源于中国,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插花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插花极富自然之美,不同于西方插花的色彩浓郁,中国插花偏于淡雅,更重意境美。东方插花相比于西洋式插花,更注重线条的灵动与造型的多变,讲究自然美感,如同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然插花作品由人进行艺术加工而成,但仍要保留其天然感。不求对称平衡,但要天人平衡。
传统插花艺术
相比于日本插花,中国插花的文化寓意更加深远厚重。中国插花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在每一朝每一代的发展中,插花艺术都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在插花中都能找到它们的思想的影子。中国插花的作品中,每一个构成元素往往都有着它的文化意义,如梅的凌寒傲骨、菊的隐逸逍遥、莲的清净圣洁、兰的高雅君子等,整体的结构美,加上每一个细节的深远含义,使得中国插花禁得起仔细鉴赏、品味。
中国插花讲究意境之美
中国插花不是简单地将花材结合、造型,而是以形传神、以景融情,插花的容器也灵活多变,有盘、瓶、碗、缸、筒、篮等六大容器,可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所想传达的理念,贴合意境选用。而选用容器的材质、大小,在传统插花中也很有讲究,以瓶为例,《花瓶谱》中有载:““冬春宜用铜瓶,夏秋宜用瓷瓶,书室宜小瓶。”
插花
中国的插花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事情,至汉代发展出了基本雏形,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插花艺术飞速发展,开始有了明确而细致的规矩、讲究,日本花道也是在这一时期,由遣唐使从中国学习带回的。至宋,更多理学思想融入到了插花之中,人们对于插花意境的营造、理念的传达更加重视。明代,传统插花艺术全面繁荣,在形式、内容上极大丰富。可惜的是,从清代开始,中国插花艺术逐渐衰落,一直到近代才开始复兴。
按照这样的一个节气对应一种花草、表述一种精神的叙事风格,全书大体介绍了二十四种各个时节里的应景花草,如“雨水”对应于郁金香,“惊蛰”对应于桃花,“清明”对应于菊花,等等,这些花草记忆里,有着作者的童年的回忆,使作者的这份平易近人的叙述,带上了几份浓烈的中国本土的文化烙印,而每一种花朵中交织的诗情画意,作者直接将古诗词纳入到勾勒花草精神立意的辅佐素材,更使得每一种花朵的介绍,都接榫上了中国古韵的内在节奏与审美要素。这样,本来在日本花道中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纯粹花枝草叶组建成的拼图,便因为作者的回忆、作者所拥有的文化的集体记忆,而深深地烙印上了中国文化的印痕,一句话,拉近了日本花道与我们心灵的距离,更使得从中国舶“去”的花道,再次“舶来”到我们的文化意境里,回归到这本来就属于中国文化滋养的沐浴体系中,就像远去的游子,重新泳动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几乎是天造地设,如鱼得水,浑然无界。
传统插花作品
2008年,传统插花正式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作为插花文化的起源地,花道在外国发扬光大,国内插花文化却因历史的变迁几近断流,甚至大众只知道日本花道、西洋花艺,却不知中国插花的美,令人慨叹。但也正因如此,美丽自然、意蕴深远的插花艺术应该得到国人更好的保护和发扬。花盘中那定格时光的自然生机,应当被更多人欣赏和喜爱。
1| 花道即“天人合一”
万物皆有灵,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在插花中的第一个意境就是师法自然。适当截取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插入花器中,这样既保持植物的自然生长,又能使人身心愉悦,更可使人与植物达到和谐。
2| 花道即“中式审美”
花道追求一种不对称、无规律的自然美,即保存花枝的原始造型和状态。此外,花道经常需要和器物所搭配,作品与环境相统一,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气质。
3| 花道即“精神文化”
花道并非单纯的植物或花,而是情感的创造和表达。“静、雅、美、真、和”是花道追求的精神境界。花道就是借花木明志、寄怀的一种方式。
4| 花道即“仪态礼仪”
茶道是中国人待客的基本礼仪,并且茶道也有其特定的仪态和规矩。“花道”也代表着中国人的礼仪文化。首先,花道营造的意境就是温馨的氛围;其次,中国人无论会客,都会穿着体面、举止得体,就像花道,仪态万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常被比作花朵。因此,花道文化里的“中国意境”,实际上也是中国女性“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容华若桃李”的华美,“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柔韧以及“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的窈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