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佛教禅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禅”的最高境地便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便是看空世间全部事物实体,凡是著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境地。 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来到我国时,曾与梁武帝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 梁武帝是一个信佛虔诚的皇帝。他见到达摩禅师时,问道:“我登临帝位以来建了不少庙,印了不少经,供养了许多僧尼,是否有大积德行善?” 达摩回答说:“没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 达摩说:“由于你所做的仅仅寻求尘俗的小果报罢了,说不上真积德行善。”

梁武帝又问:“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大积德行善呢?” 达摩回答说:“真积德行善是圆融纯洁的才智,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不可能用尘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听后大为不悦。 达摩发现梁武帝离真实佛理还很远、且与梁武帝没有缘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并终究开创了中土禅宗。在咱们周围处处都有“相”,人们执着于它,寻求于它,陷溺于“相”中,无法自拔!《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施舍,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个索要施舍报答的人与没有施舍的人是没有实质不同,仍然在生死当中,有时乃至是造业,由于他愈加执着于“相”,愈加地期望报答,也愈加地贪婪。 白居易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当梦是浮惹事?为复浮生是梦中?”人生如梦。

在咱们的日子中每天都有明争暗斗,离心离德,令人好不疲乏。惟有远离对错、自我洒脱才能脱离苦海。关于悟者而言,梦便是日子的镜子,告诉你所执着的东西都是虚空,世上的全部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头,能在心中常驻的惟有心识、佛性罢了。人生当真是:“来时无迹又无踪,去与来时势一起。何须更问浮惹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之“相”万千亿种,人之“欲”亦万千亿种。疲于欲中的人们忙忙碌碌,劳费精力,若有一点不顺,就会心神不宁,思虑重重。但人生之含义并不尽在于此。须知“相”本为空,追寻一辈子的东西,到死那一天也不会陪同你去另一个国际。人生苦短,何不潇潇洒洒、快高兴乐地度过。所谓“尘网依依三十春”怎及得上“心头无事一床宽”。

宋朝一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应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人都应遵从自己的本性,如云水一样天然,去掉非分之念,忘却尘俗之扰,顺应自己的佛性,那人生就再也不会有悲伤、嫉妒、苦恼、不平,更多的是调和与夸姣。这样的国际才是和平缓喧嚣的。 生命!咱们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过分地执着,贵在用大才智看破欲望带来的苦恼,也贵在不被“相”所纠缠。让自己的心契入天地至理,顺应天然,笑傲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高兴的。正所谓“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在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人生!当如“扫相破执”,寻回自己,“明心见性”,纯洁天然。

禅是释教的魂,也能够说是各行各业最高境地的魂。实际上我国的形而上学、易经八卦,也是禅的思维、禅的境地。

有人把我国的儒释道文化用一副精粹的对联归纳了:诸子生百家,三教衍九流。

百家,是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诸子衍生而来,讲的都是世界人生之理。

九流,是从三教中衍生而来,三教又是诸子的本源,不管哪一“子”,都灵通三教。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是圣人,他们都通晓禅,都是从禅里面衍生而来。所以说三教是一体的,九流是同源的,百家讲的都是同一个理,万法入的都是同一个门。

正所谓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要想了解我国文化,就必须了解诸子和三教。

什么是禅?禅是一种日子方式,一种人生状况。

为什么咱们要学禅呢?禅与咱们的日子、人生以及实际社会有什么联系呢?不学禅行不行?

你能够不学禅、不信禅,可是你的日子、你的人生,不时处处都包含了禅的状况(境地)、禅的思维。你能够不称之为“禅”,可是禅无所不在,无处不是。

一个真实懂禅的人,必定超越了自我,能与环境、与万物融为一体。懂禅的人是没有自我的,在为人处事中,他必定会换位思考,乃至直接站在对方的态度考虑问题。

尽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直是以道、以德、以仁义礼智信来教化大众,大众则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为人生方向。可是现代大都我国人并没有继承先人的文明和名贵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到现代已经断层了。

失掉教化的我国人变得没有信仰,以物质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逐钱财,为自己谋利益,变得自私、狭隘、头脑杂乱,不讲游戏规则,不讲信誉。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终究的文明,必定是归于简略。

简略是一种才能,一种境地,而禅便是一种简略的状况。人变得杂乱简略,从杂乱变成简略则十分不简略。

有时候咱们做得到,可是不敢做,不是才能不够,而是境地不够,而境地最能表现禅。

当咱们考核一个人时,才能固然要看,但最主要是考核他的境地,由于境地包含了一个人的质量,而一个人的最高质量也是归于简略,归于禅。

如果你的日子真的回归到简略,干事情时,就不存在很辛苦、很累,或许没有办法的状况。在五十岁之前,咱们往往把事情看得很杂乱,干事情时,不管它适不合适咱们,只要自己喜爱就去做,就去尝试。

五十岁以后,咱们逐渐开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干事情了。有些事情尽管很好,但不合适咱们,就不去做了。

五十岁之前干事,表现的往往是才能,是做加法;五十岁之后,表现的则应该是境地,是做减法。

修禅,刚开端也是做加法,最后转成减法,减到没有一法,归于零。

修过禅的人都知道,刚开端让你的心有所住,你才会回到当下,到达一心不乱。当你能不时回归当下,一心不乱时,才开端修无为法,什么都是不做而做了。

这个“不做”,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不合适咱们的不做,做一些合适咱们的。

例如我是和尚,尽管寺庙有很多商机,可是这不合适我,我就不做,而让俗家弟子、信徒们去做。咱们和尚做什么呢?研习佛法、传播佛法。

懂禅的人给自己做的人生定位和选择都是很精确的。当你到达了禅的境地,你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简略,越来越摆脱。

禅不是释教,可是释教、其他宗教,乃至各行各业都包含了禅。

各行各业如果终究不回归禅,不到达禅的高度,就意味着它无法突破,达不到这个行业的最顶峰。

日本的稻盛和夫学了禅,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学了禅,国际上好几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学了禅,所以他们的事业到达了顶峰,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饯别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实质的智者。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摆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任务,将终身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全国苍生经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联系:我与家庭的联系,我与社会的联系,我与国家的联系,我与天然的联系,然后获得美好圆满的人生。

/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禅道

禅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