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禅道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佛教禅宗禅道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宋代禅宗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地: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顿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么咱们应该怎样了解这三种境地的意思呢?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句话说的是,人们对看到事物的开端感受,由于这时候人没有太多杂乱的观念在里面,可谓初识国际,纯真无瑕。眼睛看见什么便是什么,山便是山,水便是水,没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说,山水虫鱼,万事万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句话是说,咱们看到人间万物之后,开端对他们进行思考,咱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榜首印象,咱们开端探寻事情背面更深层的东西。所以咱们说“白马非马”,“陋室不陋”、“花非花,雾非雾”,山水虫鱼,万事万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梅花成了“高杰”,莲成了“出淤泥而不染”,千里马成了“天才”,《白杨礼赞》的不是树,《海燕》也不再是翱翔的海燕。当然这是好的一面,咱们看到了更多的文明内涵。

看山不是山,给咱们的负面影响

在咱们经历的事越多,对这个国际的观点就越杂乱,咱们发现自己曾以为的“人人相等”是错的,人的智力、财力、长相、基因、老爹布景都是不相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错的,善纷歧定有善报,恶纷歧定有恶报。“长相不重要,心灵美就好”是错的,这是看脸的国际。“尽力就能够成功”是错的,尽力一辈子,不如“拆”一下,尽力一辈子不如拼老爹。“人要脸,树要皮”是错的,没脸没皮,天下无敌。

这个时候,咱们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水现已不再是那个单纯山水,咱们也不再是曾经的咱们。

禅中顿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里所说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初识,利诱之后的大悟,是咱们留下好的文明认知,把不好的观念摒除之后的山水,是更有韵味的山水。

咱们又从头认识到“万物都是相等的”,这场生计的竞争在几亿年前都现已开端了,适者生计,用进退废,物竞天择。“长相没有那么重要”是对的,漂亮的皮郛千篇一律,风趣的灵魂二百多斤。“尽力就能够成功”是对的,由于不尽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善恶终有报”是对的,社会在各方面惩罚着伪君子的日子,否则为何一些腐败分子在被抓之后,才总算放松能总算能睡一个安稳觉了呢?

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身运营的道理,扔掉那些锱铢必较,专注于做自己以为有价值的事情,滚滚红尘任他翻滚,冗杂尘俗一笑了之。人本是人,不用刻意去做,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向,这便是禅宗的三境地吧。

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再提升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受,最重要的“心智约束”或者“心智开释”是什么?

是拥有之后的放下与释怀。是尝过悲欢离合咸之后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到达了必定的境地。

如何了解「境地」二字?

网友的答案:庖丁解牛是个好比如。一开端,你看见的是牛。你不了解。你硬砍。砍得很累。你技艺不够,一起心态也会出问题。你会由于短少掌控力而发生不良情绪,你会不满,会焦虑,会怨恨,会紧张。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自我判断。

后来你目无全牛了。你能够轻松解剖牛。你能够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随心所欲。一方面是你的技巧,一方面是你的心态。

1、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言《寄全椒山中道士》,仅仅原诗末尾为“何处寻行迹”,不知为何。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②。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②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③该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阻隔人世的幽独贫苦日子。荆薪:柴草。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④瓢:将干瓠刳空,剖而为二,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赏析]

这首诗写对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风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只能以诗寄意。诗中的道士形象明显,过着“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贫苦幽独的日子,在寒冷的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诗人思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风冷雨中的他。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儿去寻觅这闲云野鹤相同的人呢?自但是富有韵致,留给人以无穷意味,为后世论者所称赏。全诗用语平直,意境幽远。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出自《苏轼文集》卷20中《十八大阿罗汉颂》提到的第九尊者德颂词。

现存译经中有关十八罗汉的最早典据,见于唐代西天取经的玄类大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译音冗杂冗长,到了明代已逐渐地我国化了,而以“绰号”代之:

1、降龙;2、进书;3、梁武帝;4、开心;5、长眉;6、达摩;7、力风;8、志公;9、目莲;10、伏虎;11、戏狮;12、献跋;13、进香;14、进花;15、布袋;16、进灯;7、悟道;8、进果。

《苏轼文集》卷20有《十八大阿罗汉颂》:(下文多有讹误之处,惜无原书核对之。)

榜首尊者,结跏正坐,蛮奴侧立,有鬼使者稽颖于前,仆人取其书通之。

颂曰: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启明。咨尔上座,及阿闍黎,代佛出生,是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蛮奴捧牍于前,白叟发之,中有琉璃器,贮舍利十数。

颂曰:佛无灭生,通塞在人,墙壁瓦砾,谁法非身。尊者敛手,不起于坐,示有敬耳,起心则那。

第三尊者,扶乌木养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献果,仆人执盘受之。

颂曰:我非标人,人莫吾识,是雪衣者,岂具眼只。方食知献,何愧于猿,为语柳子,勿憎天孙。

第四尊者,侧坐屈三指,答胡人之问,下有蛮奴捧函,童子戏捕龟者。

颂曰:彼问云何,计数以对,为三为七,莫有知者。雷动风行,屈信指间,汝观明月,在我指端。

第五尊者,临渊涛抱膝而坐,神女出水中,蛮奴受其书。

颂曰:形与道一,道无不在,天宫鬼符,美往而碍。婉彼奇女,跃于涛珑,神马屁舆,摄衣从之。

第六尊者,右手支颐,左手捎稚狮子,顾视仆人,择瓜而剖之。

颂曰:手指雏貌,目视瓜献,甘芳之意,若达于面。六尘并人,心亦遍知,即此知者,为大摩尼。

第七尊者,临水侧坐,有龙出焉,吐珠其手中,胡人持短锡杖,蛮奴捧钵而立。

颂曰:我以道眼,为传法宗,尔以愿力,为护法龙。道成愿满,见佛不作,尽取玉函,以异思递。

第八尊者,并膝而坐,加肘其上,仆人汲水过前,有神人涌出于地,捧盘献宝。

颂曰:尔以舍来,我以慈受,各获其心,宝则谁有。视我如尔,取与则同,我尔福德,如四方空。

第九尊者,食已璞钵,持数珠诵咒而坐,下有童子构火具茶,又有埋筒灌水莲池中者。

颂曰:饭食已毕,璞钵而坐,童子著供,吹禽发火。我作佛事,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十尊者,执经正坐,有仙人侍女焚香于前。

颂曰:飞仙玉洁,侍女云渺,稽首位香,敢问至道。我道大同,有觉无修,岂不长生,非我所求。

第十一尊者,肤坐焚香,仆人拱手,胡人捧函而立。

颂曰:前圣后圣,相喻以言,口如布谷,而意莫传。鼻观寂如,诸根自例,孰知此香,一位千偏。

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腾出于上,有大鳞出其下。

颂曰:默坐者形,飞空者神,二俱非是,孰为此身。佛子何为,怀毒不已,愿解此相,问谁缚尔。

第十三尊者,倚杖垂足侧坐,仆人捧函而立,有虎过前,有童子怖匿而窃窥之。

颂曰:是与我同,不噬其妃,一念之差,堕此墅斋,导师悲憨,为尔擎叹,以尔强烈,复性不难。

第十四尊者,持铃样正坐涌咒,仆人整衣于右,胡人横短锡跪坐于左,有虫一角,若仰诉者。

颂曰:彼鬓而此,长跪自言,特角亦来,身移怨存。以无言音,诵元说法,风止火灭,无相仇者。

第十五尊者,须眉皆白,袖手肤坐,胡人拜伏于前,蛮奴手持拄杖,使者合掌而立。

颂曰:闻法最早,事佛亦久,髦然众中,是大长老。薪水井臼,老矣不能,摧伏魔军,不战而胜。

第十六尊者,横满意跌坐,下有童子发香篆,仆人灌水花盆中。

颂曰:盆花浮江,篆烟缭青,无问元答,满意自横。点瑟既希,昭琴不鼓,此间有曲,可歌可舞。

第十七尊者,临水侧坐,仰观飞鹤,其一既下集矣,使者以手指之,有童子提竹篮,取果实投水中。

颂曰:引之浩茫,与鹤皆翔,藏之幽静,与鱼皆沉。大阿罗难,人佛三昧,俯仰之间,再捎海外。

第十八尊者,植拂支颐,瞪目而坐,下有二童子,破石榴而献。

颂曰:植拂支颐,寂然助跌,尊者所游,物之初耶。闻之于佛,及吾子思,名不用途,是未发时。

罗汉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历史上还呈现过三十二罗汉、五十五罗汉、五百罗汉。近代罗汉堂中,除五百罗汉外,常有济公呈现。济公实有其人,乃是南宋僧人(1148-1209),原名李心远,台州(今浙江省临海)人,落发后法名道济。他在杭州灵隐寺落发,后移净慈寺。据说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特别是狗肉蘸大蒜,举动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他后来被神化,以为是降龙罗汉转世,被尊称为济公。这是个土生土长的,塑造得极有特性的我国罗汉。他具有劳动人民所喜欢的诙谐诙谐的性情,能作些出人意料的快心之事,所以,他是我国封建社会颇得人心的罗汉。惋惜,据民间传说,他去罗汉堂报到晚了,只能站在过道里(如江南某些大寺),或蹲在房梁上(如北京碧云寺)。游罗汉堂的人,对这仅有的破例安排印象十分深刻。

3。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出自《五灯会元》第二卷。

原文如下:

问:“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

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

师回:“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僧无语。

师复曰:“理会么?”

曰:“不会。”

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摩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全部自看。”

这里体现出禅宗注重自修自渡,并不特别垂青外在力气的特征。这则公案讲的是崇慧禅师故事。崇慧(?—779年),俗姓陈,唐四川彭州人,住安徽天柱山二十二年,是牛头宗五世智威禅师的弟子。“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长空万古存在,风月每日不同,隐指佛法长存,而禅语是每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本身,悟在现在。

芳代表真理,禅宗建立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指释教),禅讲究的是觉悟,觉道即对佛道的觉悟,迷为世人,觉为佛。所以讲究“开口失命”,依据楚圆禅师的描绘“药多病甚,网细鱼稠”所以说多了,反而使人茫无头绪。又要不断的说,德山禅师讲”若要发问就错了,若不发问又是对禅的违反。“禅不是向外打听,去追问而得到的东西,是要去内心的体悟而到达明心见性。当真正到达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达照法师:人生应具备的三种境地

【人生境遇何须料,岁月无痕独自游。 寄语现在营营客,回光一照是来头。】

人生应该具备三种现实而逾越的境地,但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人生,更不知道这最珍贵的三境地了,这是多么惋惜啊!

榜首种,看全部事物都能相等,不管善恶好坏,不管是人我互相,仍是凹凸胖瘦,各式各样之事物,形形色色之人生,都完全是一味相等,无有丝毫不同可言。这是人生内在的榜首种境地,理解并能够安住于此境地中,全部粗重烦恼不能沾身,何其快哉!

第二种,看全部事物都有不同,世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事物,不管天上人间,仍是山穷水复,每相同事情物体的存在,都有其本身共同的价值意义,并逐渐学会善加利用。一滴水、一缕丝、一阵清风、一团乌云,都有其独立的地位。物为我所用,非为我全部!因而,不舍全部不同之法,而能愈加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何其幸哉!

第三种,是将以上两种境地浑而为一,风平浪静,求同存异,自他相济不贰,相即相从,各有界限而不可分离,浑然一体而互相清晰,真是难以想象,何其淡哉!

有的人在一念回光灵明一照,当下就能具足这三境地。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从榜首第二然后臻至第三。假如一个人活到最终,也还不能到达榜首种境地,他的人生简直便是虚度,不管在现实日子中多么荣耀、多么得意,也只不过是一场美梦罢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关于禅道

禅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