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十戒是哪十戒?
【十戒──菩萨十戒】
﹝出华严经﹞
谓菩萨奉持三世诸佛十种净戒,具足清白,无有缺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正觉,为说真法,令离颠倒,得净戒法,是名菩萨十戒。(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一、普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也。
[二、不受戒],谓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也。
[三、不住戒],谓菩萨受持戒时,不求于彼欲界、色界、无色界受生而住也。
[四、无悔恨戒],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
[五、无违诤戒],谓菩萨于佛所制禁戒,心常持护,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于戒也。
[六、不恼害戒],谓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于戒也。
[七、不杂戒],谓菩萨不着边见,不惑外道所计,但观诸法缘起不实,一心专持出离生死之戒也。(边见者,谓外道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见也。外道所计者,谓计此身从梵天生,从微尘生之类也。诸法缘起者,谓一切法,皆由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而生也。)
[八、不贪求戒],谓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起贪求心;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故,而持于戒也。
[九、无过失戒],谓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也。
[十、无毁犯戒],谓菩萨受持净戒,无所毁犯,永断十恶,具足十善;恒念众生皆由颠倒毁犯于戒,我当为说真实妙法,令离颠倒,成就菩提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九嗔、十邪见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邪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戒──菩萨十戒】
﹝出梵网经﹞
[一、不杀戒],不杀戒者,谓慈心怜愍,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二、不盗戒],不盗戒者,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三、不淫戒],不淫戒者,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四、不妄语戒],不妄语戒者,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五、不酤酒戒],不酤酒戒者,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六、不说过罪戒],不说过罪戒者,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七、不自赞毁他戒],不自赞毁他戒者,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八、不悭戒],不悭戒者,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九、不嗔戒],不嗔戒者,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仗,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前人,即被打之人也。)
[十、不谤三宝戒],不谤三宝戒者,谓于佛法僧所,常当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是波罗夷罪。
【十戒──沙弥十戒】
﹝出翻译名义并沙弥十戒法﹞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初受十戒,名为沙弥;后受具足戒,名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不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愍,慎勿伤害,是名不杀戒。
[二、不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不当攘窃,是名不盗戒。
[三、不淫戒],谓清净自守,不犯色欲,是名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言说诚实,不以虚言诳他,是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酒能昏神乱性,增长愚痴,应当绝饮,是名不饮酒戒。
[六、离高广大床戒],谓所坐之床,高不过尺六,广不过四尺,若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则不当坐,是名离高广大床戒。
[七、离花鬘等戒],谓不着花鬘璎珞,不用香油涂身,是名离花鬘等戒。
[八、离歌舞等戒],谓不自歌舞,亦不辄往观听歌舞,是名离歌舞等戒。
[九、离金宝物戒],谓金银钱宝,不当蓄积,亦不许手执,是名离金宝物戒。
[十、离非食时戒],谓佛制午时为食时,若过午,则不当食,是名离非食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