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香积寺慧超法师带你探秘佛门戒律
1、佛教的戒律是由释迦牟尼佛一人制定的,是每个僧人必须要学习的必学科目。 2、最初犯第一条戒的时间是佛成道的第五年。 3、佛教戒律的最大特点:主动受持,自愿约束。 4、戒律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通戒与别戒;第二种,声闻戒和菩萨戒;第三种,止持戒和作持戒;第四种,性戒和遮戒。 5、人人都有佛性但如何成佛?师父:持戒 6、持守五戒十善保证人身,五戒十善的古来大德称之为往来人间天上的护照。 7、受持佛陀的戒律最终是为了成就佛道。 8、佛教的“律师”是指善解戒律的人,善于审查判断持戒或者犯戒的出家人就称之为律师。 9、如果在家人想得到学佛的利益,非持守戒律不可。 10、佛陀入灭以后并没有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某一个弟子,而是依托于戒律。 11、佛教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佛弟子的一种束缚、约束,而是帮助佛弟子解脱。 12、戒律是佛教僧团的防腐剂。佛弟子若没有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脱生死是难以做到的。佛教如果没有戒律来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将是一盘散沙。 13、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严守戒律佛教就能兴盛。所以众生只要持戒,也会出现国泰民安,国土清净的景象。 14、戒律能改吗?在经典上记载,佛陀涅槃的时候,迦叶尊者曾经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佛所已制,不许废弃。佛所未制,不许再制。” 15、根据《五分律》第二十二卷当中的记载,“佛言,虽是我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16、戒律只有佛等制定,不能因持戒有困难而更改戒律。 17、犯戒就是悔犯了自己先前所发的誓愿、本所受的戒法。破戒和犯戒差不多,受戒者一旦违犯了佛所制定的戒法,便破坏了自己所受的戒体。 18、根据《四分律》第四十六卷所记载,僧人犯戒有七种处罚的标准。 19、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涵盖声闻乘佛教。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又叫声闻乘佛教。三者就声闻乘而言,是大同小异。 20、说自己是佛菩萨再来犯戒吗?师父:这是大妄语 21、汉传佛教出家人受戒分为三级、三次,就称为三坛。也就是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不同层次的戒法,在一个戒期内,次第完成,合起来就称之为三坛大戒、戒期法会。只有剃了度出家人,没有十三重难、十六轻遮,才有资格受三坛大戒。 22、六根清净对于一般凡夫来说是达不到的。一般的凡夫僧人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勉强强守住六根。至于六根清净的要求,程度是非常高的。一般人的观念认为,僧人只要不犯淫戒、或者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就算是六根清净。实际上依照佛理来说,凡是我人贪着于物境的受用,这就属于六根不净。无论是眼看、耳听、鼻子嗅、嘴巴吃、身体穿玩用。只要是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属于六根不净。 23、为啥现在佛教的社会形象持续负面化?师父:两点原因。第一是社会教育的问题;第二是戒律松弛的问题。 24、弘一大师常说,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持戒学戒是戒自己,不能把学习戒律持戒律,用作一把尺子去丈量别人。更不能因为自己持戒就功高我慢,目空一切,给人压力,令人难堪。 25、小乘戒律侧重于自律,所防的境是身、口七支,注重消极的止恶;大乘戒律侧重于利他,所防的境是在以小乘戒律的基础上,再加上意业的三支,谨防贪嗔痴。不仅注重止恶,还要积极的行善,度众生。 26、结集三藏先集的是毗尼藏,后来因为大家对于戒律的认识不同,取舍不同,从此以后才分成五部戒律:第一个是“昙无德部”,第二个“萨婆多部”,第三个是“弥沙塞部”,第四个是“迦叶遗部”,第五个是“摩诃僧祇部”。 27、弘一大师出家后看到僧人对于佛教的教理不甚了了,尤其是戒律,没有人研究和行持,所以他才发心去研究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