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菩提心是戒律吗?
佛教戒律包括:居士戒、别解脱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小乘佛教首先要守的,就是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佛教,还要在此基础上守菩萨戒。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四众弟子必须要在皈依的基础上,受持相应的戒律。如果不具备任何一条戒体,就不能自称为佛教徒。所以,受戒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受五戒之前,最好也要培养起出离心,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哪怕受持一条戒,也属于别解脱戒,否则,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不能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无论所受持的戒条再多、再严格,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则所受持的戒体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而只能称为世间的戒律。大乘佛教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还需要发菩提心。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法,而是小乘佛法。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第二个至关重要的就是菩提心。在受持菩萨戒之前,需要有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只有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世俗菩提心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愿获得佛的果位,这样的念头叫做愿菩提心;不但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且去实践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最关键的。怎样才能产生世俗菩提心呢?在修愿菩提心以前,需要先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较广的修法,若想广修,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则可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若想最略,最简单的修法就是只修悲无量心,其他的已包含于其中。在没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念诵受菩萨戒的仪轨,是不能真正得到菩萨戒的。如同在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居士戒,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别解脱戒一样——能得到的只是一个戒体,而这个戒体与外道的戒体别无二致,它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别解脱戒。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了出离心,才能得到佛教所特有的别解脱戒。要得到完整的菩萨戒,就必须要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