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杀生的说法和戒杀的真正意义


佛教不杀生的说法和戒杀的真正意义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宣说的教义及拟定戒律,许多是来源于对其时社会现象的总结概括,再加以分析后形成的理论体系。

咱们讲“戒杀”,就要先讲讲“不杀生”戒的制戒缘起:

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记载,佛陀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赏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说法后,佛告知诸比丘,他欲于奢能伽罗林中坐禅两个月,“汝诸比丘勿使来往,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全部的比丘,遵循佛陀的叮咛,半月内,除 送饭给佛陀的比丘之外,没有人打扰佛陀的静修。

在佛陀静修期间,有的比丘在修不净观时,由于没有佛陀及时明确的指导,修行出了问题。他们见到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的龌龊无常,由此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惭、讨厌,觉得生不如死,再加上外道神魔的引诱,他们极其厌烦自己有身体,有的人用刀自杀,有的人服毒自杀,有的投岩自杀,也有的让其他比丘自杀。有些比丘来到 鹿林梵志的住处,对鹿林梵志说:“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

在魔神的鼓动下,鹿林梵志随即以利刀杀戮了那些比丘,依次杀掉的比丘有六十多人。待到佛陀从静修中出来,在十五日为众比丘说戒时,发现前来参加布萨的比丘明显减少,佛陀便问询这些比丘的去处。阿难便告知佛陀,在神魔的引诱下,众比丘因修不净观而引发自杀他杀的事情。

佛陀知道这一状况后,十分吃惊,为防止伤及众生性命的事情再次发生,因此拟定了不杀生戒:如果任何比丘成心自杀、杀戮他人,或赞赏逝世之美,或许劝告他人自杀,都犯了波罗夷不共住之罪。

释教是导人向善的宗教,根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大家都有般若才智根器,只需参悟苦修,都可成佛成菩萨。但是,在修行中,重要的是有慈善心,能悲悯众生之痛苦,寻求的是度化众生,使他们超脱自己,跳出存亡轮回。这个大方针且不说,最起码从小的修行看,不杀戮众生便是最起码的践行佛陀教言教义。

“戒杀生”不单单是指不能杀戮人命,也包括了《金刚经》文里佛陀宣说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个“全部众生”。简单来说,便是全部带生命体征的动物、微生物都是生命,都不能杀戮。

佛陀在古印度出行,标配的游览套装就有一个滤水器,一是由于就地取水饮用,不干净,要过滤后再喝。另一个方面便是水中有微生物,要用过滤器把这些小生命再放归水源地。

不能杀生的戒律不只规定咱们不能直接杀戮全部生命,便是协助其他人杀戮生命都是破戒的。比方说,你为他人杀戮生命供给了东西、场所或许其他必要条件,直接促成了这次加害行为,那你就和直接杀戮生命的人相同都有业障果报

捕鱼、杀鱼的人有业障,那为他们供给渔网、渔具的人、制作这些设备的人也相同有业障。

咱们去菜馆点菜,咱们点了一条鱼,尽管咱们没有亲手杀死鱼,但是鱼却因咱们点菜这个行为而死,咱们和杀鱼的厨师是要接受相同的业障。

这在释教上叫“助杀”,相同归于破“杀生”戒的行为,是要禁止的。

当然,修行到究竟的境地,起心动念的“杀生”想法都算是破戒。比方咱们守戒不吃肉,但是一堆人在一起吃饭,看着他人吃肉,自己嘴上不说,心里馋呀,一心想着这大肘子有多好吃,这红烧鱼有多新鲜,尽管最终自己的确没吃,但是心里的戒仍是破了,所以说守五戒的这个“戒杀生”不容易呀。

说点俗事吧,修佛修行,持戒守戒,会有哪些饶益自己和众生的功德呢?

八戒是释教用语,内容包括:戒杀生,戒盗窃,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着香华,戒坐卧高广大床,戒非时食。许多学佛,修佛的人把这八个戒律了解错了,多以玄学出之,以致于远离佛法真义,诚可叹也!

杀生之戒据《法苑珠林》卷一〇六的了解,则是:此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因此戒杀生之念类于道家之慈,儒家之仁,是佛家之悲。故三教修行都要求有大慈仁者之心,大慈善之念。

这种大慈善之念体现在哪里呢?你手持利刃去杀动物,动物也是有情众生,有感情认识,在生命危急关头,会凄惨嚎叫,会流泪哀求,此刻你可有慈善之念?如有,则不忍杀也!同理,看见他人杀生之时,你在旁边能舒畅吗?所以此为不行杀生榜首,是培育自我的慈仁之心,慈善之念,此同于儒家的“君子远庖厨”。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施仁术来治国,出自于《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文中齐宣王本来是想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想让孟子教他怎样去称霸,孟子反过来去教训他应该用道德善良来统一天下,而不要行称霸之事。

文章里说了一件齐宣王的故事,说有一天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从眼前走过,就问道:“这是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它取血来涂钟行祭。”齐宣王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颤栗的样子,就像没有罪行却被判处死刑相同。”牵牛的人问道:“那就不祭钟了吗?”齐宣王说:“怎样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替代牛吧!”孟子从这处故事里看到齐宣王心里仍是有着慈仁之心,因此以这个故事来劝导他行仁德之治。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好笑,不杀牛改为杀羊,不都是杀生吗?但是却有着本质的差异。由于眼前所见,生了慈善之念,就要去实施,如果不去做,那么一朝一夕,这种好的想法就没了,只有一种无情无义的心态,是不好的。

其实佛经里的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也是阐明这个道理,释迦佛没有成佛之前,修菩萨道时,在森林里打坐。看到老鹰要抓鸽子来吃,就维护了鸽子,老鹰说:“你救了鸽子,我就会饿死”。鸽子与老鹰都是有情众生,于是佛就割了自己的肉给老鹰吃,这是佛祖生了大慈善之心,见生灵被杀戮而心生不忍之念。当然这是故事,不是教大家割肉来救动物,就算是佛也不行能割肉来喂养天下动物。这是以故事来教训学佛,修佛的人要有这种慈善的情怀,要看护住这种慈善之心。

这种慈善之心有什么用呢?有了这种心态,它能让人的身心和谐,可以更好的看护和保养自身的元气,让元气丰满,然后开启才智。佛和菩萨其实是修行有成的大才智者,大醒悟者,制定的许多戒律是其实是让人修心养性,以利修行。故有戒、定、慧之法,通过戒来修心养性,以培育元气,使自我身心健康,然后才干心神安靖,心神安靖之后才干开启真如才智。所以说释教不杀生戒的真实含义 ,是存慈善之心,以培育身中元气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戒杀

戒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戒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戒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戒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