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宗教中讲为什么不能妄语的说明
佛教宗教中讲为什么不能妄语的说明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我们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来源于我们这张嘴,所以佛陀将妄语定为佛家五大戒之一。
在古代,妄语只限于直接的言语,尽管后来有了印刷术,但是散播的范围仍是很有限,受骗的人不至于太多。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新式的印刷术,书刊报纸十分普遍,更有电视、电话、网络等作为散播妄语的东西,运用更便利灵活,影响更广泛,一句谎话,就有可能诈骗全世界的人。
直接的言语,说过了就会消失,影响有限,但是文字和网络媒体,不但能诈骗一时一地的人,还能长时间更大范围的传达,被骗的人就无量无边。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翻开手机,广告,新闻,八卦,文章,视频等等,铺天盖地的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人目不暇接,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花边新闻、小道消息、广告等,为了流量,为了博眼球,为了利益,还有多少人可以保存做人的底线?里边还有多少内容是没有水分的?看现在许多文章或视频的标题,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就怎么来,怎么能赚流量就怎么来,哪管什么真话假话?所以现在提倡改掉妄语,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妄语便是虚妄不实的言语。在佛教中分为三大类:大妄语,便利妄语,小妄语。
大妄语要具有五个要素,不可悔过:
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二,是人想——确定对方是人,而不对错人或畜生。
三,有欺诳心——故意诈骗对方。
四,说大妄语——自己没有证果证法,而说自己现已证果证法。
五,前人领解——对方能领会理解所说的内容,假如对方是聋子、痴呆、不解语人,以及向畜生、非人等说大妄语,由于他们理解不了,领受不了,所以不犯重罪。
妄语的意思包括:不知道的事说知道;知道的事说不知道;没见过的事说见过;见过的事说没见过;没醒悟说自己醒悟了,原本醒悟了却说没醒悟;没有听到却说自己听到;听到了却说没有听到。诋毁圣贤,诋毁经法的都算大妄语。
妄语的办法一般有:自己说大话;教给他人说大话;指派他人说大话;用书面的文字说大话;用假象迷惑他人。但不论使用任何办法,只需被诈骗的人领解,信以为真,就构成妄语罪。
便利妄语:
为了救护众生,也可以说便利妄语,不算犯戒。比方有坏人要杀人行凶,问你人在哪里,你分明看见,却说没看见,那就不算犯戒;有人要杀一只流浪狗,你看见说没看见,都不算犯戒。
日常日子中,我们经常说好心的谎话,比方他人买了件衣服问你好不好看,即便不好看你都说好看,这尽管是发自好心但毕竟仍是大话;比方明知道患者得了癌症,担心患者承受不了而隐秘病情,尽管发心好,但成果未必好,没准耽误了病情,除非患者心思十分软弱,才不得已而为之。由于只需说大话,就要承受不被人相信的果报,对人说一次谎,下次你再说话,他人就会置疑。所以佛才说,只需在救护众生的时分,才可以说便利妄语。
三种小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两舌便是挑拨离间,无事生非,东家长,西家短,成果让他人形成误解,产生矛盾;
恶口便是诬蔑、污蔑、恫吓、说污言秽语、谩骂、挖苦挖苦、说话尖酸刻薄等等;
绮语便是甜言蜜语、诲淫诲盗、情歌艳词、开玩笑、山南海北的胡侃、吹牛等等。
这三条中,两舌和恶口一般犯的不多,最容易犯的便是绮语,一般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山南海北的大侃特侃,一般都会犯了绮语,所以要是学佛修行的弟子,最好守口如瓶,尽量少说话,古大德说了:“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佛说未曾有缘由经》记载佛为波斯匿王讲法,波斯匿王说了自己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波斯匿王出去打猎,半道上饿了,说要用膳。随从告知他:“早上出门大王催的太急,没有让御厨做饭,所以没得吃。”波斯匿王不高兴,打猎了爱好也没了,折返回来。他一进王宫就说要用膳。
掌管御膳房的大臣修迦罗,他答复:“现在还没有,马上去做。”由于饥饿过头,波斯匿王愤而下令将修迦罗斩首。
时,末利夫人得知情况,赶忙假借国王的名义,将修迦罗放了,同时预备美食美酒,带着歌女乐妓,来陪波斯匿王吃饭。波斯匿王酒足饭饱,五欲自娱,很快愤恨就停息下来。可接着波斯匿王就后悔了,为什么呢?由于自己的无名怒火,杀了一个举国无双、且没有差错的御厨长官。
这时,末利夫人笑着对王说:“你不用发愁,修迦罗还活着呢。”于是,末利夫人把自己假传王令的事告知国王。波斯匿王非但不气愤,还欢喜不已。
波斯匿王就问佛:“末利夫人,持佛五戒。可她一日之中,就犯了喝酒和妄语二戒。佛曾说,只需不放逸,喝酒无有恶业,反增福报。可妄语呢?这种好心的谎话有没有恶报?”
佛正色答复:“如此犯戒,得大积德行善,无有罪也。”为了阻挠他人造恶业而破戒的好心谎话,非但无罪,反而有大积德行善。
为什么呢?人间有两种善:一种有漏善,一种无漏善。能不犯戒而行善,属于无漏善。末日夫人尽管犯戒,但她是为了救人,属于有漏善。但从本质上而言,“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