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大师翻译佛经百万卷,佛教中国化第一人
道安大师,是东晋时代超卓的高僧,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圆寂于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世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因为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抚育,七岁初步读书,十五岁时,对于五经文义现已恰当灵通,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落发(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落发)。因为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后入长安,居七载后圆寂。因出世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道安大师作品、译经许多,对佛教奉献很大。弟子甚多,广泛南北,慧远法师、慧持法师等名僧皆出其门下。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大师是二系佛学之集大成者。
道安大师建议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他注重般若学,终身研讲此系经典最力;注重戒律,搜求戒本,树立戒规,建议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又很留心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因为他概括收拾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正本零星的佛学思维以较完好的容颜出现于世,因而被视为汉晋佛教思维的集大成者。
道安大师是当时译经的掌管者,在他的监译下,译出了《四阿含》《阿毗昙》等经共百余万言。他对从前的译本作了校订和收拾工作,并编出目录,他提出的翻译文体疑问和五失本、三不易翻译准则,对后世影响颇大。他博学多识,以才辩文学著称,文章为当世文人所重。
道安大师的修行生计充溢传奇色彩,他先依止佛图澄大师修禅而有作用,后又栖心般若,以大乘空性为所宗,尽管生年早于僧肇大师,而不及于早年通阅《肇论》完好之般若大纲,仅仅游心于心无宗的般若见地,但依于禅观证达无为而开物成务,使全国皆忘我而化育万物。他并不推重禅修今后的超天然神力,而是认明禅乃灵通无我之路经。他的建议正本就是相对朴素的二无我一起修,而由先修人无我而透脱二无我,是由先遮能知的但无能知即遮知,与印度月称论师但遮所知即遮知的原理,相得益彰而又左右开弓。尽管一样起行于安那般那,但与否定大乘的后世安那般那内观学人的路程彻底相反。
道安大师的禅观理念尽管遭到佛图澄大师的影响,以为安般禅观达至深邃境地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焦不能伤其虑,乃至生发各种神变,但这些绝非禅观的真实意图。禅观真实意图乃在于契入本无,无为而开物成务,开物方能全国皆忘我,无物始可无事而不适。也就是说,要依禅观修静,抵达人我尽空,而获此作用的一起,法无我空一起出现,即依安般禅观证获二种无我。以心物浑然的修行作用,非但跨越自己精力及全部天然力气中的奇迹,乃至周乎万行而无碍、统乎万方而不留。明显,这不仅是小乘禅观的方针,而是以般若为宗,将《般若经》中的第一义谛满意彻证于世俗谛中,不离世俗,现证胜义,依安般禅挽合般若,是道安大师迥然有别于小乘禅观的地方。
他在《安般注序》中说:安般者,收支也,道之所寄德之所寓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等级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全国兼忘我也。彼我双废者,守于唯守也,故《修举动》以斯二法而成寂。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辩者也。夫执寂以御有,策本以动末,有何难也?
拿现代的言语了解,也就是说:安那般那,即入息出息,是道之所寄、德之所寓。故安般寄收支息而成意守,四禅寓于形骸而达心定。安般的六个阶差,应损之又损,以达至无为之地;禅定的四个等级,当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之境。无为,故无物不以其为因;无欲,故无事不行顺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化育万物;无事而不适,故能作用诸事。成务,即万物而自成;开物,使全国皆忘我。物我双忘,唯专注守意,故《道地修举动》以安般、四禅二法而得寂灭。得此寂灭,一举足则大千颤抖,一挥手则日月可攀,突然吹气则铁围飞散,轻轻吐息则须弥不坚决。这都是乘四禅之妙止而驾御六气之大变。持空寂来驾御万有,执根本以动枝末,又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