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一实相印」在《无量寿经》里的表达


辨体一实相印(十如是)

下面看辨体,辨释这部经典的体性。一般表述,是以实相为体。(中略)这次就具体地针对这部经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实相。

实相印,印就是符印。这个印下去,相应了,才相信它是真理。实相是一切法的本源,这个本源的实相又跟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是无二无别的。所以这里就采用《法华经》的十如是,来结合《无量寿经》,说一说一实相印到底在《无量寿经》里面是如何表达的。

在《法华经》,佛也是放光现瑞,与会大众生起疑惑,弥勒尊者请文殊菩萨来说明佛为什么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一万八千土,这么殊胜的情况是什么表达?乃至于舍利弗三次请佛来说法,佛都三次阻止,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就是我所证的法太微妙了,你们这些二乘的行人、权教的菩萨一概不能了解,说了你们也不能相信,不能理解,还可能生诽谤心,于是就不说了。

最后,三次请的时候,佛才开始宣说,而且还再三说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是法就是指这个我所证的实相法,不是思量,不是心意识里面的事情,不是能分别的,太难相信了,所以才讲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只有佛才能够了解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所谓诸法,就谈到这个实相有十个层面的表达十如是。

这个十如是所表达的诸法实相是一乘佛法的极则之谈,是究竟、彻底、详明的表达。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一切诸法都具足这个十如是。这个如就是指真如,指实相。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所以这个如是穷理尽性,表达的都是实相。

十法界都有十如是,现在我们就用《无量寿经》佛法界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属于佛法界,这个佛法界如何表达十如是的?所以大家看这个表。

如是相依正二报 穷微极妙

如是相。从佛法界的终极来说,它也是非相的,无相的,这是非相非不相,就叫如是相。既然谈这个相,就是可见,可触摸的。所以极乐世界的相状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所庄严的,所以表达依报庄严、正报庄严,无尽的庄严。这个庄严,包括它的形相、色彩、构建材质都是相。七宝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七宝的楼阁、七宝的罗网、七宝的衣服、七宝的钵里面显现的美味佳肴,这些相都是穷微极妙的,都是从阿弥陀佛的愿心所流现出来的,《无量寿经》谈如是相谈得很详细。

如是性性觉妙明 正道慈悲

通过这个相要理解如是性,就是这个相是从哪里出来的,这就是要谈性功德了。佛法界非性非不性,是为如是性。如是性,我概述两句话,叫性觉妙明,正道慈悲。三因佛性有三种,有缘因佛性,有了因佛性,有正因佛性。前面三种都是谈这三种的,如是相是从缘因来说的,如是性是从了因来说的。了因,就是圣种性。

在天亲菩萨讲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第三个是谈性功德,性功德就是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极乐世界庄严是从正道正道就是平等清净的大道,由这个正道生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大慈悲心就不是世间的善根,乃是出世间善根,所以极乐世界的相都是从出世间的、大慈悲心的平等正道里面显现出来的。这叫如是性。也就是这个性是一切佛和众生本具的性体,法藏菩萨随顺这个性体来显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如是性。

如是体真实智慧 无为法身

第三谈如是体,这就是指正因佛性,直指实相的。直指实相,就用了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来表达。实相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真实智慧是指无量光,无为法身是指无量寿。极乐世界呈现的这种相和性都是法身的彰显。这叫如是体。

如是力愿以成力 遍一切处

再看如是力。如是力,就是把三因佛性都能够悟证到,就会产生功能作用,用力来表达。所以这里概述愿以成力,遍一切处。愿,就是阿弥陀佛在作法藏菩萨的时候,那时他已经是登地菩萨了,契证到圣种性,也就是无生法忍的性。由这个性里面称性称这个法性建立了四十八大愿,所以四十八大愿就完全是菩提心的表达,无我的智慧,拔一切众生的苦,给与一切众生的乐。所以,四十八大愿就是拔苦与乐的表达。

但这个愿建立之后,得要用菩萨的大行去圆满这个愿。这就是法藏菩萨在无量劫又无量劫的漫长的时间当中,示现种种身分,广行菩萨的六度万行,最后就圆满了这个大愿。当大愿圆满的当下,这位法藏菩萨自然地就成佛了,就成为无量寿佛。于是,因地的大愿在成佛的果上就产生了一种力,一种能力。这个力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辐射在整个法界的一切的刹土,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就会被这种愿力威神所笼罩,所以就叫遍一切处。这个力就表现为阿弥陀佛的心光,只要有众生的地方,这个愿力光明就会过去。

这个愿力光明是法藏菩萨的菩提心、慈悲心显现出来的,所以他这种愿力另外一个表达就叫慈善根力。在《大涅槃经》里面,佛用很长的篇幅来说佛的慈善根力、无作妙用、大不可思议的种种现状。阿弥陀佛成就的这个慈善根力就能够实施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因地大愿,所以这个威神愿力是大不可思议。为什么五逆十恶的罪人即将下阿鼻地狱的人,只要相信这种力,念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够顿超到极乐世界去?这是慈善根力的自然的表达。它属于不可思议的范畴,完全不是思量分别所能够猜测的,但要相信有如是力。

如是作五劫思惟 称性肇立

第五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在佛法界是无作,不会心意识去造作东西。但是无作而作,这就奇妙了,这就属于任运无功用道。在《华严经》里面,到任运无功用道,那是八地菩萨的水平,七地菩萨还是有作之心,还是要在心意识里面。声闻圣者更是有作,比如他要观察一个人,他得要入定,要作意来观察才知道。无作妙用就不需要去入定了,入定出定都在大定当中了。

如是作,概述为五劫思惟,称性肇立。这是指法藏菩萨建立大愿的时间是五劫,这时间非常之长啊。当时阿难尊者一听到五劫,可能很惊讶,但是说世自在王佛那个时代的众生的寿命有多长呢?那时候的众生的寿命有四十二劫。如果还是我们阎浮提概念,人的寿命不超过一百岁,最高纪录现在是一百一十七岁,搞五大劫,那怎么弄啊?不能用我们这个减劫的五浊恶世的寿命来看。

法藏菩萨如是作,在天台讲,有理具才有事造,事造是谈作的。这个作是无功用道,无作而作,那怎么理解?法藏菩萨发愿的时候就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了。像圆教初住,初得无生法忍;究竟圆满无生法忍,也就是八地菩萨的水平。他五劫的思惟,他一定要把这个大愿思惟得圆满究竟,没有遗漏,没有遗憾,所以他一定要考察他方世界所有的诸佛净土,以及他方世界所有的秽土。先要考察遍,来集合他方净土所有的精华,来摒弃他方秽土所有的残缺,然后汇总于他的大愿。

这个时间经过了五劫的时间。开始,还是听世自在王佛介绍他方刹土的情形,那时候证悟还不高,还得要藉佛眼为己眼。世自在王佛就是把他方世界的情形像电影屏幕一样的,一个一个刹土显现给他看,他一一观察。由于法藏菩萨发心很勇猛,又听世自在王佛给他对机说法,他顿然自己也得到了天眼通宿命通,所以他五劫的思惟,自己就能观察,不需要藉助佛来介绍。这个五劫的思惟都是实相般若在观照般若当中的照用,不是心意识在那里分析、概括、推理。这叫称性肇立,称合法性来肇立的四十八大愿,这是如是作。这个作是指阿弥陀佛大愿建立的过程就是实相的表达,不是心意识的范围。

如是因六度万行 庄严妙土

再看,第六如是因。因就是要谈行持了,这大愿建立之后,不去行持,就是空愿、虚愿。所以这个因,一般在大乘佛教当中叫因行因地当中的修行。这种行一般是用普贤行来表达那种大行,意志力。毗卢遮那左右两位大士,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由文殊的大智根本智,引导普贤的大行,才能成就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的佛德。

《华严经》因地的菩萨万行为华;严,来庄严一乘的佛果为严。这叫华严。法藏菩萨仍然在因地当中,这里就讲六度万行,庄严妙土。如果从通途佛法讲因地之行,是要谈四十一位修证的过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一个菩萨趣向佛果的必须的行持。

六度,每一度里面都含摄其他的五度,所以在阿弥陀佛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他就比较注重布施。上是供养诸佛,下是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每一次出生都是无量的宝藏自然现前,乃至于手掌心里面都现出种种的资生用具来布施给一切众生。布施这些资生用具是解决众生的物质生活问题,最终要导向佛法,令这些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立无上正真之道的。这种布施里面包含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什么布施包含智慧?比如说,用般若的心来布施,就能三轮体空没有能施之我,没有所施的对境,中间没有布施之物。能够体会它的空性,那当下这种布施就是修般若行,般若波罗蜜。

这些六度万行都要回向的,回向到哪里?就是回向他自己的发愿,要建立一个超胜十方诸佛国的至极庄严的刹土。要以成就这样的刹土作为整个法界的第一道场,来安立他方世界所有的众生到这里来修菩萨道,来成就佛果的。所以阿弥陀佛发愿之后,他的全过程就是这桩事情一向庄严,清净妙土,不可思议的国土。妙土也就是从空性当中,从愿心当中所显现的清净的刹土,这叫如是因。

如是缘随形九界 广结法缘

第七如是缘。缘是指成就菩萨道的助行,所以这里用两句来表达,随形九界,广结法缘。因为法藏菩萨要普度一切众生就得要结众生之缘,于是他因地修行随形九法界,跟一切众生来结法缘。结法缘就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这四摄法来跟众生结法缘。

为什么菩萨很重视布施?把自己的财物,乃至于身命、头脑、骨髓、国土、家亲眷属布施给需要的众生,你就结上缘了。这个众生曾经得过你的恩德,以后你成佛的时候,这些众生都会到你的刹土里面作你的弟子;你没有结上这个缘,甚至都是恶缘,一点众生缘都没有,就是成佛了,也是孤家寡人,没有人哪。你说的法虽然很好,但众生没有缘就听不进去的。

所以,众生能不能得度,佛能不能度众生,最重要的是看一个字缘。佛不度无缘之人,就是你没有结上缘,你度不了他的。于是,法藏菩萨动经无量劫随形九法界,广结一切众生的法缘,我等众生今生人道里面闻到净土法门,还能相信这句名号,甚至听到了泪流满面,都是说明过去多少劫曾经接受过法藏菩萨的恩德的人。这叫如是缘。

如是果国如泥洹 常乐我净

再看如是果。果就是由于因行和助缘所结的一个果。有因才有果,所以这个果表达是国如泥洹,常乐我净。就是法藏菩萨因地当中的所有的修行,最后成就的这个极乐世界就是大涅槃的境界常乐我净。

所以他的国土无衰无变,无有春夏秋冬,无有生老病死,这是常,寿命无量。

乐,就是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极乐。不仅没有受苦的事实,连三恶道种种痛苦的声音、名称都听不到,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间苦不堪言,一上班竖起耳朵,别人咳嗽一句,他就像福尔摩斯一样:这要注意,是不是他一个喷嚏过来了,就把我传染了?所以,这场疫情可能都会深层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感更为加强。很苦啊!本身我们已经够分别了,在任何时候提防的心已经够重了,现在再强化,同体感会越来越淡薄。

我,就是自在义。极乐世界的这种自在,那真正是张扬着生命的主体价值。阿弥陀佛建立的这个刹土多么人性化!一切随心所欲,所以就是一切尊重你的自由意志,你的自由的选择。比如八功德水,想让它凉一点,它就凉一点,想温暖一点就温暖一点,想浅一点就浅一点,想深一点就深一点。不能说,我这八功德水就是温暖的,温暖的虽然好,但是有的众生喜欢凉一点的嘛;我的这个水就是这个深度,那就不自在嘛。七宝钵器,这个饮食最好,就只能吃这个,它不是这样的,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

穿的衣服,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想什么色彩就什么色彩,想什么款式就什么款式。住的宫殿,想让它大一点就大一点,让它小一点就小一点。说寿命很长,很好,但是阿弥陀佛竟然说,你想寿命长,就待在极乐世界寿命长;你想寿命短一点,也可以,到他方世界去。连寿命的长短都交给你去选择。不是说好的东西,就必须这个样子。必须这个样子,就不自在了。尊重一切众生的自由意志!这是我们看《无量寿经》非常感动的一点,我们在这个世间太不自在了,受的约束太多了。这是我。

净就是极为的清净,没有任何的染著。

这是如是果。这个果,我们会在《无量寿经》看阿弥陀佛的果地所呈现的极乐世界是多么的辉煌、自在、快乐。

如是报成就三身 酬愿度生

第九是如是报。这里用成就三身,酬愿度生。这个报跟果有关系,一般讲因缘果报,如何去理解因缘果报四个字?因,就是有这个动机;缘,正好遇到了这个缘,因缘遇上了,去做这个事就产生了结果。这个果就会留下信息、印象,就会作用于未来,反应于未来的果报,叫报应。

举个简单例子,理解一下因缘果报。比如说,上公交汽车,看到一个老人颤颤巍巍地上来了,这时候主动让座,老人感谢。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有因缘果报。因,就是你有这个善心,有帮助他人,特别帮助年老体衰的人的这个因心,这是善良意志。忽然坐公交车就碰到了这个缘,机会来了,这个老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上车了,你一看,赶紧起来,让座。是由于你有这个因,这个缘碰上了,这个叫因缘。

这个结果,这个老人坐下了,他表示感谢,很自在。你站起来,也没有什么,你是中青年嘛。这个果出现之后就有报,这个报是什么?你感觉到非常的愉快,帮助了别人了,飘飘欲仙了,于是你的身体状况都很好。这叫如是报。

阿弥陀佛成就的国土,成佛之后,他的报就自然地成就了他的法身、报身、应化身,这就是契证大涅槃自然的一个报。法报应三身成就,他就自然地可以酬答他因地的发愿,实施圆满他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大愿,就能圆满。这酬愿度生。

法藏菩萨为了实施酬愿度生的这个目标,建立了最简单的一个法门,就是名号度众生。这《无量寿经》我们会谈的,那个偈子很感人的,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倶来我刹中。就是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我要建立无量寿的名号去度众生。他方世界一切的众生,只要闻到我这个名号,产生信心,肯念这句名号,都能够生到我的刹土。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遗漏!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阿弥陀佛,也就是赞叹名号诸功德的这个核心点。

所以也是《无量寿经》表达他方世界在自己的刹土来赞叹,怎么赞叹?就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他方世界说的一个偈子。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他因地发了大愿、本愿,这是指因地;在果成佛了,就产生力,叫本愿力。

这个本愿力核心的表达就是闻名欲往生,就是一切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皆悉到彼国,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去之后就自致自然而然地成为阿鞞跋致菩萨,圆证三种不退。这是非常超越的,非常圆顿的,是十方诸佛的教法当中没有办法出现的功能、作用。

所以才会感得十方诸佛那样的赞叹,来证明。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报身是度化一切地上的菩萨,应身来应凡夫众生示现八相成道。阿弥陀佛不仅仅是在极乐世界,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都在示现作佛度众生。还有他的化身从应身显现的化身,就不是作为佛身,而是应度众生的需求,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乃至于变化为鱼、鸟来度众生。这种酬愿也都是任运的、无作的、慈善根力的一种自然的显现。

如是本末究竟等因果不二 全体一心

再第十,来看如是本末究竟等,这里用因果不二,全体一心来概括。如是本末,本末就是指前面的九种,本就是如是相,末就是如是报。第一个如是如是相,第九如是报,这就叫本末。始和终为本末,穷尽为究竟,就是从如是相到如是报,这个九如是都趣向于同一个实相。究竟等就是究竟平等,究竟平等是诸法的实相,乃是一切众生现前一念的心性,本自具足。这叫性具。

所以谈实相,在体性当中,可能天台会谈三个方面:一个是性量,现前一念心性周遍十方,含裹虚空法界;第二是谈性体,不生不灭,常住坚固凝然,亦是指阿弥陀佛智断圆满的觉体;第三是谈性具,性具就是十法界的依正、因果、性相都是一切众生性具的。所以一切都趣向于究竟平等的实相。在实相当中是没有圣凡、因果、性相的差别相的,所以这叫因果不二,生佛不二,依正不二,性修不二,圣凡不二。所以这些全体归到一心、实相,你说这个是不是甚深的义理境界?穷尽一切法的本源,穷理尽性。

只有理解了《无量寿经》全体是实相之印所印的,从如是相到如是本末究竟等,全体都是实相、一心的表达,我们对《无量寿经》所开显的净土法门往生一法才能够建立甚深的信心,这个信根才能扎下来,信根才能产生信力,遣除一切的怀疑。由这个犹若金刚的信心,生起一往情深的往生的愿,由这个深信切愿来建立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行持。这些都跟我们现前一念的实相相应,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关于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安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安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安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