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四重二谛」
第一重: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
第二重:说空说有皆是俗谛,非空非有为第一义谛。
第三重: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第一义谛。
第四重:前三重二谛皆不离言说,故皆是教门,皆是世俗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名无相,才是第一真谛。
这四重二谛有两种意义:一是前后浅深义,二者是前后无浅深义。
前后浅深义者,初重只破有不破无,故浅。第二重空有皆贬为世谛,非空非有才是第一义谛。第二重虽明不二中道,然对二明不二,犹是相待假,故第三重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第三重虽是二不二双泯,然有言说。凡有言说皆是世谛,故有第四重,言忘虑绝,才是第一义谛。
前后无浅深义者,乍看起来,似乎前者为浅,后者为深,其实并不尽然。这四重二谛是为根机不同而设立的,若是上根人,听到第一重,便能悟得无言之道,若是中下根人,听到第三第四重也未必能悟道。故前者为上根人说,后者为钝根人说。对下根若不重重破遣,难以悟无言之道,为此故立四重二谛。
又此四重二谛,若就教理分者,皆可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辗转适缘,灵活运用。
虽有四重二谛,但早期中观宗多用初重,后来三论宗多用第二重,所以三论宗常说,若空若有皆是教门,非空非有是中道第一义谛,说二谛是教,就是根据第二重二谛说的。如他家说:《三论》《般若》是通教,只谈二谛,不谈中道,今明我第二重二谛,已说非空非有为中道,怎么说不谈?第三重中,若二谛若中道,空假中三谛皆是我家俗谛,非三非不三方是真谛。摄论师说:三性(三谛)是安立谛为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今明,凡有言说皆是世俗,言忘虑绝方是真谛。
所以建立四重二谛者,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悟有别,为适应根性的不同,故此建立四重二谛。
又为释于经论,建立四重二谛。经论中或说有为世谛,空为第一义谛。如《大品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即是初重二谛意。
《大品道树品》说: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即是第二重意。
《华严性起品》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大品十善品》说: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是第三重二谛意。
《华严十住品》说: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即是第四重意。
因为经中明二谛不同,为欲解释经令学者易懂故,所以建立四重二谛。